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經濟學家揭祕:為什麼中國父母大多是“權威型”家長?

關於教養方式,一直廣為流傳著兩種“理論”,一種是“虎媽式”教育,一種是“放養式”教育。而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西方父母偏“放任型”,中國的父母偏“權威型”。

但經濟學家給了我們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不僅有文化傳統的原因,也有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比如西方在近代也是非常推崇“權威型”育兒,而且在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是專斷型教育。兩種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這篇文章也許會刷新你的認知,一起來看看。

用“虎媽式”教育方式,擔心孩子失去創造力;用“放養式“教育方式,又擔心孩子過於自由,缺乏規則意識。

耶魯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了一本書叫《愛,金錢和養育方式》(《Love,Money & Parenting》),他們認為:“ 從經濟學角度看,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選擇和文化背景有關,實際上在背後起作用的還是社會大環境和與之配套的經濟學原理。

耶魯經濟學家揭秘:為什麼中國父母大多是“權威型”家長?

那麼在今天中國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哪一種教育方式會更佔上風呢?

01

教育有兩類:“父愛式”和“母愛式”

有種對商業模式的分類法,認為當今世界的商業模式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父愛式”,一類是“母愛式”。

“父愛式”模式就是指,企業認為什麼東西好,就給用戶提供什麼,而用戶只需接受企業給他的就行了。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喬布斯的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就是“我負責產品創新,你只要負責體驗”就可以了。

另一種“母愛式”模式是指,通過了解用戶的喜好來設計企業產品,即用戶認為什麼東西好,企業就給他什麼。像如今的今日頭條、抖音這些平臺,其實都是根據用戶偏好來做推送的。

這兩種分類其實也可以套在教育上—— “父愛式”地給孩子施加影響;“母愛式”地給孩子提供支持。

作者把“父愛式”的教育方式稱為“密集型”育兒;把“母愛式”的教育方式就叫“放任型”育兒。

“放任型”育兒好理解,即父母很少去幹預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衝動、慾望和行為,通常都會表示接受和肯定,同時也不會鼓勵他們遵循既定的法則。

比如在家人聚餐時,如果小孩突然不開心了想要回家,那這類父母一般不會想著怎麼安撫孩子,而是會直接跟在場的人表示歉意,並尊重孩子的意願。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比較平等,孩子的幸福感也比較高。

“密集型”育兒就不一樣了,這類父母會非常明確地把孩子定位成孩子,而不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在他們看來,孩子根本沒法判斷是非,故而一定得管束著孩子。比如孩子愛玩遊戲,而父母認為遊戲有損心智。當這兩種想法出現衝突時,這類父母會想盡辦法控制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控制孩子的策略有兩種:

一種是強迫,即直接禁止孩子長時間玩遊戲,作者管這種方式叫“專斷型”育兒;

另一種是說服,即給孩子灌輸“長時間玩遊戲”是不好的這種理念,作者稱之為“權威型”育兒。

“專斷型”育兒的最大特點,就是父母會試圖用一系列規則限制孩子。在專斷型父母心中,服從和遵守規矩是最重要的,而且這些父母堅定地相信,讓孩子學會守規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相對來說,“權威型”育兒就開明多了。雖然這種方式也是影響孩子,但是這種影響不是通過強加在孩子身上實現的,而是通過思想引導、問題導向等方法來慢慢改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耶魯經濟學家揭秘:為什麼中國父母大多是“權威型”家長?

02

影響教育方式的不是愛,而是社會背景

“放任型”“專斷型”“權威型”這三種教育方式,其實就是全世界父母最常用的三種方式。儘管這三種方式的差別很大,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高低之分。

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其實並不是父母自己的選擇,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比如在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是專斷型教育。因為當時經濟水平低,社會職業的流動性較差,多數人都是子承父業,父母也就必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子女,甚至需要直接控制子女的選擇。

如果有子女脫離父母的掌控,他們往往會收穫變少,損失變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服從和遵循規則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彼時並非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落後,而是在當時的壞境下,只有這種教育方式才是最有用的。

隨著社會的變革,很多新興行業興起,職業流動性增強,導致很多年輕一代跟父母所從事的職業完全不一樣了,甚至有些行業在父母那一輩是沒有的,父母所掌握的職業技能,已經對孩子沒有用了。由此,專斷型教育方式失去了作用,權威型教育方式,慢慢成為一個大趨勢。

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跟父母的選擇,父母的文化背景有關,實際上在背後起作用的,還是社會大環境和與之配套的經濟學原理。

03

經濟學因素如何影響教育的方式?

