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喜欢诗词的青少年吗,感觉喜欢这些的人并不多了呢?诗词文化该如何传承?

-陌依寻-


不知道题主对诗词的定义是什么样的,是指唐诗宋词一类,还是汪国真席慕蓉一类,又或者就是简单的诗词。

我现在24,算来还是挺年轻的吧,我就挺喜欢诗词的啊,不拘泥于形式,古体诗也好,现代诗也好,又或者就是现在的一些写的很好的歌词,同样也可以将旋律拿掉,当做诗词来读。

所以我觉得现在喜欢诗词的人也应该不少才对。

然后我觉得题主最后一个问题问的特别好,诗词文化该如何传承?

不妨将诗词和文化两个词分开来看看,一般人所理解的诗词,大概就是唐诗宋词类,带有很重时代色彩的诗词,还有一类就是顾城席慕蓉等现代诗人的作品。

其实这些想要传承,说容易也挺容易的,但是说难也是很难的。古体类的诗词,有很严的格律的标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学起来还是很枯燥的,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更加没有耐心去咬文嚼字。还有一种就是现代诗,这个相对来说就简单一些了,因为就目前的一些歌曲来说,将旋律拿掉,其实也是可以算诗的。

接下来,我其实想聊聊关于文化这个词,不知道一般人对文化这个词怎么解释,它应该是一种具体的吗?还是一种可以解释的东西。其实我觉得都不是,文化应该是一种精神。

余秋雨老师在中国文化必修课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这句话很简单的就将文化概括了。所以我们可以回到题主的提问上去,诗词文化应该如何传承。

那我想诗词文化其实最本质的还是诗词里包含的文化部分,但是文化的传承其实本就是早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这就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不必要有特定的形式去表现。

那对于诗词,其实也不必要特别的去学习格律之类的。


x拾九


人个觉得,喜欢诗词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了。

从个人近20年接触我省诗词创作队伍的情况得此结论。

本人2001年加入某省诗词学会,当时刚好20岁,参加诗词学会活动时,我一直是最小的。一直到2008年,我在诗词学会也都算最小,好像那年我还被选为理事,也是诗词学会中最年轻的理事。

当时我们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基本上70岁以上。学会里大多是退休的老同志,办公室还有二位80多岁的。当时我遇到三四十岁的诗友,就很喜欢很他们交流。我经常以兄相称呼的,都大我十几二十多岁。

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变化很大。

我们诗词学会中,理事90后已经有了,会员年轻的更多了,我介绍入会的就不少,还介绍了不少高校的学生入会。我们学会最近办了两次青春诗会,90后、00后投稿的也不少,这在十年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现在学会的中坚力量降了十岁还不止。总得来说是大大年轻化了。

本人有幸也担任了省诗词学会的副会长,接触各市县诗词学会也多得多了。本人在诗词学会兼职服务(没有收入,还经常倒贴交通费)十多年,主要是诗教工作这一块,和青年以及中小学学生打交道比较多。中小学中教授诗词创作的越来越多,以前是非常少见。中小学中诗社等组织也越来越多。青少年会写诗词的现在已不怎么稀奇了。

2004年前后,我遇到的年轻人中,自我感觉诗词创作水平还可以。不谦虚地说,年龄与我相近的,比我写得好的不多(我当时在网络上各个论坛瞎混,也当过几个论坛的管理员)。但最近我是真觉得后生可畏啊,80后90后不去说,高中生、初中生的诗词创作水平让我实在是佩服,感觉比我们大多数中青年要写得好(从创作技巧和语言运用上),虽然情感表达上还略嫌稚嫩,思想深度也一般,但相信他们阅历丰富后,肯定是下一代诗坛的接班人,也不需要我们担心了。

我在诗词学会以前是诗教部副部长、部长,现在分管诗教。以前我们去中小学开展诗教活动,推广比较困难,现在多是学校主动来找我们。这也是得益于最近几年从上到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诗词大会等节目也是对传统诗词极大的宣传。

