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催婚,我從這本親子育兒書中找到了答案

我和媽媽的溝通又一次不歡而散,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大齡未婚的問題,這是大多數家長的心結,對媽媽來說,會更加的焦慮,多次溝通無果之後,我只能選擇逃避,但是這樣並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矛盾,一度苦惱沒有辦法溝通。

第一次看到《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只是一個單純的故事性雞湯文,而且一想到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了,根本沒有想到去看這本書。直到最近團隊一起共讀這本書,翻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結果越看越放下去,這哪裡是一本雞湯文,這明明就是一個直擊心靈的實踐手冊,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織的部分,不僅關注心靈,也給到實際落地的操作方法,對我來講,其中的“樹洞”就很好解決了我自己常見的情緒問題。

面對催婚,我從這本親子育兒書中找到了答案

《你是孩子的光》


在書中,小桃老師提到自己關於斷奶問題的一個場景,從事母嬰健康工作的我,感覺分分鐘是看到了現實場景,因為這樣的情況,在實際溝通中太常見了,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是爭吵到最後不了了之,一方強勢壓制,另一方不再提起,但不歡而散的結果是大多數。

小桃老師同樣面對了這個問題,在母乳餵養的問題上,小桃老師想要堅持母乳餵養到兩歲,但是家裡婆婆和媽媽認為可以儘早給孩子斷奶了,在這個問題上多次溝通無果之後,甚至自己還會很委屈,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可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

其實這個處理方式是典型的把“事”和“情”混淆到一起,採用樹洞的梳理辦法,能夠讓自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更加客觀的看待事情,但與此同時,也不會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反而能夠更好的瞭解自己。

看完之後,我自己首先寫了一個自己的專屬樹洞。

今天發生了一件對我很重要的事:

我和媽媽又一次因為催婚的事情產生了爭吵,最後兩個人不歡而散

我當時的感受:

媽媽根本不理解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總覺得為了我好,可是結婚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總是催我,感到特別煩躁,為什麼這件事情就不能順其自然呢?

現在我仔細回想這件事的起因和經過:

聊天的時候,提到最近有個同學結婚了,媽媽說人家現在是有了自己的歸屬地了,成家了,但是我還自己一個人,需要加快速度了,看誰家有個適齡未婚的,人家是怎麼找到的對象的,這種事情得抓緊的。

我說了這些話:

為什麼老是催我,人家結婚人家結關我什麼事,立刻開始牴觸,直到不歡而散。

我做了這些事:

剛開始低頭不語,後來激烈的反駁,然後走開。

是什麼引起了我的情緒反應:

認為別人結婚,我就被催促,感覺跟趕進度一樣,缺少自己本身價值的認同部分,似乎目前結婚是體現自己價值唯一的事情。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這麼做:

先跳出情緒看看雙方的立場。

媽媽的立場:其實媽媽是希望我能夠找一個人,儘快組成自己的家庭,這樣才能穩定下來,也能更好的為了以後的人生奮鬥。

我的反思:我認為這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但其實過於被動,雖然自己並不反對戀愛結婚,但是一旦別人開始催,就會認為別人是在否認我的做法,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反駁。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既然雙方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那麼不存在根本上的背離。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這樣去做:告訴媽媽我的想法,放下自己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激烈爭論,在雙方共同的目標——為了以後的生活質量能更好。首先結婚並不是為了趕時間的事情,而是要找到合適的人,其次,即使暫時沒有結婚,也不妨礙我充實自我,提升個人能力,這樣也能讓自己生活的更好,再者,對於戀愛結婚,不反對,但也需要主動,畢竟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坐著等來的。

我在這件事中學到了:

當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認為對方在反對自己,在否定自己,而要先靜下心來看看,體會對方的心情,如果沒辦法感受的時候,可以試試動作一致的共情方法,仔細聽聽,說不定對方提的建議也是很有道理。


這次的樹洞時間結束之後,我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就像小桃老師在書中說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節拍,都應當享受身心節奏契合的快樂,享有找到自己位置時內心充盈的滿足感和自信。

只有越瞭解自己,才會越相信自己。

樹洞的方法只是這本書中的其中一個方式,還有“果斷三角”、“家庭協作四葉草”、“決策評分表”等非常多的具體操作方法,在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的這條路上,我找到了一個實用的操作指南,希望把張小桃老師的這本《你是孩子的光》推薦給你,你不僅僅可以成為孩子的光,你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期待你能照亮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