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濟寧日報社、濟寧廣播電視臺組織的“濟寧好人之星”3月份評選結束。經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最終有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包含11名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基層工作者和志願者。

其中,6名“濟寧好人之星”分別是任城區阜橋街道賢路街社區居委會委員馬海明,市公安局兗州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楊保建,兗州區藍天救援協會會員劉世新、時坤,兗州區鐵路醫院結核科主任許波,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一病區護師張嶺。

戰疫者許波

流程規範咱熟練 我不向前誰向前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1月22日,兗州區鐵路醫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隨後,緊急抽調精兵強將。許波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和來自濟醫附院兗州院區、中醫醫院以及九一醫院的10多位醫護人員組成的精幹隊伍,進駐隔離病區。他說:“在結核病科工作了10多年,流程規範咱熟練,疫情當前,我不向前誰向前?”

疫情突如其來,由於抽調的醫護人員平時大多工作在普通病區,許波便耐心細緻地將自己積累的技術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隔離區內外人員不能面對面交談,他就用手機彙報隔離區內患者的就診時間、行程、現狀及病患情緒,密切配合疾控部門對疑似病患者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時高效彙總上報信息,為分類管理、分類收治、分類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發熱隔離病區環境特殊,需長時間連續工作,許波為減少防護服頻繁更換,一口氣堅持8個多小時不去廁所。“在嚴峻的疫情下,必須儘早篩選甄別可疑病患,及時確診、隔離,才能有效阻斷疫情。”許波說,起初任務緊,連續36小時沒閤眼,一天要查看很多發熱病人。對於個別被隔離留觀人員的不理解不接受,他都會耐心講解緣由。

2月8日,許波左眼突然出現眼痛、流淚,經醫學檢查確認是眼結膜結石突出結膜面造成。由於身處一線,不適合有創治療,只能用滴眼液緩解疼痛再赴前線。妻子也是鐵路醫院醫生,十分理解他,兩人都無暇顧及家人,老母親85歲身體欠佳,只好交由姐姐照顧,孩子也不得不寄居在濟南姥姥家,一家三口各居一處。從進入陣地到2月17日第一批醫護人員休整,許波和戰友在發熱隔離病區連續奮戰了27天。

“使命在身,職責所在,作為白衣戰士,上去火線就只有一個念頭:打病毒!狠狠地打!”許波的話充滿力量。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他就是戰鬥在火線的英勇戰士。

逆行者張嶺

抗疫有我 90後小花也能獨當一面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1月28日,濟醫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一病區護師張嶺跟隨醫療隊出征湖北黃岡。作為一名90後,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她邁過忐忑、孤獨與不適應,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白衣戰士。“抗擊疫情結束後,如果有時間,想和家人一起去北京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張嶺說。

在接到護士長微信群裡發佈的支援湖北醫療隊報名通知後,張嶺第一個踴躍報名:“現在是湖北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奔赴前線,我義不容辭。”

1月28日,張嶺和其餘11名同事隨省醫療隊出征湖北,成為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也是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2月1日,經過幾天緊鑼密鼓的培訓後,張嶺正式踏進病區,負責喂藥、輸液、病區消毒、垃圾回收的工作。為了方便穿脫防護服,她毅然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長髮。張嶺說,記得有次給一位患者打針,患者全程微笑著對她豎起大拇指,向山東醫療隊表示感謝。“當時特別感動,我發自內心地為他加油鼓勁。”

“我和張嶺共事5年,別看她外表像個女漢子,但工作非常認真細緻。科裡的同事都叫她‘嶺哥’。”護士長李自喜說,起初大家並不希望張嶺去黃岡。“她有兩個孩子,最小的才1歲半。婆婆剛做完腎臟手術,後來姥姥也住進醫院。可她幾次發短信給我,堅持要求去。”

張嶺出發去湖北,她是瞞著兩個孩子的。“孩子好幾天見不著我,哭鬧在所難免。我只能給他說,媽媽在外面打病毒保護你。等媽媽勝利了,你就能見到媽媽了。”縱然對孩子有太多不捨,對老人有太多的愧疚,她還是把孩子交給了婆婆。張嶺丈夫還請了長假在家擔起照料孩子和老人的任務,全力支持妻子工作。“比起父母和孩子,正奮力與病毒鬥爭的黃岡人民更需要自己。”張嶺說,守好祖國大家庭,每個人的小家才能更加安穩。

前行者馬海明

與時間賽跑 社區抗疫將愛壯大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大年初二一大早,收到疫情防控通知的阜橋街道賢路街社區居委會委員馬海明立即扎進社區,開始了防疫工作。根據安排和分工,馬海明在承擔防控信息宣傳、疫情監測值班、微信公眾號更新等業務工作的同時,還深入小區樓宇,逐戶排查市外返濟人員信息,宣傳防控知識。

防疫初期,為全面排查出市外返濟人員信息,馬海明白天逐戶排查居家人員信息、宣傳抗疫知識和政策法規,中午他只吃點麵包,喝點涼開水。晚上再根據網格平臺信息,對排查到的空戶挨家打電話,通常幾十個電話打完都已過晚上10時。

每天馬海明只能利用吃飯的短暫休息時間通過視頻向未婚妻報個平安。視頻那頭,看到馬海明疲憊的面容、聽到了乾啞的嗓音,未婚妻忍住淚水說:“注意休息,多補充營養,一定要照顧好自己,我們一起加油!”馬海明心裡甜甜的,也酸酸的。

