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似錦"孝順"的背後,是斯德哥爾摩症造就的對虐待的強迫性重複

久違了,我是寶媽的逆生長!

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為什麼越不受待見的孩子,往往是越孝順父母的那一個!

最近,《安家》正在熱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房似錦

背景:房似錦,原名“房四井”,是房家的第4個孩子。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她的媽媽,在生她之前,就已經有了三個女兒。她出生時,媽媽看她又是個女的,就想把她扔到井裡淹死。爺爺看到後不忍心,就把她從井裡救了出來。因而,她得名“房四井”。

狀態:房四井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所以,她在家不但不受寵,反而,會成為媽媽的出氣筒。好在家裡有爺爺,在爺爺的庇佑下,她讀完了高中,畢業後,她出門打工,後來,就成為了一名房產中介。

矛盾:雖然,房四井不受媽媽的待見,但是,她寧願自己住在凶宅裡,也要省吃儉用把錢寄回家。後來,當媽媽貪婪的向她索要100萬給弟弟買房時,她依舊哭著打電話向上司借錢。

這就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她也有一個同款的媽媽。樊勝美的媽媽,不僅讓樊勝美,養著一家老小,為哥哥買房子、出月供,甚至,還讓樊勝美為哥哥的孩子出生活費、學費。雖然,樊勝美的媽媽對樊勝美很差勁,但是,樊勝美依舊對一家老小特別好。

記得有一次,樊勝美的哥哥把人家的手打斷了,對方上門討要醫藥費,媽媽哭著給她打電話,她一邊抱怨著沒錢,一邊卻將自己的一日三餐變成了兩頓泡麵,最後,把錢寄回了家裡。

為什麼樊勝美與房似錦同樣家裡是最不受待見的那一個,卻又是最孝順的那一個呢?

接下來,我將從受虐者與施虐者各自的心理層面出發,通過解讀受虐者對施虐者最終形成的斯德哥爾摩症;以及受虐者內心所表現出的複雜心理,延續出的一種受虐與施虐的平衡態;最終會讓斯德哥爾摩症持續影響受虐者一生,甚至受虐者還會以施虐者姿態呈現。對於這樣的持續負面影響,我們將通過改變受虐者的錯誤信念(愛=虐待的錯誤認知)來徹底擺脫虐待關係,當受虐者們有了“愛的持續供應”,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覺醒,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受虐者們的缺失性認知(愛≠虐待的客觀認知)就會隨之恢復,受虐者們就會重新定義愛,就能徹底地走出虐待關係。


01、受虐者形成了對虐待的認同感,最終形成了對施虐者的斯德哥爾摩症。

越不受待見的人越孝順,那是因為,不受待見人的內心,形成了對虐待的認同感。

房四井,從小就沒有享受過來自媽媽的愛。媽媽對待她,只有打罵、虐待,所以,在房四井的內心就會認為“虐待=愛”,她就會形成對虐待的依戀感。

長期遭受虐待的孩子,就形成對虐待的依戀感,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斯德哥爾摩症。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

斯德哥爾摩症,起源於1973年瑞典的一家名叫斯德哥爾摩的銀行。

房似錦

當時,這家銀行被罪犯劫持,其中有4位人質被持。後來,當人質們被持續劫持了長達131個小時後,人質卻愛上了罪犯,斯德哥爾摩症由此得名,所以,斯德哥爾摩症又可以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在心理學上,斯德哥爾摩症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

通俗的講,斯德哥爾摩症,就是對傷害自己的人產生依戀,有著這樣情結的人,不僅不會討厭傷害他的人,反而會極力為傷害他的人辯護。

長期遭受虐待的人形成了對虐待的認同感,在他們的意識裡,虐待等同於愛,於是,形成了對施虐者的依戀,也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


02、受虐者孝順背後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對被遺棄的恐懼,與受虐相比,他們更在乎的是不被父母遺棄所帶來的安全感,所以,他們的潛意識裡用孝順來維繫這段等同於生命的虐待關係。

西安有位7歲男孩,父母離異,媽媽才20歲,就獨自一個人開始帶著他生活。而當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拿電線或刀具毆打他。後來,當他的媽媽被警方逮捕了,男孩卻向警方求情道:“能不能放了媽媽,雖然,我媽媽總打我,但是,我還是想留在她的身邊,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

房似錦

被虐待的男孩,之所以不願離開傷害他的媽媽,那是因為,比起虐待,男孩更害怕被媽媽拋棄帶來的不安全感。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最恐怖的莫過於死亡,而被媽媽拋棄,就意味著需要面臨死亡的威脅,所以,為了留住這段與生命等同的關係,即便再痛苦,男孩也不願意離開。

這位男孩,恰恰展現了受虐者小時候的狀態,為了留住這段與生命等同的虐待關係,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受虐者慢慢長大,就會形成許許多多類似房似錦、樊勝美這樣的成人。即便,長大了,他們的內心依然停留在童年,他們還是那個害怕被父母丟棄的孩子,所以,即便長大了,他們也還會用孝順來維繫這段等同於生命的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越不受待見的孩子越孝順”的原因。這些孩子孝順的背後,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對媽媽被拋棄的不安全感,以及為了維繫這段與生命等同的虐待關係,所做出的努力。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那麼,他的童年就會像一道光,治癒他人生的所有不幸。而有些人的童年是不幸的,那麼,就慘了,他的整個人生都會為修復童年的這個不幸,而重蹈覆轍。


03、受虐者與父母之間的虐待關係會持續延續下去,當受虐者們長大後,他們便會以施虐者的姿態呈現。

受虐待長大的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父母虐待他們,他們就會認為虐待等同於愛,等到他們長大,他們就會將這種關係延續下去。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這種延續稱為強迫性重複原則

房似錦

強迫性重複原則就是:每個童年經歷痛苦的人,都會不自覺的強迫自己製造出相同的痛苦場景,以便讓自己體驗到相同的痛苦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受虐者會將虐待關係持續下去的原因,尋找痛苦,早已成為受虐者們下意識的一個反應,因而,受虐者們會持續地製造虐待關係,以便能夠在虐待關係中體驗到熟悉的痛苦感覺。

既然,受虐者們不斷地為自己製造痛苦,那為什麼他們不是一直以“受虐者”形式延續,卻反倒變成“施虐者”呢?