跟所有的商業活動一樣,影響教育方式的經濟學原理,主要還是投入產出比,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使用這一種教育方式所產生的投資收益率。

說到投資收益,那就必須得從“投入”和“回報”兩個方面來看。 對一種教育方式的“投入”和“回報”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四個因素,分別是:父母的條件、教育系統的特點、社會經濟差距的大小、社會流動性。

父母的條件

一般來說,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經濟收入和閒暇時間越多,他們在教育上投入的資源也就更多。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也一般會採用投入最多的權威型教育方式。

對於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較低的父母,因為疲於生計,根本無暇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他們要麼命令孩子聽自己的,要麼乾脆對孩子放任不管,所以這類家長大多都會採用“專斷型”教育或者“放任型”教育。

教育系統的特點

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設計都不一樣。

比如北歐,學校和學校間幾乎沒有質量上的差異,學生之間也幾乎不存在競爭,大部分學生只要正常學習,就能獲得所有的教育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投入多少,回報都差不多,自然就沒有多少家長願意在教育上多做投入。所以北歐家長大多會採用投入相對較少的“放任型”教育方式。

但在中國、美國等一些國家,因為國情複雜,教育資源在全國範圍內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教育資源的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在這些國家,家長通常會採用投入大、回報也大的“權威型”教育方式。

社會經濟差距的大小

社會經濟差距越大,教育投入的回報越大。畢竟接受的教育質量好壞,將極大地影響孩子未來的收入。

在經濟差距很小的社會,不管大家是都窮或是都富裕,孩子未來的收入不會有太大落差,自然父母也不願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

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國家流行“放任型”教育,而發展中國家重視“權威型”教育的原因。

社會流動性

如果一個地區社會流動性較大,當地人對教育的投入就會比較高,因為這將給孩子帶來改變人生的可能。相反,如果一個社會構架較為固定,那大家對教育的投入也不會太大。

比如在古代的中國,就非常重視教育,只要有條件的家庭,都會給孩子灌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比較喜歡用“權威型”的教育方式,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再比如在工業革命前的西方國家,貴族和平民之間有明顯的劃分,平民不可能通過教育變成貴族,貴族也不可能因為沒有接受好的教育,就變成平民,所以那時候的西方國家大多數家庭也是採用“放任型”的教育。

但在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國家社會流動性變大,這直接導致西方國家也開始流行過一段時間的“權威型”教育方式,一直到這些國家成為非常富裕的發達國家之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才又重新流行起來。

通過這四個因素你就能看出來,很多時候父母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根據個人喜好或者文化背景,而是這種教育方式背後的投入產出比,這就是教育方式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決定的。

耶魯經濟學家揭秘:為什麼中國父母大多是“權威型”家長?

04

教育方式只有最合適的選擇,沒有高下之分

知道了決定教育方式的基礎原理之後就會發現,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 “專斷型”教育方式已經完全落伍了。

因為很少有人會做跟父母一樣的工作,就算是同一類工作,工作方法也大有不同,若再使用“專斷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適應社會變化不僅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的思維固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但對於“權威型”和“放任型”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利弊。

對於權威型來說,父母給孩子灌輸的很多理念,在成年之後的確會變得很有用,比如說灌輸上好大學、勤奮之類的理念;但若給孩子洗腦去喜歡“有用”的科目,比如理工科和金融學,這看上去好像很明智,實際上卻可能扼殺孩子隱藏的才能。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般在推崇這種教育方式的社會中,很難出現一些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對於“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來說,孩子可能不會因為父母的過多幹預,而變成書呆子,他們更有能力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對於喜歡的東西,也會保持更強的自信,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通常會更強。

但這種教育方式,也很容易導致孩子因為從小缺乏管教,而養成只顧眼前快樂、不顧長遠結果的壞習慣。此外,這類孩子的自制力相對較差,容易被不好的東西誘惑,也很難適應一些競爭強度非常高的環境。

所以,在選擇教育方式的時候,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兩種教育方式本身都沒有問題,但在實際應用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事實上,在教育模式的選擇上,父母也並不一定要侷限在單一的模式上,可以在對待不同的事情的時候,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綜合素質的時候,就可以多采用一些“權威型”教育的方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比較高的綜合素質。但在孩子的創造力、職業規劃方面,就可以多采用“放任型”教育的一些方法,讓孩子自己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力,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方向。

總之,在選擇教育方式時,家長不能只憑感覺,或者盲目聽信外界的一些觀點,而是要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所處的社會環境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而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都要遵從兒童的成長規律才行,教育要順勢而為,不能揠苗助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