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家鄉的味道

發粿(閩南話)是一種廣東、福建的傳統特色糕點。發粿諧音發財、高升,也因此深受群眾喜歡,家家戶戶過年過節都會準備發粿以求好兆頭,這一習俗彷彿從古流傳至今。


2019年7月19日,趁著隊員奕衝家人為過節拜神製作發粿之際,東莞理工學院汕尾“豐之驕”立項分隊(下文簡稱“豐之驕”)來到南塘鎮奕衝家參觀發粿的製作。


我們驅車從陸豐碣石鎮來到南塘鎮,到達的時候正趕上奕衝家人準備做發粿。家人招呼我們放下行李,坐下喝杯茶。


做發粿


我們來到院子,此時奕衝的二姑已經準備好製作發粿的材料和器具了。和麵的時候,奕衝的二姑為我們介紹製作發粿的流程。


1、將麵粉、發酵粉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用手攪拌均勻;倒入調製好的黑糖水,與麵粉充分混合,和麵;

2、麵糰和好後,取少部分搓成小麵糰狀,放在準備好的小紙上;

3、掃淨土灶的灰燼,加材,生火,煮水;

4、待鍋中的水燒開,將裝有小發粿麵糰的蒸籠放置在鍋中,蓋上鍋蓋;

5、等待約25分鐘後,開蓋起鍋,將蒸好的發粿放於涼爽處,降溫;

6、於碗中加入猩紅粉加水調和至稀稠狀,用筷尖輕沾猩紅水點於發粿頂部,一個帶著紅點的發粿便製作完成了。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隊員們蠢蠢欲動,都想上前陪奕衝的二姑製作發粿。

一直在拍攝視頻的隊員鄧伊敏想體驗一番。旁邊的隊員接過攝像機後,伊敏樂呵地洗手準備搓小麵糰。

伊敏製作發粿中

看似簡單的搓麵糰實際操作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麵糰黏黏的,要一直沾紅盆裡面的白麵粉才可以讓麵糰不那麼黏手。

搓麵糰時,麵糰也很容易出現裂痕,做出來的效果沒有伊敏自己想象中那麼完美。

伊敏製作的速度很慢,但掌握技巧後做得越來越順手。到後來伊敏被我們調侃為“發粿傳承人”。

二姑的發粿做的差不多,奕衝媽媽著手生火。


炊發粿

奕衝媽媽在生火,但火久久生不起來,隊員範劍操湊過去幫忙查看。土灶裡面都是溼了的灰燼,像溼水泥一般厚重。


奕衝媽媽說,這個灶只有過年過節做發粿的時候才用,裡面積了很多燒完的灰。雨天雨水從煙囪流下來,把裡面的灰都弄溼了。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劍操清理出土灶的溼灰燼


劍操幫忙把裡面的溼灰燼清出來。土灶通風了,但還是很溼,用柴火將裡面的水烘乾後,火終於生起來了。

奕衝媽媽架大起鍋,往裡面倒水、煮水。鍋裡的水煮開後,放上裝著發粿的蒸籠,蓋上鍋蓋,密閉蒸煮。

蒸發粿需要大火,劍操在一旁看守,不停地添加助燃的塑料條和小柴。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劍操添加柴火


等發粿


等著發粿炊熟的時候,奕衝帶著我們三個隊員在村裡逛逛,感受村子裡的民風民情。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村民在曬穀

村子不大,村子空地上曬著穀子,遠遠就能聞到穀物散發出來的天然香味。

南塘發粿|尋找家鄉的味道

三位隊員自娛自樂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與人伴,我們的影子映在牆上。對著牆上的影子,三位隊員玩心大發,對著牆擺出各種的姿勢。


品發粿

逛完一圈回到家裡,發粿已經炊熟了,被擺在地上放涼。點紅點既讓發粿更好看,也增添吉利、喜慶之意。樸素的發粿有了紅點變得可愛多了。

新鮮出爐的發粿帶著香甜軟糯的口感,鬆軟香甜。發粿湊近鼻子,能聞到散發熱氣的紅糖香味,一口下去,發粿的綿軟令人感動。


久久沒回家,才漸漸發覺,家鄉的味道,似煙火縈繞,遲遲不散。

我們終將漸漸走遠,自此,家變成家鄉,家鄉假以時日變成故鄉,而故鄉只有春夏,再無春秋。

然而路仍漫長,在外漂泊的每個遊子,在找到一方土地紮根前,終究要忍受漫長的洗禮。

一個人無論走過多少地方,吃到過多少美味,心裡最懷念,還是從小最熟悉的那個味道。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發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寓意,總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