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01

“大嘴”俞敏洪

又火了。

3月25日,俞敏洪在直播中爆轟中小學教師:

“有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都是教教科書上的那點東西,不斷地重不斷地重複,最後自己就被掏空了”。

“所以我們發現不少中小學老師,到最後變得知識面很狹窄,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生教好”。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此言一出,全網譁然。

支持者鼓掌叫好:老俞真是鐵血真漢子,雖然刺耳,但是敢於戳破真相,說大實話。

也有很多人反對:認為老俞以點帶面,不分青紅皂白就打擊一大群人,有失偏頗。畢竟不是所有老師,都是名牌大學畢業,也都享有北上廣一線教學資源的加持的。

先不討論俞敏洪話語正確與否,其實他的發言,給所有指望學校、老師替自己教育孩子的家長,敲了警鐘:

孩子的學習,真的不能單純依靠學校教育。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02

為什麼說現在孩子的教育,不能單純依賴學校教育?其實可以概況成如下兩點。

其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精力有限,照顧到每位學生並不現實。

就拿現在家中上網課為例,有家長被孩子氣到崩潰,血壓升高心臟絞痛,還不敢去醫院的?

咱們家裡的磨人神獸,兩個大人都搞不定,可想而知老師面對這麼多學生,每天得多崩潰了。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除此之外,老師還得平衡精力,一方面得備課寫教案,另一方面還得寫論文評職稱,老師就算再有責任心,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你家孩兒身上。

這個情況下,你還想讓老師保持“持續學習”,也未免太難為他們了。

所以,想單靠學校學的知識,PK同一起跑線的孩子,無異於痴人說夢。這就是殘酷現實。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其二,從教育資源的角度來看,地區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性暫時無法改變。

我們國家教育的偉大之處,就是為很多普通人家庭,提供高考作為改變命運的跳板。在許多歐美國家,單純想通過學習來進入好大學,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感謝國家的政策,我們的貧困人口在逐漸減少。但是,一般地區的教育資源,還是無法和優勢地區的資源相提並論的。

單看體制內的教育資源,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都無法相提並論,更不要說偏遠農村的資源了。

國內高中排名第一的高中,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在一次教育部門的會議上介紹經驗:我們高中可以開出十四門外語課。很多與會的農村中學校長一聽都懵了,說我們連英語老師都招不來呢!

體制內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體制外的教育資源了。就拿國內想申請常青藤大學的孩子舉例,他們除了GPA(績點)高到嚇人外,社團活動、藝術特長、義工經歷都是必不可缺的。

有記者調查過北京的中產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支出情況:

每週4個小時以下都屬於玩票性質,6個小時屬於中等投入,如果想參加比賽,則至少每週要有10個小時的投入。相應的,投入的金錢也可以計算出來:足球、籃球屬於大眾項目,每年投入大概1~2萬元;如果是網球、冰球、擊劍、馬術,費用就要成倍增加,從5萬到20萬元不等。

幾年下來,這些花費,可以妥妥拿下在3線城市的一套小戶型。

所以要讓孩子在未來更有競爭力,單純依靠老師教育,思路太侷限了。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03

說了這麼多,可能屏幕前的你會感覺特別喪:

沒有好的家庭背景,也無法給孩子提供強有力的“金援”,普通家庭、甚至“窮二代”的孩子,就無法有出頭之日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在經典著作《稀缺》中,提出了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

它是指我們大腦工作的內存和容量,包括我們處理事情、思考問題用到的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能力,可以簡單理解為腦力資源。

如果把大腦看成大馬路,你接納的信息越多,你的馬路就會出現擁堵、塞車,我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自控能力就都會下降。

為什麼經濟壓力大的窮人,比有錢有閒的富人,戒除煙癮的幾率低很多?就是因為前者被生活壓力纏身,需要為生計操心,分散了很多自身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智關注戒菸了。

