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中国文化当中的中庸?

低调有内涵的绅士


“中庸”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义”“礼”“信”等几种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孙子子思专门写了“中庸”阐述“中庸”思想。孔子则将“中庸”解释为“中立不倚”“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北宋的程颢、程颐对之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中庸:“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现代也有学者提出:“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r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许多现代人望文生义地将之简单理解为中立、平庸、折衷主义,其实并非如此。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相当深奥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通过一种自我管理,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r 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来被尊为“圣学”,所以中国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中庸”的痕迹。古语所说的“利不十,不变法”,便是一种中庸思想之下的政治保守主义,而我们所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庸主义。\r 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之“中”并非是始终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清风格局


何谓中庸?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态度、圆滑懦弱、明哲保身的一种妥协平庸的处事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庸并非妥协平庸,而是“中和”。

《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是指理性而不夹杂私人情绪地表达观点和态度,表达的时候又能恰到好处地有所节制,保持中正平和的状态。所以说,中庸并非是妥协平庸,而是以中正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和其他人交流。但是为什么要中和呢?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持双方理性平和的状态,更加有利于交流和解决问题。

中庸之道,核心在于“未发之中”,就是不偏不倚,自然之中。无论是个人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还是国家办理外交,中庸之道都非常具有实际价值。

比如最近的中美贸易战。如果我们太软弱,美国人就会以为我们好欺负;如果我们太强硬,就会使中美矛盾进一步加深,不利于关系缓和,不利于今后的和谐发展。所以,要不弱不强、不软不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

以上,就是鄙人对于“中庸”的理解,供参考。


董镜亮


要说清楚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就得探讨探讨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中庸一直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是说人的道德达到中庸,就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人民都在朝着中庸而努力。对于中庸的字面解释,千人千面,我的理解是:中庸的“中”是合乎、平衡的意思,“庸”是道义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在平衡中去合乎道义,做到不偏不易。

孔子之后,一说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写作《中庸》一篇,纳入《礼记》,也有说是孔子的弟子所著。不管怎样,《中庸》是儒家经典思想论著是板上钉钉的。到了南宋,大儒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让《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从而形成了“四书五经”的最终框架。之后,《中庸》成为官校正式的教科书,并纳入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中庸》里提出的“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我认为,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庸思想对于我们汉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类了一下,主要有三。

第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仁。而中庸,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应该说,中庸思想塑造了我们和谐共处、重视孝道、文明礼让、宽容大度、不走偏激的性格特点。换而言之,中庸之道有力地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爱和仁,从而向着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目标靠拢。

第二,由于崇尚爱和仁,强调忠恕宽容,国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去感化他人,激发他人的善良天性。这集中体现在,历史上当我们受到外族入侵时,外来的人员和文明最终被我们的文明所吸收和包容,反而成为继承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中庸思想功不可没。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状态,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的道理。中庸,强调的就是致中和,避免事物的极端化倾向,正是由于中庸思想,人们才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策略,谦虚谨慎,防止行为的极端化跑偏,让自己和社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都说道家思想构成了我们最早的哲学思维,但是你仔细观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也包含了自然界中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两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认为,中庸之道功不可没。


富春叶语


中庸,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很多人认为是打太极、无主见、推脱或者是中立,不偏不倚的代名词。

通过对字体的研究,我发现,中庸是最高级的智慧,是最具鲜明方向、坚定道德修养的。

从“中”字的篆、籀文写法看,“中”除了指方位、表述答应意思外,更重要的是指在黄帝时期,以黄帝为代表的政治、修养、军事的指向,以统帅所在之处为中、以旗帜走向为方向。

所以,中庸的中,不只是字面意思的中立、不偏不倚,而是坚定地跟随旗帜鲜明的方向。

庸,即为和。

连在一起,就是旗帜所向为中,四方平和为庸。

所以,中庸是最具底蕴和鲜明立场的修为。



太宗讲艺


“中庸”一词古来长谈,究竟核心思想,我也不得而知。小时候,与人据理力争的时候,家长老是劝做人要“中庸”,好似据理而不争就是所谓的“中庸”了。从高中到大学,说是步入半个社会,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劝说,要与同学打好关系不起矛盾,这时候“中庸”又是八面玲珑的代表。进入企业,同事一定强调得会抽烟喝酒打麻将,这样合入群才能往来无碍。可自己在读《中庸》的时候又觉得,核心反不是以上所有的这些,但其表用又有这些,真是叫人费解。那中庸究竟是什么?

