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用温暖的文字 点亮孤独的灵魂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于2004年,是一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法国电影。

经典的叙事套路、低饱和度的画面质感、张弛有度的故事节奏、美妙的童声合唱,让这部影片充满了独特的美感。影片以一本“日记”的浪漫主义形式,娓娓讲述了一个失意的中年代课老师与一群令人抓狂的问题少年之间,如何用爱相互救赎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豆瓣9.4)讲述的是恋人之间跨越生死的永恒之爱,《美丽人生》(豆瓣9.5)是用一个个善意的“谎言”勾勒出如海如山般的深沉父爱,那么,豆瓣网友之所以为《放牛班的》打出了9.3的高分,则是因为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萍水相逢的师生之间所缔结的那种弥足珍贵的情谊,所带给观众的莫大温暖与满足。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开启:成功的中年音乐家皮埃尔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回到故乡,葬礼之后童年的小伙伴贝比诺带来一本日记本,令音乐家意外的是,日记中记录的恰恰是关于他本人,以及跟他同样拥有着糟糕童年的孩子们在那所叫做”塘底”的问题少年学校,如何与音乐相遇,并在代课老师马修的指引与感召下,干涸的心灵渐渐得到爱的润养,逐步走出阴暗的“谷底”,拥抱阳光的往事。



生、死、爱,三个进入别人意识最便捷的入口


生、死、爱,是三种人类最强烈的情感,任何故事只要触及这三种情感,往往就能马上锁定注意力。

《放牛班的春天》的开头,成功运用了“死”的情感:休息中的音乐家接到法国的紧急来电,得知母亲去世,却含泪完美完成了音乐会。编剧用音乐家母亲的“死”在观众脑海中植入了一个“真空”,把观众快速代入剧情:他的母亲生前是个什么样人?他跟母亲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跟电影主题《放牛班的春天》有什么关系?

观众产生的疑问,无法自行脑补,只能被编剧牵着鼻子往前走,一点一点填补“真空”,解开心中的“谜团”。

同时,也用无声的眼泪,表达了音乐家对母亲的爱,唤醒观众对至亲离世的悲伤情感。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与死,但爱却有无数种形式、维度、长度、强度、厚度,所以,生与死的使用频度都相对较低,而爱常常成为大部分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放牛班的春天》所表达的“爱”就十分多元,母子之爱、师生之爱、男女之爱、同侪之爱、兴趣之爱、职业之爱……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爱,影片才格外地饱满而丰盈,令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 母子之爱

敏感孤僻的少年皮埃尔,因为单身母亲无暇照料,常常通过“惹事”来获得母亲关注,令母亲非常头疼而被送进了“塘底”那样一座专门通过残暴高压方式“管教”问题少年的寄宿制学校。

母亲是爱他的,所以“爱之深责之切”,对他的未来充满担忧,总是关心他在学校的表现。

皮埃尔对母亲的爱同样真挚,当孟丹侮辱他母亲是个妓女时,比孟丹瘦弱矮小许多的他,疯狂地跟他厮打起来。

在禁闭惩罚解除后,他私自跑出学校,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看望母亲,并在马修老师殷勤地跟母亲谈话时,向他的脸上投掷墨水瓶,以示警告。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 师生之爱

师生之爱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代课老师马修对学生戏弄的忍耐,对“闯祸”的孩子在院长面前的有意“包庇”,对极端变态的孟丹被院长狂扇耳光时的不忍,还是院长的“心腹”为让孩子们洗一个热水澡而挪用院长私藏的木柴,以及麦神父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和善,处处都显示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呵护。

而马修老师被开除,孩子们从阁楼上扔下的纸飞机,以及上面写着的暖心的话语,一面把影片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一面又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诠释的淋漓尽致。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一定能够感知到。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 男女之爱

浪漫的法国人,从来不会让爱情缺席,《放牛班的春天》将爱情处理得极为精妙,仿佛蜻蜓点水,却又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马修老师对皮埃尔母亲一见倾心,他语无伦次的样子,忐忑局促的神情里,充满了一个中年男人在面对喜欢的女人时那种克制与可爱。

家长探视日,他在学生面前沉稳严肃,出了教室旋即雀跃慌张地飞奔会宿舍换上他最体面的衣服,还拼命地往山上洒香水,就为了去跟皮埃尔母亲说几句话,俨然情窦初开的少年。

皮埃尔母亲写信约马修老师喝咖啡,他欣然前往,面对她对自己的感激之情,马修以为他的梦想即将达成,可当得知她心仪的对象不是自己时,马修眼中的光彩一闪即逝,充满了失恋般的落寞。

大概,皮埃尔的漂亮母亲此生永远不会知道,有个平凡而热忱的男人曾那么卑微地爱着她。

这样的爱,虽有遗憾,留下了欲说还休的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 兴趣之爱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你长期乐此不疲去做的那件事,也极有可能就是你的天分之所在。

马修发现自己创作的乐谱不翼而飞时,简直要疯了,作为一个过气的无人赏识的作曲家,那是他的爱,也是他的痛,却始终割舍不下。

教师才是他的职业,但他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于是满腔热情地组建合唱团,为熊孩子们根据音高分组,并教他们识谱,哪怕是最让人头疼的“闯祸精”孟丹,也被他视为难得的男中音。