所以,想要讓普通人,或者窮人擺脫目前的生活狀態,只能從拓寬”心智帶寬”的方面下手。

諾貝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曾經寫過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根據對世界上五大洲多個國家貧困人口的15年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們普通人借鑑的思路。

雖然書中說得貧窮,大多指得是各國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但是各位不妨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否也具有同樣的“貧窮思維”需要改進。

第一,拓寬心智心寬,加強持續的外界信息輸入。

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不要指望多生孩子改變階層。

貧困地區很多人信奉“越窮越生”,因為他們堅信:只要孩子多了,就可以像中彩票一樣,萬一除了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就可以帶給全家生活改變。

可事實上,孩子多了,生活成本會大大增加,生而不養,更是不負責任。

曾經引起社會劇烈反響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就講述的是一個多子女家庭陷入絕望的故事。

小男孩贊恩的妹妹來了初潮,男孩卻憂心忡忡怕被父母發現:如果家長髮現女兒成人,就要把她賣給年齡能做爺爺的老男人為妻,換取錢財。

幾經周折之後,妹妹還是因為過早懷孕而慘死。心如死灰的贊恩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認為父母在根本無法撫養孩子的時候生孩子,就是謀殺......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培養孩子,要在精不在多。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們多體驗、多感受。如果孩子在學業上有天分,就儘可能創造機會,提供教育資源;如果孩子對其他門類感興趣,就根據家裡條件衡量,選擇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

如果你的家庭條件,連普通的達不到,甚至更窮,怎麼辦?《貧窮的本質》給出的建議,讓孩子考體制內的工作。因為穩定的工作和持續的工資收入,會讓我們不必因為生計操心,可以拓寬心智,甚至有餘力思考未來的發展。

第二,減少無效信息的輸入,避免心智心寬堵塞。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活得渾渾噩噩的,沒有目標?那是因為攝取了太多的無效信息。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我們這一輩人接觸到了海量的信息。流量即利潤,讓企業為了博取你的關注,不斷升級更美的畫面,更刺激的音樂,更狗血的情節,讓你欲罷不能,達到從你兜裡掏錢的目的。

當你習慣了垃圾信息,就無法對有深度的書籍、高濃度的教育感興趣,因為你已經無法接受低刺激的生活了。

所以,戒掉一切無用的視頻app,該看書看書,該學習學習。如果你是父母,就培養家庭學習的氛圍。孩子在學習,你在旁邊打遊戲,你怎麼能指望培養出來愛學習的孩子?這首先就是悖論。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第三,不被消費主義誘惑,減少無效支出。

沉迷網絡世界,無法獨立思考的人,就更容易被消費主義的“買買買”催眠。不信?看看網上多少因為“XX貸”崩潰的年輕人就知道了。

更可怕的是,收入低的人,如果一旦有了收入,不會習慣性儲蓄反而會揮霍一空。因為生活太絕望了,他們只能用短暫的歡愉來麻痺自己。就算明知道攢下這筆錢,可以應對未來的不測,很多人也會及時行樂。

就像《貧窮的本質》中說的:

“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不因為低價、便宜而買一些無用的東西,有計劃地進行儲蓄應急基金,這是對抗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了。

寫在最後:

其實大家都忘了,“網紅老俞”的發言還有後半句:

“(有的老師)他們光是釋放了,但是沒有積累的過程”。

“所以一輩子不管做什麼工作,一定是一個不斷積累釋放的過程”。

這段話不僅是對教師的建議,對我們普通人也提供了一條改變命運的思路:

我們習慣了現狀,因為太舒服了就不想改變。任何想改變現狀的行為,比如學習、減肥、自控都是都是痛苦的,但是可以帶來撕裂式的成長。

永遠不要固執己見,多學習、學思考、多行動,永遠是普通人改變人生的方式。


俞敏洪炮轟教師:教師無法助窮人改命,窮二代又該如何改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