“各位親朋好友,因防控疫情工作需要,原定於2月12日的婚禮延期舉行,望各位親朋好友諒解。”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馬海明做足了長期抗疫的準備,作為醫務工作人員的未婚妻汪松,也意識到了局勢的緊迫,兩人很快達成一致意見:推遲婚禮!“雖說有遺憾,但守護大家的生命健康,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延期了婚禮,也沒空守候愛人,這段日子裡,馬海明內心充滿了對未婚妻的虧欠,而汪松則是用理解和包容,打消了未婚夫的歉意和顧慮,他們用愛和奉獻,堅守一線,誓言要和疫情戰鬥到底。

楊保建:每個防控站點都要親自指導的指揮長

不分晝夜連軸轉 是工作的常態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面對疫情,市公安局兗州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楊保建勇於擔當,始終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2月11日,因連續工作、勞累過度突發腦出血,他累倒在戰疫一線。3月2日,省公安廳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表現突出的楊保建同志記個人一等功。

臨大事而不亂,統籌調度的指揮長

作為戰疫一線指揮長,楊保建每天要對相關警情數據信息進行會商研判和調度,分析形勢,查擺問題,根據警情走勢,督導各單位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他堅持全天候不定時到10個公安檢查點、4個醫院疾控點、3個交通協控點和1個集中隔離點實地檢查督導工作,及時傳達有關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帶領分局指揮中心啟動戰時勤務機制,確保24小時保持與區領導小組的信息溝通。

為了把“內防輸出,外防輸入”落到實處,不分晝夜連軸轉成為他工作的常態,每個防控站點他都親自指導,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先後督導查控機動車12.7萬輛、人員25.8萬人,勸返車輛1.5萬輛、人員1.4萬人,對發熱症狀人員及時隔離送醫。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甘奉獻勇擔當,戰鬥不止的急先鋒

戰疫一線,楊保建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他帶領局屬有關單位人員認真制定防控應急預案,協助指導鎮街整合資源,建立了區、鎮街、社區(村居)、網格四級防護網絡,並與交運、衛健疾控部門科學設置檢查站點,協助開展穩控工作,及時查處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的行為。

連續加班加點工作,楊保建累了就躺在辦公室沙發上或車輛駕駛室內休息一會,餓了就泡方便麵充飢,很少回家吃頓熱乎飯。長時間的加班讓他感到頭暈眼花,同志們再三勸他去醫院檢查治療,但他總是以委婉推辭。2月11日下午,對檢查站點現場調研完,當天晚上19時許才回到家中,吃飯期間出現極度頭暈、睏乏等症狀,但他仍堅持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安排協調檢查站調整事項。20時,楊保建出現昏迷狀況,家人趕緊撥打了120。隨後,他被送到兗州人民醫院緊急救治,並被診斷為腦出血在重症監護室治療。

廢寢忘食、夙夜在公,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楊保建為全體參戰民警做出了表率。

劉世新、時坤:帶上濟寧人民的關切逆行

遠赴湖北最前方 他倆疫無反顧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2月20日,通過業務能力、綜合素質等多方面考量,兗州藍天救援隊劉世新、時坤入選濟寧地區第二批援鄂人員名單,他們帶著隊員自費購買和社會各界捐贈的600餘斤消毒粉及相關救援物資,跟隨山東藍天救援第三梯隊馳援武漢。

濟寧身影 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2月21日凌晨,劉世新、時坤安全抵達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中華慈善總會和湖北省慈善總會疫情防控捐贈物資聯合應急倉庫,負責物資轉運。此後,他倆每天不停地裝貨卸貨,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累了就坐在地上眯一會,餓了就在簡易餐桌前吃點。應急倉庫是供應各地醫療物資、生活物品的大本營,一刻也容不得疏忽大意。他們首先做好倉庫全面防護消殺,對所有進出車輛全方位噴灑消毒,對所有人員檢測體溫、身份登記。倉庫園區內每天要進行兩次全方位消毒,工作人員每天早中晚三次體溫測量,餐飲區每天進行五次消殺。

剛來的幾天,後勤供應還沒上來,一日三餐都是泡麵,直到濟南藍天救援隊餐飲保障車到位後,飲食才得到改善。

16人入選“濟寧好人榜”

少說多做 與彌霧機、噴霧機並肩作戰

2月23日,劉世新、時坤跟隨山東藍天救援隊進行武漢市區消殺工作。救援隊一次出動4車17名隊員,身著防護裝備,攜帶8臺彌霧機、2臺全地形消殺車等裝備對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辦公及住宅區域進行全面防疫消殺。

粗略統計,該次消殺至少消耗防護服、KN95防塵口罩、醫用口罩、外科口罩、橡膠手套、鞋套等一次性防護用品各18套,噴灑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液原液200公斤、75%酒精20公斤,消殺用汽油20升、車輛往返汽油40升,消殺面積9萬餘平方米,受益人數可達4300餘人。

“我們的志願精神是什麼?”“人道、博愛、奉獻!”“我們的隊訓是什麼?”“少說多做、默默奉獻……”救援隊隊員們的回答響徹藍天。劉世新、時坤帶著我市人民對武漢的關切和愛心,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為全面打贏阻擊戰貢獻著力量。

本報記者 萬德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