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攻入福建,围困了延平(南平)。陈友定对手下将官说:“公等善为计,吾自死元耳。”说完,就一手按剑,一手举碗,“仰药而尽”。看到陈友定喝毒药身亡,他手下的蒙古将领就开门投降。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朱元璋军队入城后,找到陈友定的尸体,争先恐后抬出城请功。没想到的是,突然天降大雨,陈友定竟然在雨中醒过来了。陈友定是一农家子弟,出身于行伍,目不识丁。占据八郡之后,多次招揽文学知名人士,如闽县郑定、庐州王翰之辈,留在幕下。陈友定粗涉文史书籍,学习写作五字小诗,诗中却都富有意境和道理。

失势非人事,

重围戟似林。

乾坤今已老,

不死旧臣心。

陈友定被押至应天,朱元璋亲自审问,问:“元朝已亡,你为谁守?杀我胡将军,饮我使者血,你知罪吗?”陈友定哂笑说:“已矣无多谈,安能加死我乎?”朱元璋也笑,骂道:“村汉!村汉!天死已矣,能加乎?”命人将他与其子陈海一起处死。陈海本在将乐驻守,延平未失前,他曾叩头劝父亲向朱元璋投降,“以存宗祧。”但陈友定不听,骂他为逆子。陈海由是拂然道:“父为忠臣,子岂不能为义士耶?”说到做到,当父亲“被执”,他就“自将乐来就死”,陪父亲一起走上了黄泉路。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当时元朝的状况,陈友定完全可以自立为王,或者投靠朱元璋,这两者最后的结局或许都会比他当忠臣好上很多。但可惜他都没有做,固执的选择了作一位朝廷的忠臣,最后注定是悲剧的结局。

我们转到元朝廷看看那里发生什么事。元惠宗妥懽帖木儿的长子爱猷识里达腊生于漠北草原,母是来自高丽的奇皇后。至元六年(1340年)六月,元惠宗除掉了原定的皇储、元文宗之子(元惠宗堂弟)燕帖古思与其母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又因元惠宗正宫皇后伯颜忽都所出之嫡子真金生二岁而夭折,所以爱猷识理达腊就能成为大元的储君太子。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依元朝皇室惯例,爱猷识理达腊幼年被寄养于大臣脱脱家中,呼脱脱为“奶公”。他的童年玩伴是脱脱的儿子哈剌章。脱脱家庭深受汉文化影响,爱猷识理达腊也启蒙于脱脱的家庭教师、南人学者郑深,学习《孝经》等儒家经典。他在六岁时回宫,元惠宗继续精心培养爱猷识理达腊,至1348年二月,命爱猷识理达腊先学习畏兀儿体蒙古文,然后学习汉文。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爱猷识理达腊被惠宗立为皇太子,并诏告天下。爱猷识理达腊被封为太子之后,元朝内部党争日益激烈,他就试图夺取帝位,提前登基,这样就造成了和他父亲元惠宗的关系紧张。当时,元惠宗倦怠朝政,沉湎享乐,于1354年十一月命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凡奏事先启皇太子,实际上就是把朝政交给爱猷识理达腊。此时他与“奶公”脱脱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原本脱脱对爱猷识理达腊的呵护照顾无微不至,在爱猷识理达腊出生后就以正宫皇子的待遇对待他,并曾在云州遇山洪时抱着爱猷识理达腊单骑奔向山上,救了他一命。他还花私财十二万二千锭在大都健德门外修大寿元忠国寺,为爱猷识理达腊祈福,后来爱猷识理达腊入学端本堂的事也是脱脱在管。但在册封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的问题上,脱脱却以正宫皇后伯颜忽都可能会有生育为由,表示反对,因此爱猷识理达腊虽被立为皇太子,却迟迟未能受册与谒庙。元惠宗宠臣康里人哈麻趁脱脱出师高邮之机,向爱猷识理达腊与奇皇后进谗言。不久脱脱被黜,后又被哈麻害死于流放途中。一般认为,爱猷识理达腊在废黜脱脱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除掉脱脱以后,爱猷识理达腊便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获册宝,并穿上九旒冕服,拜谒太庙,完成了成为皇太子的最后一道程序。此后爱猷识理达腊更加有恃无恐,野心愈发膨胀。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局下,他在宫内与元惠宗一道沉溺密宗,荒淫无度;在朝中则安插亲信,与其母奇皇后及资政使朴不花、右丞相搠思监等沆瀣一气,骄恣不法,使朝政愈加昏暗。爱猷识理达腊一党企图尽逐元惠宗近臣,以篡夺皇位,他们的“内禅”计划得不到左丞相汉人贺惟一的支持,爱猷识理达腊一党多次利诱,贺惟一不为所动,因此爱猷识理达腊欲除之而后快。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元朝陪都上都被破头潘、关先生所率的红巾军攻破,宫阙被焚,此后元惠宗停止了每年到上都避暑的传统。至正十八、十九年,由于农民起义导致漕运断绝,大都发生饥荒,饿死数十万人。这一状况直到张士诚降元运粮才有所好转。

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二月,爱猷识理达腊授意监察御史买住、桑哥失里诬陷贺惟一的亲信中书右丞成遵、参政赵中等人,将他们下狱处死。贺惟一明哲保身,上疏辞相,但爱猷识理达腊一心要置其于死地,正好遇上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在北方发动叛乱,逼近上都,爱猷识理达腊又把贺惟一调到上都,欲借叛军之手除掉贺惟一,不料叛乱很快平定,贺惟一得胜还朝。其后贺惟一辞官回乡,但爱猷识理达腊一党仍不罢休,最后还是逼死了贺惟一。

历史故事——元朝廷的内乱

此时奇皇后与皇太子渐萌异心,企图让元惠宗禅位。此时反对内禅阴谋的左丞相贺惟一已死,又以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监为倚靠,赶走直言进谏的陈祖仁、李国凤等大臣,逐渐控制了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