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寧:高校科研人才不能僅僅當顧問

 

鄒寧:高校科研人才不能僅僅當顧問

鄒寧代表(右前)向來賓介紹他的藻類實驗項目。孫美玲/圖

  

最特寫

鄒寧,全國人大代表,魯東大學教授。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向山東代表團提出發展好海洋經濟的號召。如何響應總書記號召,完成總書記交給我們的任務,我覺得我有責任、有義務去思考這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魯東大學教授鄒寧日前在採訪中對筆者說。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糧食作物,一般都產自陸地,但是很多土壤實際上不具備生產糧食作物的條件,比如鹽鹼地、沙漠等。而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每一滴海水都具備培養藻類的條件,只要有合適的光照和二氧化碳,藻類就能源源不斷地自我繁殖,只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剔除掉那些不適合食用的藻類,剩下的藻類就能作為海洋中的糧食,端上人們的餐桌。”作為研究海洋生物技術專家,鄒寧說,藻類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趕上甚至超過農業。

談話中,鄒寧一直反覆提到藻類的“性價比”遠超傳統農業:每畝的年產量能達到10噸以上;生長週期快,有的每幾十分鐘就能自我繁殖一代;還不需要佔用土地,有水的地方就能培養。“在沙漠這種傳統作物無法生長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個水無法蒸發逃逸、能透陽光的密封容器,加之一定的肥料就能生產藻類,沙漠最終也能變成人類的糧倉。”

在實驗室中,穿著白大褂的鄒寧領著我們參觀他培養的各種微藻,在普通人看來只是一個個裝著海水或者淡水的培養容器,他卻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照料,仔細地查看著微藻的生長情況,檢查光照是否適宜,養料是否充分。“這個可以幫助淨化水質,對水環境汙染的治理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有藥用價值,具有抗病毒的作用、這個可以作為海參養殖的餌料……”實驗室裡密密麻麻的藻類容器,他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科技強國、實業興邦一直是鄒寧的內心追求。2002年,有著多國學習研究經歷、在業內已經出名的鄒寧,放棄外國優厚的條件回到國內,拒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伸出的橄欖枝,回到家鄉煙臺,在魯東大學紮下了根,和他的團隊一心鋪在教學和科研上,先後研製了7代光生物反應器,其中,新式光生物反應器不僅攻克了光生物反應器難以放大的瓶頸,而且將原來的同規格反應器的生產成本由50萬元降至不足1萬元。

“要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科技強國、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鄒寧擔任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煙臺市自來水公司等單位的技術顧問,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除此之外,他還是煙臺多家水產養殖企業的技術顧問,企業遇到了養殖方面的問題一般都會請他“出山”。他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於水產育苗餌料的工業化生產,多次挽救了瀕危缺餌的海參、海膽幼苗,一次就為生產單位帶來經濟效益數百萬元。技術推廣為長島縣南長山鎮海參育苗直接增加經濟效益2億餘元。

“助力區域新舊動能轉換,高校科研人才不能僅僅當顧問!”鄒寧教授說道:“科研人才要參與到一線去,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給建議。企業遇到問題找我,我都會參與到他們的生產過程中,找出病灶在哪裡,才能夠真正對症下藥,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提升當地經濟效益。”

2017年,鄒寧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掛職科技副縣長。掛職期間,他詳細考察了當地海洋漁業及其自然環境保護情況,組織無棣縣新型農民和新型漁民培訓,幫助當地新建了很多藻類培養工廠,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他近期一直在家,但與企業的聯繫卻不曾中斷。採訪期間,他手機響個不停,都是企業打來尋求技術指導的消息。他說:“看到自己的技術能夠為企業解決難題,帶來效益,我也就滿足了,至於別的,沒有刻意去想;我會繼續和原來一樣,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一件一件地做好老百姓最需要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