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对父母和教育者来说很有意义,这是一部指导如何教育孩子的电影。

该影片的主题结构并不算新鲜,却把轻松逗趣、温馨可爱推到了极致。电影里没有美女、没有动作、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用最古典的技巧说出了一则最纯真、最暖心的故事。这是一部轻松愉悦,并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电影。

这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执导,杰拉尔·朱诺 、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在豆瓣的TOP250电影中排名第15位,评分高达9.3分。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影片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和旧友佩皮诺,共同看着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马修遗留下来的日记,一起回忆童年的故事。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成为一间名为“池塘底教养院”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是一所很多顽皮孩子的学校。到任后马修发现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后来马修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得到孩子的认可,但却惹得校长的不满,最终因为一个借口将马修辞退。

在这所学校里面,全部都是问题学生,他们有些已经被家长放弃,有些是孤儿,其实这部孩子本质并不坏,只不过教育的人没有耐性,所以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压控制方式来教育孩子,最终让这帮孩子在压迫中不断叛逆。

这跟我们很多家长和教育者的行为是一样的,在没有弄清楚孩子的意愿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让孩子完完全全听自己的话,并认为这才是乖孩子。当孩子表现出不想遵守规则时,他们会用更加粗暴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安排。

面对熊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人都会觉得他熊,我得用更加凶的方式来对待。扪心自问,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能成功教育出几个孩子?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

·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抗

·用爱和正念引导孩子向正向发展

·如何做到赢得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01,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抗

影片中,以校长为首的教育者,对孩子们采用的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言听计从的学生,他们会采取特殊对待的方式,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会采用打骂、威胁甚至是将孩子关禁闭的方式来达到让孩子顺从的目的。在孩子面前,永远都是高人一等,严肃对待。在他们心里,这帮孩子就是一帮扶不上墙的烂泥。

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违背教育的初心,严厉的教育方式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不断打压威胁孩子,只会让他们失去本该有的天性,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否定自己,甚至会叛逆走上极端。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和校长一样,采用惩罚、严厉的管教方式,当孩子们不听自己的建议时,他们想要立马停止孩子的行为,最粗暴的方式就是采用惩罚。刚开始可能会立竿见影,孩子因为害怕而选择顺从,但长远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弊大于利。因为严厉管教并不是真正的爱,只是父母不负责任发泄情绪的表现。

严厉管教忽略了孩子内心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都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爱和关注,他们害怕被忽略,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是被抛弃。一个没有爱和归属感的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他们会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在感情上,父母和孩子很难产生共鸣。

严厉管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严厉管教会经常讽刺、挖苦孩子,威胁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显得自卑,没有安全感。长大之后,会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合群,不善于沟通,在行为上会不断的否定自己。其实自信心和安全感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前提。

严厉管教会让孩子焦虑感放大,越来越叛逆。严厉管教会压制孩子的情感抒发,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思走,忽视孩子的情感,导致孩子的焦虑不安放大,无法真正的信任他人。当孩子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会向另一个极端来释放自己被压制的情绪。

如果一直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不断采用威胁、吼叫等高压控制式教育,孩子们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孩子惧怕父母,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个极端是孩子的心理和人格都扭曲,越来越叛逆。相对于父母的放纵不管,严厉教育更加危险,因为严厉管教反而更容易出叛逆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02,用爱和正念引导孩子向正向发展

马修在这所学校里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没有和校长“同流合污”。相反,他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帮助这些被放弃的孩子,从新找回了自信和方向。

例如马修即使知道是谁在恶作剧,弄伤马桑大叔,但没有将这个调皮鬼上报,而是让他来照顾马桑大叔,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到底有严重,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的后果和责任。又例如,马修知道孩子们唱歌来羞辱他,但没有生气,而是用专业的知识来指正孩子们唱歌的缺点。又例如调皮鬼莫昂克是最玛法的一个学生,马修最终用爱来指引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大音乐家。

马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校长有着天和地的区别。相对惩罚,马修更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用心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用爱和尊重来感化他们,最终会将这帮“塘底泥”扶上墙。在马修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我们需要归属感和爱,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更加需要归属和爱,这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孩子只有被认可,有归属感,正面教育才会有效。在充满爱和归属感的环境里,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心里得到了满足,思想才会向着正向发展。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马修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会因为我是老师或者是长辈就打压孩子的天性,而是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彼此。你将我画成秃头,我将你画成红鼻子;你唱歌说我差,我指正你唱的缺点,没有嘲笑,没有指责,我和你就是平等的关系。

指引孩子认知自己的缺点和优点。马修从心底没有放弃这帮学生,而是用心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将他们的优点来整合,组成了合唱团。爱就是不轻易放弃你,但也要你不要放弃你自己。别人可以将你看成无用之人,但只有你自己才能定义自己的人生。教会孩子正确认知自己,就是大爱。

用爱来引导孩子走向正向。莫昂克在马修的教育下,和母亲重归于好;其他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马修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最终都是将孩子们带回了正道上。

从马修身上,父母们可以看到,相比严厉管教,爱和尊重更容易找回孩子善良的本性,也更容易赢得孩子。理解孩子、解放孩子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03,如何做到赢得孩子?

很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吼叫、暴力对待,只要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不管手段和方式如何,就算伤了孩子也不在意。

教育真的是要赢了孩子吗?不顾孩子的意愿,打击、威胁甚至是暴力对待孩子,控制孩子,表面是赢了孩子,但付出的代价你可能一辈子也接受不了。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说过:“教育的本质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那我们想要赢得孩子,可以这样做:

①多鼓励和信任,这对孩子最温暖的滋养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如果我们想要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应该站在一个高位上来指责孩子,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其实作为父母,可以换个角度出发,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来谈话,表示自己对他的尊重。对于孩子解释的原因,要进行分析判断之后,相信孩子的话语。对于孩子不敢接触的事情,不是挖苦讽刺,而是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②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面对熊孩子的确会有管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但是作为父母还是要在意识到自己发情绪前进行控制。吼叫、威胁、暴力并不会帮你解决孩子的问题,也不会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只会将孩子推向一个深渊。

所以父母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修养。待双方的情绪都平和之后,父母要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明白你的情感。

③换个方式看待孩子的情绪问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

要学会多个角度看问题,多方位思考,孩子不良情绪的成因。父母情绪很容易对孩子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敏感的孩子。孩子不良情绪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父母要多个渠道了解,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建立积极沟通。温和的态度很重要,当他感受到你的理解时,他才会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让孩子参与到规则指定中,坚定和善的执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后订立一些规则。但要和孩子说清楚,规则的订立之后是要双方执行的,如果不能好好执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自治中,明确他的责任。在规则在执行中,一定要坚定,不能因为孩子软磨硬泡就改变立场。这些都是双方的,一定要把握好。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电影

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点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人都是要打过才成才的,不打不成器。所以很多父母或者教育者都会遵循这样的教育方式,结果把孩子打到了另一个极端。孩子的叛逆、人格的扭曲很大部分原因都会在教育的问题上存在错误。

所以请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用爱和尊重,以和善的态度加坚定的观念来赢得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