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可以发射热诱弹欺骗导弹,潜艇有没有自保手段欺骗敌方鱼雷?

浮梦dream彡晨曦灬罒


有这东西,但是没啥用。

现代鱼雷制导方式主要有三种,有线制导,声制导,尾流制导。潜艇主要使用有线制导鱼雷,水面舰艇和飞机使用声制导,至于一度传得神乎其神的尾流制导因不实用已经基本放弃。

对有线制导来说,因为发射者几乎全程引导,抗干扰能力很强,以其用诱饵干扰鱼雷,还不如直接反击敌舰,使其无法保持控制而攻击失败。

声制导鱼雷自带声呐系统,通过追踪潜艇噪音定位。为对付这种模式,当然可以通过制造类似声源,误导其定位实现干扰。

问题是反潜进入鱼雷攻击阶段,意味着潜艇位置已被基本锁定,周围有一堆声呐浮标在监听。这时发射诱饵等于多一个声源让声呐定位。

现代反潜模式不是军舰潜艇单挑,而是多艘军舰多架直升机协同作业,可能从多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击,就算干扰成功一两枚鱼雷又顶啥用?

况且海战和空战不同,战机速度极快,格斗弹攻击窗口也就几秒钟,一下错过战机就远远脱离了。潜艇哪怕旦核潜艇,也不过30节极限速度,直升机随便也能飞五倍速,可以追着一而再再而三的单方面吊打,你潜艇能带多少诱饵?


真正鳄鱼不哭


很早就有了,早的都快过时了,传统的软杀伤反鱼雷措施就包括“欺骗”手段。在这里,软杀伤就是指通过释放干扰器材对来袭鱼雷进行诱骗或干扰,致使鱼雷误导或丢失目标而攻击失败,软杀伤器材主要包括气幕弹和鱼雷诱饵。气幕弹属于利用化学制剂与海水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在水中形成气泡幕的水声干扰器材;而鱼雷诱饵则大多属于诱骗敌方鱼雷的反鱼雷器材,比如自航式鱼雷诱饵,带有动力系统,可以模拟母艇的运动特性和声学特性,也能进行磁场模拟,其中的自航式声鱼雷诱饵主要是通过模拟母艇的声学信号,诱骗来袭主被动自导鱼雷。

▲自航式声鱼雷诱饵,外形和鱼雷相似,可以模拟母艇声学特征诱骗来袭鱼雷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鱼雷诱饵,也不是其他软对抗措施,因为随着现代鱼雷的识别水平不断提高,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软对抗效果越来越弱。现代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新型高性能智能鱼雷”航速高、航程远并具备再攻击能力,使得传统软杀伤难以及时奏效;线导技术的提高、多频率声自导(多目标、识别增强)技术也让软杀伤措施形同虚设;无自导直航鱼雷和尾流自导鱼雷也不受软杀伤措施的影响。因此,“欺骗”手段对于太“聪明”或太“傻”的鱼雷都不奏效,基于这种趋势,硬杀伤手段才成为如今各国海军更重视的反鱼雷措施而得以迅速发展。

▲潜艇装填MK 48重型鱼雷

今天我们要说的“反鱼雷鱼雷”就是针对传统软杀伤手段日渐失效应运而生的。一般来说,这种反鱼雷鱼雷的单雷作战效能高,例如在面临1枚来袭鱼雷时,德国的“海蜘蛛”反鱼雷鱼雷只需1枚就能对付;反鱼雷鱼雷还具备无需被动等待,主动跟踪前迎,缩短对抗作战时间;实现中近程防御,可以在1-3公里范围内摧毁来袭鱼雷;作战效率高,能在现有反鱼雷器材的基础上提高舰艇1-3倍的生存能力等诸多优点。

▲美军舰艇发射MK 46轻型反潜鱼雷

当然,反鱼雷鱼雷得以应用,也得益于现代潜艇来袭鱼雷预警能力的提高和相关探测传感器性能的提升。上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反鱼雷鱼雷技术并开始了长达10年的试验验证,当时美国的选择是基于MK 46轻型反潜鱼雷改进为反鱼雷鱼雷,但是最终改进项目没有通过美国海军的验收。此后,美国转而直接开发smart反鱼雷鱼雷,这种反鱼雷器材的口径为160毫米,长度2.8米,航程大约1公里,航速约30-40节,可以使用潜艇上的多功能对抗发射管发射,也可以用水面舰艇上的专用发射管发射。

▲美国航母水兵演练反鱼雷鱼雷发射


装备空间


诱饵弹能够诱骗声呐探测,声自导鱼雷,水声对抗也体现在潜艇本身声呐对抗,潜艇上的主被动声呐比军舰上的普遍功率强大,而且海面以下是潜艇的主场,任何舰船的水声信号都能传很远,所以,潜艇的被动声呐能够提前发现军舰,而军舰都有后发现潜艇,这是潜艇能够获得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潜艇可以采取悬浮静默,躲入跃盐层,利用海洋背景和被动声呐和对手进行水声探测对抗,如果被对手发现并释放鱼雷攻击,就可以了发射诱饵弹诱骗潜艇了。




(二)释放气幕弹:反潜鱼雷有一个尾流自导鱼雷,利用潜艇航行时的尾流效应攻击潜艇,尾流自导鱼雷不属于声导鱼雷,声呐信号干扰对它不起作用。另外,潜艇被定位,无法摆脱时,或者是被多枚鱼雷攻击时,会释放气幕弹,在潜艇敌对方向形成一道气幕墙,也就是气泡。不要小看这些小气泡,作用可是非常了得,不但能够阻止尾流自导鱼雷,而且能阻挡声呐信号对潜艇的探测,形成一道遮蔽墙。