孩子们对合唱的热情,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于是,他又重拾作曲的爱好,为孩子们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美妙的合唱歌曲。

当发现皮埃尔是棵唱歌的好苗子,他更是无比惊喜和珍视,并极力培养他走上音乐之路。

哪怕生活把你狠狠地击倒在地,只要有真心热爱的事情,依然可以在生命的裂缝里看到希望的微光,甚至照亮他人。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救赎,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

克莱门特·马修在他的日记开篇这样写着: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的领域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这所叫做“塘底”的问题少年学校,连院名似乎都是特别为我取的。”

一个正在经历人生至暗时刻的成年人,来到群魔乱舞的“坏学生”堆里,简直如同从地狱跌入更深的地狱。

跌落进阴沟里的人,和生在阴沟里的人相遇,谁又救赎的了谁?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影片中的麦神父是个仁慈而宽厚的人,有着上帝一般的慈悲心肠,他尚不能用他的博爱感化这帮品德恶劣、行为乖张、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反而在影片开场就被恶作剧弄伤了眼睛,如何指望一个落魄谢顶的老代课老师呢?

但马修做到了,他不仅救赎了孩子,让皮埃尔这样一个被缺点淹没了天赋的音乐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也在孩子们天真而美好的灵魂里、对他真挚的感情里,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1. 魔鬼到天使的蜕变,只差一双爱的手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马修一定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工程师。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深远,而学校教育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二战遗孤,经历过二战惨痛历史的“畔底”的孩子们,大都有着不幸的童年,以至于很多人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内心扭曲破碎,他们其实更需要爱和理解,欣赏与鼓励。

年幼低智且木讷呆滞的贝比诺,是马修来到“畔底”见到的第一个学生,他扒着学校大门的栏杆等了好多年的星期六,他坚信一定能等家人接他离开。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马修被开除,去赶当天的巴士,贝比诺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也来到车站,央求马修把他带走。马修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这样做不合规,但后来,他改变主意了,动了恻隐之心。大概在他的眼里,贝比诺这样长期被欺凌的“傻孩子”,比别人更需要爱。

恰恰,把日记本带到皮埃尔面前的人,就是被马修带走的贝比诺,那个连歌都不会唱,却被马修任命为乐团助手的“小不点”,大概,若不是马修的出现,能够拥有正常人的平凡一生对他而言一定是奢望。

更何况,孤僻阴郁的皮埃尔受益于马修爱的鼓励和启蒙,最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音乐家。

班上其他的野孩子呢?影片没有交代,把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我想,他们的人生应该都不会太差。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2、天使到魔鬼的堕落,一定有双冷漠的手推他进深渊

孟丹逃跑,恰逢院长的2万法郎失窃,当他带着手铐被遣返回学校时,就成了重点怀疑的对象。在院长办公室,恼羞成怒的院长一耳光一耳光地扇在孟丹的脸上,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

最后,院长把盗窃的罪名直接栽赃到了梦丹头上,导致他被警察逮捕。临走时,他回头的那一笑,空洞而让人毛骨悚然,好像他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也好像他的内心已经再也没有了恐惧。

天使与魔鬼,有时候只有一念之差,如果被及时有效地疏导和纠正,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若是长久地被厌恶和憎恨,内心的善念就会一点点地被恶念所侵蚀,最后积重难返。

孟丹即是如此,教学楼失火,院长授勋泡汤正大为光火,镜头一转,孟丹吐着烟圈站在远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坏笑。他已经被冷漠的手,一次次推向了邪恶的深渊。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三字经开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学校、社会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便长出善,而且,每个人都有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主观意愿,所以,没有天生的“恶魔”,请不要吝惜你的善良和爱,因为一个好人可能不会给世界带来多大的贡献,但一个恶魔却可以带来巨大的破坏。

马修给与了孩子们无私的爱与理解,宽容与支持,成为指引他们走出阴沟的“星光”,也在皮埃尔清澈的眼睛和自信的表情里、孩子们完美的合唱中、纸飞机所承载的祝福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得到精神的慰藉,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后记

《放牛班的春天》,但看这个音译的而来的电影主题就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仅看文字就觉得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快与愉悦。仿佛一个放牛人赶着一群牛,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牛儿活蹦乱跳,放牛人手忙脚乱,让人忍不住莞尔一笑。

其次,影片中并没有牛,为什么叫放牛班?都是家畜,为什么不叫放羊班、放马班?大概是取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含义,因为影片中的“熊孩子”们实在是作天作地叛逆得离谱,抽烟、喝酒、偷盗、恶作剧、砍伤老师、心理变态,令人头疼甚至厌恶。


《放牛班的春天》:群魔乱舞的熊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好老师

而马修老师,就像是那个放牛人,他要驯化和降服孩子们的“野性”,唤醒他们内心的“善念”与“向上”的原动力,将他们带回到正轨上来,不要永远在阴沟里自暴自弃,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社会“渣滓”,被主流社会永远地唾弃。

永远没有永远”,他始终相信再差的孩子也会变好。

第三,春天的比喻我非常喜欢,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蓬勃向上的季节。这样的意境,也与“畔底”学校那种压抑的、让人窒息的、充满对抗与恐慌的教育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马修老师用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爱与关怀,使他们从心里爱上自己,从而有拥抱阳光和美好的勇气,何尝不是最美的春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