如果拆解来看中庸的话,是一个中和一个庸字。《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其后又来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个人理解,喜怒哀乐是中的四个方向,就像东西南北一样,并没有说那个好那个坏,只是方向不一样,而未走路之前的本我状态叫作中,而如果走了,不论怎样迈步,,即便是有了方向,也即就是有了喜怒哀乐中的一个。程颐说,不偏不倚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庄子齐物论里,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可要是查字究其源流,庸又是先秦时对于地位低下的人们一种称呼,通假为佣。所以一直以来,对于中的理解还好,但关于庸的解读,常常很费解。

像我个人就可以理解中庸为,本我状态的运用,又可以理解为保持本我状态的不改变,还可以理解本我状态是低微的。要是从程颐的理学来看,中和庸,又有一点像法与术的关系,它扩到至天下这个词上在我觉得不可取,但说中为正道、庸为定理的时候,又觉得很对。可无论哪一种,从来没有说,要打好关系、八面玲珑和据理而不争。

通过读道家和佛家的书来理解中庸的话,我觉得可以这样形容,中庸就是性澄而不乱,或者中庸就是定而不转。它的意思不是要你做人八面玲珑,但也不是要你硬碰硬,而是以本我性状天然赤子之心来应对并保持。矫枉过正,必然不是。委曲求全,也必然不是。但反过来,你可以说中庸的一个分支是矫枉过正和委曲求全。总得来说,中庸是以孔子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境来说的。

曾子说孔子传给他的是,吾道以一贯之。曾子写大学又说,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究竟说的是停止在至善之前,还是保持至善的状态不变,我也不明白。但我认为志,是士人之心,是能任事之心,而不是欲之心,欲是谷之欠,是用来满足人之缺憾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不好,是人道通达的关键,但不是中庸的关键,而阳春白雪只是在郢城里比下里巴人应和的人少罢了。

所以中庸在我,第一步是寻找那个本澄自我,第二步是处万事而如如不动。这里没有什么通达、封闭之说,是后来好事者为名利二字而加上去的。越普通越容易被理解,越高深越容易被隔绝,人道的通达就在于人之动时拿捏其中,不偏不倚。可世人都忘了有第一步,直直迈向第二步,怪也怪本澄难修,庸之术用是为技的缘故,有形象、好学,易得成果啊。可我个人觉得,这正是人们的可怜之处、悲凉之处,尤其还尝之如饴仍犹未知。


蝉的行囊SEC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前三句是中庸的总纲,自然赋予了人的本性,遵循人的本性称为道,而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保持天性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儒家的观念中,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但是世道是险恶污浊的,会不断的侵蚀善良的天性,而要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即所谓君子),就需要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防范抵御这种侵蚀(慎独)。在具体的做法上,关键为二条,一条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指人的情感意识,未发,没有表达行动之前,这个中是思想上主动瞄准或对标的意思,也就是要想一矢中的,先必须瞄准目标,怎样瞄准,就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其犹张弓邪,高者抑下,下者举之。孔子将其演化为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这是天下有的放矢的根本,这个目标就是道,在儒家指人的天性。第二条是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就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天性也有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幼时爱父母,少时爱师友,壮时爱苍生,这个成长发展的轨迹就是道,和就是人的表达和行为都符合道的规范(中节)。中就是修养的方法,和就是修养的途径,保持善良的天性就是中和的目的,目的通俗的讲就是用眼睛盯着那个箭靶子,用现代话讲就是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中庸,就是盯准目标,永不放弃,庸,是坚定不移的意思,与缩头乌龟没半毛钱关系。


梅里一了


水清则不养鱼,官清纲不举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留余地,不要做得太到位,要给别人留下退路,以是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不能用黑是黑,白是白水火不相容的原则去看一切问题,中庸的《精髓:凡事的、任何是非标准》不要去非要弄得太清楚。

我对中庸的道德法则的立场决不敢勾同。一个社会必须要树立坚持客观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观念,清除社会对接缝息,杜绝社会法则中的申缩性空间的灰色中庸地带,是非标准必须要有针尖对麦芒的原则立场。中庸法则,早以以经不适用处理现代文明社会中存在的、和不可调解和的各种是非,更不再是处理社会茅盾的最佳良药了。


孚朗页


个人觉得所谓中庸,就是对万事万物本质规律的尊重,无论是偏向事物的阴极还是阳极,都属于极端主义,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所谓物极必反,必然会招致祸端,都不可取。

我们通常生活中所理解的中庸,可能就是折中,更多的是用于人际关系类,是狭义上的,事实上中庸可以用来理解万事万物。

下边是《中庸》的开篇一段及其译文,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供大家欣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译文: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书生墨客


我的理解是中是与外界和谐忍让低调谦让,庸对己追求精神的高尚,摒弃物质的繁华,返璞归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不要棱角于人。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对财富有种蔑视感,为庸。

吾一日三省,够谦虚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跟拜金没沾一点边。

咬得菜根香,百事可为。简直跟卧薪尝胆同一个意思。

存天理,灭人欲。使人更加没有一点脾性,中庸到了极致。

知行合一,都不用外界来约束了,光光儒学就可以使人规矩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已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还不中庸吗?


鲲鹏涂笔


儒者宣扬治国之道,对施行政策之人来讲,中庸即因势利导,恰如其分,不主观臆断,脱离实际,不迎合低俗,因循守旧,其中的学问深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