气幕弹的气泡,或是潜艇发射的气泡可不是随便往水里吹气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气泡体积越大,上浮越快,作用时间就越短,潜艇不能无限的释放气泡,所以,气泡直径是有要求的。直径小于 0.2厘米的气泡上浮速度就比较慢,而更小的气泡上浮速度更慢,气泡在水里并不是无声的,你把一瓶气水摇晃几下,会听到“丝丝的声音”。而这些小气泡在水中的谐振频率,正是声呐和声自导鱼雷的工作频率段内,所以,这些气泡能有效干扰声呐和声导鱼雷的工作,目前,即便是功率强大的声呐也很难通过这层气幕墙的遮挡。气幕弹不但阻挡对手声呐探测,而且也会遮挡潜艇自身的生声信号。

(三)主动对抗:关于潜艇主动对抗反潜武器打击屡见报端,主动对抗是潜艇发射反鱼雷武器,击毁来袭鱼雷,并利用爆炸产生的声波信号干扰逃避被打击。总之,潜艇的防御手段比战斗机要多,也更加实际,和战斗机一样,所有的防御手段都是针对对潜艇的攻击和探测。战斗机的隐身就是解决被雷达探测的,潜艇的静默战术,降噪措施也是为了更加隐蔽。武器装备都是矛盾相生相克的,有矛必有盾,所以,反潜与潜艇的防御这对(儿)矛盾体,还会继续相生相克下去。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潜艇保护自己的手段除了大潜深/大倾角机动、水下高航速、降低螺旋桨噪音值、安装声干扰设备、增加声呐探测距离远、气幕弹之外,还有两个手段:反鱼雷诱饵、鱼雷硬杀伤!





反鱼雷诱饵就是诱饵弹模拟潜艇螺旋桨的声学特征来误导鱼雷导引头,反鱼雷诱饵又有自航式或者拖拽式。它对付声导鱼雷效果较好;声学反鱼雷系统对付线导、尾流自导鱼雷效果较差,而用发泡剂产生假尾流效果和持续时间都有限。

所以,潜艇还有另外的手段:反鱼雷鱼雷!它的特点是:单雷拦截面宽——潜艇防御面可是三维全向;它必须主动迎击对抗鱼雷;必须主动跟踪前迎,缩短对抗时间;采用‘’硬杀伤‘’爆炸毁伤来袭鱼雷;中、近程防御(多数反鱼雷鱼雷在1-3公里内范围进行拦截);拦截概率高(俄罗斯海军的研究表明,反鱼雷鱼雷可以在现有对抗器材的基础上将水面舰船的生存力提高3-4倍)。2018年,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型反鱼雷鱼雷:德国的‘’海蜘蛛‘’拦截试验成功!



‘海蜘蛛‘’系统系在‘’海矛‘’鱼雷上改进而来的低成本反鱼雷系统:它的长度为3108mm,直径为324mm,重400千克。它的战斗部重80千克,最大速度25米/秒,有效射程1400米,在浅水和深海都能够为水面舰艇和潜艇提供放鱼雷攻击的能力。采用数字化主被动声纳制导,特别针对尾流自导鱼雷进行了探测能力的优化;它还采用低成本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使它能够大批量地被投入使用。它的最大特性:一入水就启动火箭动力推进方式,非场利于在海区浅水区的使用,例如波罗的海海域——北约没有放弃在浅海封锁俄罗斯水下核狼的计划!


其实,早在2013年,美国研发了“水下幽灵”反鱼雷系统,它能在2.5海里范围内拦截来袭的各类鱼雷,还能与2枚~4枚来袭鱼雷同时交战。



毛熊家的“帕科特-E/NK”反鱼雷系统中用于搜索鱼雷的专用目标指示声纳站、发射装置和直接破坏武器,可发射小型鱼雷和反鱼雷鱼雷。鱼雷直径324毫米,长3.1米,总重380千克,采用装药80千克的高爆弹头;它的最大水下速度大于50节/小时,最大航程2千米,反鱼雷自导方式为自导作用距离大于400米的主/被动声自导,反应时间不超过10秒,单次齐射命中率达到了90%。关键在于,它已经在2019年量产,直接打击美国和北约的水下舰队!


而美国的反鱼雷鱼雷计划却停止了:2018年9月,美国海军耗时5年多、花费了7.6亿美元的反鱼雷防御系统研制项目取消!作战试验与评估主任办公室的报告中宣称,当有大量舰船在发射舰平台周围活动时,鱼雷警告系统的虚警率很高,这意味着敌方鱼雷可以混在己方舰船的“掩护”下向目标发起攻击。对抗反鱼雷的杀伤力也未经过检验,该系统的可靠性无法满足实战要求:试验中,发射的反鱼雷差点击中发射舰!





另外,美国海军评估,ATTDS中的鱼雷警告系统难以探测到中国解放军在2012年研制、2018年列装的鱼-9型重型鱼雷;而复合制导方式的鱼—6更加让美军头皮发麻:




熊style


潜艇也有诱饵弹的,貌似可以模拟潜艇自身的声学信号干扰来袭的鱼雷,一些有潜艇战的影视剧有类似情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