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位正在经历孩子青春期的北大妈妈,也曾陷入过类似的困局,面对一位熊得要命的儿子,她穷尽各种招儿都没辙,最后,还是在家庭教育思维的漩涡里先自救,反思、减少干预.....迎来了欣喜的变化。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她走过的心路历程,先别急着拍砖哈!

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注:本文写于疫情发生前),钱小能主动交出手机,跟我说:“妈妈,我想全力以赴地复习了,我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放假好好玩儿!”

于是,他真的就规划好每天放学后语数英理化生各科分配的时间;学累了看会儿吐槽大会,睡前读会儿书,周末完成学习任务后踢球,看电影。没有手机,他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有条有序。哎呀!真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看着这个在我眼前一跃而过的初三小男生,我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恍如隔世一般。想起前两年跟这个曾经的熊孩子你来我往、硝云弹雨直到刀折矢尽、欲哭无泪的过节来,现在是劫后余生般的快慰。

那两年,我不止一次地暗想过,这小子前世一定被我害惨过,今世一定是来报仇的,不把老妈折腾死誓不罢休。如今,虽然他仍然不十全十美,仍然爱玩,仍然有些懒惰,仍然不能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学习,却能在理论上本该叛逆的年龄,看不到一丝逆反的影子;懂事、明理,坚持自我而又从善如流,朝着自己的目标和兴趣,稳稳当当地向前走。

唉,所有在大风大浪中幸存下来的人,只有在上岸之后,才会有勇气回头望望,那曾是怎样的洪水滔天。

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从心理学家们的理论来看,小孩一般从十一二岁进入青春期,也就是此时开始逆反的。可是,我们家钱小能,他非常坚决果断地打破这个僵死的常规,从两岁就开始公开造反了。

具体表现:我刚刚收拾好整洁有序的屋子,还没在厨房切好一颗土豆,客厅全乱了。我一声怒吼,他吓得打个机灵,也只愣了几秒钟,话还说不利索,马上也冲我怒吼,于是我以革命的暴力制服他,吓得刚刚八岁的女儿钱小雅(注:作者女儿)躲进自己的房间,等风暴过去才敢出来。这是母子大战的开端,隔一段时间会爆发一次,时间2-3个月不等,但每次都以妈妈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这样的战争,一直延续到钱小能整个小学阶段结束。现在回头看,那个阶段的战争跟后来比,只是个庞大战役的序幕。究其原因,是他整个小学的成绩还过得去,偶尔会有个年级前十名什么的。可是,等他初一开始,我这个妈妈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熊孩子,什么是真正的逆反,

为什么那么多老母亲差点儿被青春期孩子折腾得活不下去,因为——那可真是太要命了!

钱小能刚读初一的摸底考试,他的名次是年级几十名。等到期中考试后,他的成绩接近三百名。我这个妈妈一下子慌了,我接受不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于是,我开始对他全方位地上心。

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上心不得了喽,我发现钱小能在往一个垃圾小孩的路上走。

对不起,我错了,不应该说那是垃圾小孩!但我那时真觉得他就是垃圾小孩,不像这样的家庭养育出来的。

他说谎,眼神空洞迷离,情绪暴躁,行为乖戾,沉迷手机游戏,对每一门学科都没有兴趣。我想出了很多很多韬略,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责难挖苦,还阶段性没收他的手机。

我那时候非常傻又非常愚蠢的认为:没关系,反正他永远都得依赖我,永远都会听我的。除了钱小能,家里三位成员一致认定:不过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熊孩子,三个学霸聪明人还制服不了一个又笨又愣的坏小子。

当然,我自以为是个聪明绝顶的妈妈,而且是懂得反思的:譬如,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克制自己的情绪。可一到月考成绩出来,我依然会愤怒、失望加失控。看见他油盐不进我行我素的样儿,我无奈、焦虑还掉头发。很多时候我在想,算了,不管他了,结束战争,我束手就擒,让他自生自灭吧。可又不甘心,怕他长大了连累我们啊。

很多次跟他干仗的时候我都这么想,这么好的时间,因为争吵变得毫无意义;这么好的时间,他可以学多少习,看多少书啊!尤其是他锁上自己的房门,在里面大玩游戏,

我越想越气,越沮丧,无能感、失败感与时俱增,有种马上要爆炸的感觉。

难道,真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难道,钱小能成人了,我这个妈妈就得成为尸体?或者加上爸爸。可是,我一点也不想死啊,想好好活着!生活里除了这个熊孩子,还有很多让我留恋的东西啊!

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在每一场战斗间隙甚至热战时,我的潜意识一刻也没停止思考:这样毫无意义的争吵下去是不行的!好好的家为什么会是这样?战斗越来越惨烈,怎么都没有效果?他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老,我将来怎么可能操控得了他!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呢?难道我生下的是一个天使,收获的是一枚定时炸弹,有朝一日把自己炸的体无完肤、片瓦无存?

感谢上帝!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我可不想这样焦虑暴躁下去,长此以往,我即使不自杀也得生一场大病,这样一来,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无非是离家出走,彻底沉沦。这个小孩,我原本是爱他的呀!我想让他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的。接下来,我思考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想让钱小能像钱小雅一样出类拔萃→要出类拔萃首先得学习好→我没有办法让他好好学习→学习不好会死人吗→显然不能→我操控苛责他有效吗→没有!我们都活得很差→好,就让他自己活吧,我也要活好自己了。

痛定思痛加上阅读学习,我终于一懂百懂,一通百通,完成一个釜底抽薪般的大转弯:对钱小能

放弃控制,放弃诱惑,放弃压迫,放弃交易——开始疏导!把空间和时间都还给他。

始料未及,只过了三个月,焦虑——暴躁——战斗——内疚这个死循环就被彻底打破。就像一切重新来过,先是母子关系焕发了生机,接着整个家庭生态都随之改变。

好了,就像养一颗树,得首先了解他是一棵什么树,然后,顺着它的长势,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看他长得特别好,就夸夸它。有时故意让它湿一点,有时也让它干一点,目的是为了让它将来可以度过不可预测的环境危机。反正,必须让它自己长!

接下来,钱小能一条路一条路地探索,走到危险地带,他居然知道自己回来。我关注他,并不干预他,但也愉快地暗示他正路在哪里,也明确告诉他父母的底线在哪里。

摸索着,探寻着,我欣喜地看到,他的激情和好奇心都得到了满足,他的能量也释放出来。

北大母亲:跳出亲子“焦虑-暴躁-大战”死循环,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也终于明白,孩子的青春期是可以不逆反的,因为没有镇压就没有反抗,青春的洪水完全可以疏导;但是,如果不了解一个孩子,一味跟他刀对刀枪对枪地冷兵器对打,而不懂得去疏导和分解,不可避免一场浩劫。

我终于懂得,孩子是人,不是一个可以按照事先设计的图纸建造的房子,更不是一个任凭父母设计程序的机器人,他不应被父母牢牢掌控,父母是高学历高智商也不行。

现在的钱小能,也并没有成为一个大学霸,可是,他已经爱上学习,也渐渐掌握了学习的节奏——

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会自己主动上网查资料,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

手机游戏偶尔玩,但几乎对他没有什么诱惑力;

他喜欢电影、足球、时尚;

对周围的世界,他完全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独立判断,也正在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价值观;

也依然有一些小脾气,可他会纠错,能自律。

一个虽然普通但自制力强的孩子,我不知道还能要求他什么。有事做,有人爱,明白光阴可贵,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