现在很多省、市、县的诗词刊物都有开辟栏目刊登青少年、中小学学生的诗词习作,原来凑成几页都很困难,现在组稿容易许多。

以上是从创作上来看的。

在欣赏、背诵方面来说,更是如此。一是中小学课本,诗词比例大幅度增加。我记得十多年前,我省某县几所学校创诗教先进单位,小学生能背一百首诗算很了不起了。但现在小学课本中和扩展阅读的作品,好像已经超过了这个数。有些小学还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又增加了不少诗词篇目。小学毕业会背两百首诗的也不在少数了。我自己家小孩,现在幼儿园大班,也已经会背五六十首了。

我们当地有机构联合我们学会,举办了三届青少年诗词大会,参赛者众多。感觉青少年诗词大会的题目比中华诗词大会还题,有一年蒙曼也担任评委,她也是这么说的。因为题目中还加了不少韵律知识,还加入了当地诗词内容。每次活动,我都是审题组成员。我当时把有些题目读给我单位的同事听,同事中有中文系博士,还有中文教授,艺术副教授,他们都觉得难度不小,很多没答上来。但在比赛那天,那些小选手答题正确率非常高。可见现在中小学生诗词量比我们大人普遍要多得多。

对于创作而言,背得多、读得多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背得多、读得多了,才有语感,对结构章法也有体会,同时也会了解古诗词创作的一些套路。这如果以创作讲创作,讲一些枯燥的知识点,那是很难体会的,只有背得多了、读得多了才能深有体会,才能创作出有情韵的作品来。

所以,从个人近20年接触我省诗词创作队伍的情况来看,喜欢诗词的青少年不仅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另外,我从2010年当选为中华诗词学会的理事,当时也是最年轻的理事,已经担任两届。也参与了多次全国诗教经验交流会以及其它全国性诗词活动。十年前,受中华诗教委员会委托,与单位同事一起调研过邻省好几个市县的诗教情况,近几年,走访、学习过两个省的诗教活动开展情况,觉得其它省市与我省类似。

所以,只要教育部门在这方面反方向的调整,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支持力度不减,青年少诗词爱好者只会越来越多。


诗词在线


多与不多,如何看呢。多与不多,很有意义吗?诗词,传承到今天,已经很难有兴观群怨的功能了。也难以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诗词承载不了太多的论述。那诗词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如今诗词的意义已经退守到他最朴实的一面,就是诗词是表达个人情绪情感道义。也就是说,我的诗词是为我而写,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他人。而是真诚地与古诗人交心,洗汰心灵,步入典雅。所以真正喜欢诗词的人不会要求别人去学,而如果遇上真正想学的人,便会引为知己。诗词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诗教,但很难平铺到社会上,毕竟时代变了。他最好是由己及人,真诚读诗,恭从礼教,继而影响身边的人。学诗词最忌在人前卖弄,或驰骋词藻,而要记住功夫在诗外。学诗词最终是变化气质,坚持道义。



良知见在


世界之大无所不有,现在的青年诗人,现代诗人,都不在少数,怎么会不多了呢,老家有一句是这样的说的叫做河里没鱼岸上看,能感觉到喜欢诗词的人并不多了,也许是因为自己不是喜欢诗词的达人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处于什么样的人群之中,现在也叫做圈子......

诗词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诗词都是情怀和灵感的抒发的一种格式,一种百言千语的精华浓缩......应该是不需要传承的...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熟能生巧,诗歌的格式,平仄,押韵,什么的都是文学功底的积累.....如果非得有个如歌传承的话,应该就是兴趣了,兴趣在加上熟知诗歌的格式,文学能力自然就成了吧......如果说是诗词文化的传承倒不如说是诗词文化的兴趣的传承感觉更合适吧....

愿你能够像李白、杜甫、白居易、一样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吧.....先从兴趣开始吧


北风问道


现在喜欢诗词的青少年确实不多了,这是我的感觉与判断。

看到一个统计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7%,有5亿多;16岁以下人口约有2亿。在这些人之中,喜欢诗词的又有多少?没有统计数据,但占比应该较少。虽然中国诗词大会很火,这只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与场合。在工作之余、坐地铁上下班、乘坐火车、飞机的旅途中,看到多少青少年在看诗词、学诗词?大多是在玩手机、看抖音。

就是在今日头条这么火的自媒体平台,诗词又会引起都少人的阅读与点赞?