這恰恰是因為,在受虐者的內心裡,他們對虐待的認同感,因而,受虐者們不認為自己是在尋找虐待,而是在尋找“愛”。

就像很多父母是“虎媽鷹爸”類型的,他們從小被父母“虐待”,所以,就以為虐待等同愛。於是,他們就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於是,虐待被當成愛,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

難道,受虐者們就一直無法擺脫虐待關係了嗎?

難道,受虐者們就只能一直活在痛苦裡了嗎?

不,想要改變虐待關係的宿命並不難,那就是需要改變受虐者的錯誤信念,也就是改變受虐者對虐待的錯誤認同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走出虐待關係。

那麼,我們要如何改變受虐者的錯誤信念,繼而改變他們的生活呢?


04.從瓦解受虐者的錯誤信念系統開始,保證受虐者“愛的持續供應”,讓受虐者們真正的、徹底地走出虐待關係。

首先,想要受虐者徹底擺脫虐待關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保證“愛的持續供應”,當受虐者們有了“愛的持續供應”,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覺醒,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的缺失性認知(愛≠虐待的客觀認知)就會隨之恢復,受虐者們就會重新定義愛,既而真正的瓦解對虐待的錯誤信念(愛=虐待的錯誤認知),才能真正的走出虐待關係。

下面,就這三個擺脫虐待關係的步驟,分別來說明一下:


1、持續愛的供應


受虐者們有著錯誤的信念系統,那是因為他們認為“愛=虐待”,所以,他們就會在生活中不斷的創造虐待關係,以尋求對愛認同感。但是,一旦他們的生活有了愛的持續外援供應,他們就不會再從虐待關係中尋找愛,也就自然而然的擺脫了虐待關係。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之所以走出了家庭的虐待關係,正是因為有了愛的持續輸入。樊勝美有4個好友,在她生病的時候,她們為她煮雞湯、泡感冒靈。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她們拼盡全力的幫助她,她們給予了她愛的持續外援供應,讓她不再從虐待關係中尋找愛。慢慢地,她就從虐待關係中走了出來,開始了新的生活,變得自信而又勇敢。


2、自我意識覺醒


隨著愛的持續輸入,受虐者的恐懼被逐漸安撫,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被恐懼所支配的缺失性認知(愛≠虐待)也隨之恢復,隨著缺失性認知的恢復,受虐者們的錯誤信念(愛=虐待的錯誤認知)就會瓦解,受虐者們就會明白“愛≠虐待“,他們就會重新定義愛。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覺醒。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認知分為兩大類:存在性認知與非存在性認知(也叫‘’缺失性認知‘’),他將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稱為‘’存在性認知‘’。

通俗的講:當人的自我意識還未覺醒,他所認為的世界,就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他想象中世界,這就是馬斯洛所說的缺失性認知,世界本是完整的,而自我意識未覺醒的人就恰恰缺失了一塊認知。

房似錦

受虐者的思維裡,缺少了“愛≠虐待”的這一塊,而導致這一塊缺失的原因,是因為受虐者的內心一直停留在童年,他們的內心還是那個害怕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是恐懼造就了他們的缺失。

弗洛伊德說:“當人的內心充滿了恐懼,那麼,就會導致缺失性認知,看待世界就不客觀。”

隨著愛的持續輸入,受虐者們的恐懼被逐漸安撫,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覺醒,所缺失的那部分認知(愛≠虐待的認知)就會隨之恢復。

《歡樂頌》的結局,樊勝美走出了虐待她已久的家庭關係,她哭著對安迪說:“原來我還可以為自己活,原來,我也有選擇的權利。”

當受虐者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的缺失性認知就會恢復,受虐者們就會明白,愛不等同虐待,他們就會重新為愛下定義。


3、為愛重新下定義


當受虐者的缺失性認知恢復,他們就會重新看待愛,他們就明白愛不等同於虐待,他們就會重新為愛下定義。

樊勝美的朋友們全心全意的愛她,讓她明白:愛不是為了索取,愛不是為了榨乾對方剩餘的那點價值,真正的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愛對方,關心對方,不求回報的為對方付出。

房似錦

當受虐者們重新定義愛,他們就會真正的走出對虐待的錯誤認同感(錯誤信念),真正的走出“施虐”與“受虐”的這場宿命。

以上,就是受虐者徹底擺脫虐待關係的三個步驟。

總而言之,受虐者之所以能走出虐待關係,主要原因是因為有愛的持續輸入,有了愛的持續輸入,受虐者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覺醒,對虐待的錯誤信念就會瓦解,就會真正的走出痛苦的虐待關係。所以,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結語:不要再相信所謂“越不受待見的孩子,越孝順”這樣的謊言了,不受待見孩子孝順的背後是因為恐懼,而不是因為愛。想讓孩子真正的孝順,那麼,你就要慷慨的給予孩子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傳承愛,並回饋愛,這才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孝順!

以上,就是今天內容的全部,感謝您的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