「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1 幸福與價值

2.1.1 目的與手段

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只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人行動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努力學習是為了能更好工作,努力工作是為了獲得更多收入,更多收入是為了更好生活,簡單說,就是生活得幸福!人們行動的目的是獲得幸福,行動是手段。

當然,幸福是一個主觀概念,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馬斯洛需求五層次告訴我們:物質追求是生存基礎,是必須的,有基本保障後,人還有更多追求。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1.2 幸福的時間和空間

幸福的時間是指,人們追求的不僅是某個特定時刻的幸福,更是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空間是指,人的幸福取決於多種因素,而非單一因素。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單項或多項的滿足都可以讓我們感覺幸福。

2.1.3 價值

價值:對幸福這一最終目標的邊際貢獻。空氣對我們很重要,但是多一些,或少一些,對我們幸福沒有影響,所以經濟價值為零。而鑽石對我們可有可無,但是多一點或少一點,對幸福有很大影響,所以經濟價值很高。

幸福是一種主觀判斷,因而價值也是一個主觀概念。有人覺得鑽石很好,有人覺得鑽石沒有什麼實用,因人而異。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2 選擇與收入限制

2.2.1 個人偏好

偏好:對某種物品或行動的喜愛或厭惡傾向。偏好本身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覺得粗茶淡飯就是幸福,有人覺得嬌奢淫慾就是幸福。個人偏好的滿足,既來自結果,也來自過程本身。工作得到工資回報,是一種幸福,但工作過程中的體驗也是一種幸福。

2.2.2 效用

效用是消費者賦予某個特定商品組合在目標上的數值(可以理解為個人的幸福指數),它的值域是實數。效用:偏好滿足程度的度量。效用關係是偏好與滿足偏好的手段之間的關係,表明消費變化如何影響所帶來的價值量變化。喝第一瓶水,你覺得很解渴很舒服;喝第二瓶水,感覺水的味道沒之前美味;喝第三瓶水,開始感覺不舒服;喝第四瓶水,感覺要中毒,超級難受。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2.3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增加一單位產品的消費所帶來的效用的增量。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隨著消費量的增加,產品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由於效用是主觀的,不同人之間的效用不可比較,因而是不可加總的。

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的本質是稀缺價值理論,即中國人講的“物以稀為貴”。東西越是缺少越是渴望,越是擁有越是不珍惜。

2.2.4 收入限制

人類之所以需要選擇,是因為人類慾望的無限性和滿足慾望的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收入有限,但是我們需求很多,所以,我們必須選擇,需要什麼?放棄什麼?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3 簡單經濟模型 

2.3.1 勞動與休閒

個體經濟: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二為一的個體經濟,沒有交換介入。邊際成本:增加一單位產品的生產( 或消費)所付出的代價或放棄的收益。最優決策是最後一塊錢,投哪裡效果都一樣的時候,整體效用最高。邊際效用大於邊際成本,產量會使淨收益增長。簡單說,收入大於成本的事,都可以幹。

2.3.2 儲蓄與投資 

儲蓄總是等於收入與消費之差,即儲蓄=收入-消費。 收入: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用於消費和投資的產品總量。 消費:直接滿足個人偏好的產品消耗。 儲蓄:為了投資和防患於未然而不用於消費的收入。

資本品:人創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賜予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各種投入,包括勞動、資本品、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投資:將儲蓄轉化為資本品的活動,目的是提高未來的生產率。 生產機器就屬於資本品。製造機器的可以看作通過消耗儲蓄來換取生產能力的提高,即“投資”。折舊:資本品在使用過程中因磨損導致的價值損失。由資本積累(投資)導致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單位時間內生產率的提高和可用於消費的產品的持續增加。在現代經濟學中,儲蓄算作“存貨投資”,所以“儲蓄”總是等於“投資”。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2.4 生產與消費的平衡★

無差異曲線:給定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產品組合點的連線,反映了不同產品在偏好上的可替代性。生產可行性邊界:給定資源和技術情況下可能實現的最大生產組合的集合。當消費效用最佳,當生產組合最佳,這兩條線們交點,就是生產與消費最佳的點。個體或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要求我們找最優選擇點。最優選擇條件:偏好上的邊際替代率=生產上的邊際轉換率。

隨著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魯濱孫的生產可行性邊界會逐漸向外移動,同等時間可以生產更多產品。魯濱孫經濟學以一個最簡單的模型,很好地刻畫了我們日常遇到的勞動-休閒決策消費-儲蓄決策生產決策

投資決策技術進步等經濟學問題,對我們理解現實經濟問題有重要的啟發。

「經濟通識」2經濟的起點——幸福與路徑

總結,人的最終目的是幸福,幸福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非僅眼前慾望的滿足。一種產品或行動的價值由其對幸福目標的邊際貢獻決定。 個人偏好反映的是目標與手段之間的關係,理性人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數來代表。無差異曲線是分析個人選擇的重要工具。 個人選擇就是如何在滿足資源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效用函數。最優選擇的基本條件是邊際效用等於邊際成本。在多產品的情況下,這一條件表現為產品在偏好上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其在生產上的邊際轉換率。 通過減少短期消費而進行的儲蓄和投資,可以增加資本品和改進生產技術,從而推動生產可行性邊界向外移動。經濟增長表現為由投資和生產技術改進帶來的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生產與消費最佳平衡。二、技術進步可以同時提高生產,增加消費。)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第一步,減少娛樂,增加工作,犧牲休閒換收入。第二步,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犧牲消費換儲蓄。第三步,減少儲蓄,增加投資,犧牲儲蓄換投資。(逐漸由資本品代替人力創造財富)。第四步,用更高生產技術升級資本品,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第五步,用科學與智慧全面升級所有生產要素,讓財富進行幾何式裂變,讓財富井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