这就是现实,一个诗词爱好者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必须要传承。

第一、做好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学习诗词,提高人文修养,提高文化素质。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对诗词的热爱和学习,提高社会的正能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幼儿园、幼儿早教阶段,就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的教育和培养,潜移默化,让对诗词的热爱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古代优秀诗词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第三、净化文化环境。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形式发展多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具有感官刺激的娱乐形式,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形成了冲击,应该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改、净化。

还有,需要热爱诗词的人们共同努力,多出好诗,与时俱进,做好青少年的榜样和表率,把中华文明、中华诗词传承好。有信心,有行动,就有希望!


行走的石头stone


现在有喜欢诗词的青年人啊!电视上经常有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应该能说明这个问题啦!

我觉得如今的社会如今的人越来越重视诗词歌赋等国学文化,社会上的国学诗歌等机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火热,关注的人也日渐增多,影视剧作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多了起来,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诗词文化的传承我觉得是全社会的问题。从学校到社会环境都关注一下,我们学校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比重逐年增加,媒体宣传部门的倡导,社会氛围的影响都有作用。这次疫情期间,我国日本给我国的捐赠物资和我国捐赠给其他多个国家的防疫物资上,都标注了内涵意义深远的语句,引起广泛关注和赞扬,对诗词国学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木般若


我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说特别喜欢吧。但是对古诗印象是不错的。我从小到大从小学到高中。我其实一直认为古诗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背会然后要考试。然后他就没有其他作用。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是我这个想法。

我们第一要务就是要转变古诗对我们心中的看法。我们要讲清楚,说明白,古诗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如此。我在学习了文博专业之后,我知道了古诗中蕴含着无数的典故,无数的故事,无数的人文习俗。很多墓葬,很多文博知识,考古知识,从古诗中竟然可以判断出一二。在疫情爆发后,我们说山川异域,风雨同天。简短的8个字,比我们写一篇文章要震撼的多。在看到古代西方印象主义一幅画《日落》,我们知道原来那就是古诗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会带有一点浪漫情怀。而古诗词就是这样的情怀。我们要用这样的情怀去讲课,去讲诗,去读诗,去写诗。而不是说要背会,考试,得分。


公良旭炎


现在还是有喜欢诗词的青少年的。(嗯,在我看来30岁以下都能算是青年了。我也是[灵光一闪])我身边就有非文学类专业的同学在积极的用诗词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喜欢诗词的青少年还是很多的,从诗词大会的火爆程度和武亦姝的爆红都可见一斑。

如何传播诗词文化呢,这是个大范围的问题,相信也会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在我看来: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自信。不难发现我们从小大听闻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这些都是西方传入过来的。想要传播诗词文化,首先得打破民众将传统文化和封建迷信残余联系起来的壁垒。

二:变通文化传播途径,让诗词文化更加鲜活起来。中国的古诗词对于对古文没有很好理解的人来说是拗口难懂也发现不了简短句子中所蕴藏的美感的。那么如果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将其做成动画短视频,更有利于年轻受众的喜欢和理解。

三:讲诗词容与我们的生活。相信大家都听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如果我们的广告标志,服装品牌等都隐藏着诗词,也能让诗词文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修养。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底蕴。



留白掌柜


因为古诗词格律、平仄把握太难,非下苦功不足以成就,喜欢欣赏的多,真正会写的少。


师范小王子


确实,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诗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快餐毕竟是快餐,它终究替代不了正餐!

一个终日只吃快餐的人,不会是一个健康的人。

当人的心灵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当人想欣赏到真正的美的时候,还是会找寻到那些千古流传的美词佳句上面。

当然,在教育和引领方面,还是要不断加强,甚至要刻意为之。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引领,社会反响也是令人称道。

人在饥饿的时候,可能会慌不择食。越是饥饿,越是会选择随手可食的食品。

现在的很多人选择“快餐文化”恰恰是文化饥渴的表现。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文化氛围”这个根本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旦环绕在人们四周的都是正统的文化修养,那些垃圾食品自然就无影无踪!

总之,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要身先士卒,多做正统的理念宣传,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实事。

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讲,也要身体力行,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毕竟,这是百年大计,切实地关乎到我们民族的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