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鬆: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

3月25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進行了一場直播。在直播中他表示:

我們有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都是教教科書上那點東西,不斷地重複、不斷地重複,最後自己就被掏空了。

所以,我們發現不少中小學老師,到最後變得知識面很狹窄,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生教好。

當然,不是全部中小學老師。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在這段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俞敏洪老師表明瞭兩個觀點:

第一,有一些中小學老師讀書少。書讀得少,知識儲備就會慢慢消耗一空。

第二,讀書少的老師,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生教好。

俞敏洪老師這段話,說得似乎是正確的,不怎麼讀書,要把學生給教好,確實是不容易的,但是讀書多就把學生教好,又同樣存在問題。

我過去接觸過一個大學生,他當時說他讀了幾千本書,但是感到人生很迷茫,不知道人應該向哪個方向前進。所以,我在看到俞敏洪老師的這段話的時候,感覺到孩子學習似乎靠讀書解決不了問題了,還得更加深入。

我們過去學習師範教育的時候,老師們也給我們提示:學生需要一杯水,老師就要準備一桶水。我也以這個為啟發,要講什麼內容的時候,就對相應內容都多準備一些,平時也喜歡讀書,自己平常的愛好就是沒事看看書、寫寫字,但是發現書讀得多了,對教好當代學生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在一個班上,我想把所有的學生都教好,但是嚴峻的事實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說,在知識層面上,我們是無法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需要,他們需要的“一杯水”,可能不是我們準備的“一桶水”。

面對這樣的難題,我認為作為老師,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所學習的知識已經是足夠了。而為了教好學生,僅僅是靠讀書,是解決不了“教好學生”的問題的。

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

白巖松老師曾經在同濟大學分享《道德經》的感悟中,談到了陳鼓應教授的一句話:古人少識多智,現代人多識少智。

對這句話,白巖松老師說到:“現代人都在低頭看屏幕,古人沒有這個屏幕可看,於是便仰望星空……太多的年輕人看屏幕的時間實在太多了,因此,你以為你無所不知,你不過獲取了知識而已,智慧呢?”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白巖松老師的這個分享,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我們現代獲取知識實在是太便捷了,想要一個什麼知識的講解,只要在網上一搜,各種相關的內容都能輕易獲得。但是,如果要問我們有多少智慧時,卻發現不明白什麼是智慧,解決具體的問題時缺乏創造性,並沒有什麼智慧的體現。

這跟我們在教學生學習時一樣的體驗,教給了學生知識,但並沒有教給學生智慧,知識教得再多,智慧卻很少。

所以,俞敏洪老師所說的要多讀書,並不是教好當代學生的關鍵所在。而白巖松老師談到了《道德經》的感悟,卻讓我明白了,讀書還是要讀關鍵,讀書還是要讀好書。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不僅僅是我們學生面臨的問題,更是我們大眾都要面對的問題。但要讓讀書為我們產生必要的人生指導,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積累,只是說讀書是不夠的。我們應該要學會讀書的方法。

1、選書

讀書之前,一定要選書,只有把書選好了,才能接觸到智慧。智慧的學習,一般是經久不衰的,比如《道德經》這樣的書籍。句句都是智慧,至理名言,莫不在其中。甚至,我們把這一本書真正讀明白了,比讀千萬本書還有用。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道德經》這樣的書是屬於人生智慧的結晶,其中內容影響深遠。除了這個內容之外,可以讀一些幫助我們思考的書籍。尤其是介紹我們個人身心特徵、思維特徵的書,可以從這些書本當中學習到如何使用我們人類的優勢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激發想法……

另外,我們還要讀一讀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是有必要進行積累的。但這種積累,要善於運用思維的方法,將所學的內容用恰當的思維模型表示出來,只有讓知識在大腦中有結構、有聯繫,我們才會更好地使用這些知識。否則,也不過是看了一些垃圾罷了。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最後,我們還要看一些常識性、科普類的讀物,通過這些知識瞭解到現實生活的真實性,瞭解到事物的科學性,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2、悟書

人生智慧的書,存在著一扇門,要想入門,必須要學會去悟。

悟在心

悟字,心與吾的結合,可以直接理解為我的心,我的心不是煩心,也不是粗心,而是我們的初心。初就是最初的狀態,初心就是心最原始的狀態。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內心最原始狀態之時,我們就能感覺到內心安定,心定了就生出了智慧,定能生慧。所以,悟人生智慧的書,必須要學會找到自己的初心,認識自己的初心。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類比

心中感受是很難描繪的,或者說各人的描繪不盡相同,如何能理解呢?古人就用了一些日常所見的事物來描述心中之感,這種方法就是類比的方法。我們在領悟這些書的時候,就要學會藉助於生活中的場景去感悟,學會類比的運用。

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表面上說的是治理國家。有一種解釋這樣說:

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

表面上說治大國,實際上說的是對待我們自己的初心,初心不要去擾亂,要使其無為狀態,一旦有所偏頗,就不是“初心”了。

回覆初心,心就能定,經典時時刻刻都在引領我們獲得人生智慧。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學而時習之

對於經典,不是學了就行了,而是要時刻都要練習,都要去體會、感悟。學的是人生智慧,習的是人生智慧,智慧與心相連,時的是不同場景、不同情形、不同時刻、不同人物、不同事件……都要保持初心。

所以,我們老師不僅要多讀書,但更重要的是讀重要的書,讀增長人生智慧的書。只有我們都智慧這桶水多了,才能傳遞給學生更多的一杯水。

俞敏洪:老師讀書少;白巖松:今人多識少智;書到底應該怎麼讀?

寄語

教會學生成人比教會學生成都重要太多,而做人的學問不是多讀幾本書就完成的,而是要讀恰當的書。

俞敏洪老師提倡多讀幾本書,白巖松老師提倡智慧重於知識,您贊同哪種觀點呢?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分享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助力孩子成人、成才!(內容為 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