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三国的司马炎,为什么有人说他后半生,把手上一把好牌给打烂了?

大马哈鱼12


其他朝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加强集权、严惩贪腐、与民休息,只有晋朝一朝,如同奇葩的存在,开国之君即为昏君,不仅分封天下,还纵容贪腐享乐,把晋朝打炸。

为何说司马炎手握一手好牌,首先看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经过曹氏几代的人的努力,中原经济恢复,人口增长,政治清廉,一片欣欣向荣之貌,由于曹魏皇帝的短命,让司马懿很容易掌控了魏国的大权,接着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杀戮呢,曹魏内外已无魏臣,到了司马炎继任晋王之时呢,蜀汉集团已经覆灭,曹魏集团名存实亡,东吴集团强弩之末,司马炎零难度的在280年统一中国。按照正常的流程,司马炎下一阶段肯定开创“XX盛世”,就是来不及开创,那也能奠定个“盛世”,再不济,搞个“之治”,万万没想到,司马炎开创的是个“灾祸”。

从他280年统一中国,到他290年病逝,这十年中,带头骄奢淫逸,带头不理政务,无聊到和大臣天天比谁钱多,无聊到天天和后妃玩羊车,上行下效,晋朝的卖官鬻爵十分严重,官场风气腐化突出,民间嗑药斗富层出不穷,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就是晋朝的故事,西晋名臣刘毅评价司马炎,堪比桓灵,还不如桓灵。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可想而知,司马炎政权腐化到了何种地步,关键病逝前,是脑子坏了,还是非主流,立了一个傻子当皇帝,接着在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一直打到306年,还没歇一年呢,又爆发“永嘉之乱”,五胡开始入华,接着皇帝被俘虏,西晋灭亡,这一乱,一直乱到589年,隋朝统一,这个锅都应该让司马炎来背。

一手好牌何止打烂,直接打炸。


曹老师xixi


一般来说,能当上开国皇帝的男人,这能力都不算差。哪怕司马家这皇位来路不正,不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打下的天下,但这论起政治手腕都是个顶个的好手,从司马懿算起,再到司马师司马昭,最后到司马炎,这都挑不出有什么毛病。

司马炎在他老爹司马昭死后继承晋王之位没几个月,就把魏元帝曹奂给拉下马来,自己跑去坐皇位去了,还改一国号叫大晋,整个成了开国皇帝了。

司马炎刚上台那是相当的勤政,励精图治,一心想要一统江湖,他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人口数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来了那么一炮“太康之治”。

然而,司马炎同样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其在位中后期朝廷纲纪废弛、官僚士族奢靡成风,社会民不聊生,其历史声望那跟唐宗宋祖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对于这极大的反差,我想套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没错就是那个英国爱抽雪茄爱喝酒的胖子,他说过:“往回看得越远,往前才能看得越远。”

很显然,司马炎眼睛不好使,跟我一样摘掉眼镜就是瞎子。

司马炎只看到了曹魏皇室孤弱,朝廷大权旁落权臣,也就他爷爷司马懿之手,才让他捡了便宜。所以司马炎一看像曹魏这么搞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为了避免重蹈曹魏丧失政权的覆辙,大肆分封宗室为王,还让他们掌握兵权。你看看是不是和后世的朱重八很像?

事实证明,后续发生的事情也很像。等司马炎一死,他那傻儿子司马衷哪能镇住这些手握兵权又名正言顺的潜在对手。于是八王之乱轰轰烈烈的就上演了。当然司马炎拍屁股走人了,这些他也看不见了。

这就是司马炎眼神不好,不仅看不长远,就连近在眼前的曹魏他也没看明白。曹魏皇室孤弱人家那是自己打压的结果,曹丕这小机灵鬼怕有人夺他权,所以开始了疯狂的手足相残模式。司马炎看到这就开始大肆分封诸王,那是短视。

至于大肆分封功臣士族倒还是小事,说大了是纵容了世家大族奢靡成风,导致社会分配不均,说小顶多就是引起点农民起义,死个把农民在这些当政者眼里都不是个事。

司马炎其实第二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误判,他竟然立了一个近乎白痴的儿子,虽然你说他考虑政治利益也勉勉强强,但是这可是人治国家,最高首脑是个脑残,其他人能不抓住这个机会吗?

所以,司马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短视,看事情只看眼前利益。他倒是和唐玄宗还不一样,虽然后期唐玄宗也打的稀碎,但那是唐玄宗把脑子舒服糊涂了,而反观司马炎他还一直打着小算盘,儿子智商不够孙子来顶,他觉得孙子司马遹和他爷爷司马懿一样都老奸巨猾,不是,聪明才智和司马懿一样。为了能保司马衷能平安过渡到司马遹这小机灵鬼,还重用外戚。

然而呢,一地鸡毛。


邯郸醉


首先,司马炎有个好老爸司马昭,当然更准确的来说是有个好爷爷司马懿。司马懿先是耗死了蜀国的名相诸葛亮,再是夺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而司马昭则是进一步掌握了魏国的大权,所以到了司马炎这里,魏国基本上已经是姓司马的了,当然司马炎也毫不客气的取曹而代之。

当然刘禅和孙皓的老爸也很给力,给他们留下了西蜀和东吴这么一大片区域,可问题在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来治理。

如果说司马懿和司马昭夺取魏国江山,是给了司马炎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那么钟会和邓艾两人,则是三国后期的一“龙”一“凤”,让司马炎扶摇而上,剑指天下。

司马炎可以说是“富三代”和“官三代”了,而西蜀方面一直是和魏国势不两立的,尤其是继承了诸葛亮衣钵的姜维,也是一心要伐魏。可正如司马懿克制诸葛亮一样,姜维的计谋屡次被邓艾所识破,虽然最后的诈降成功了,但也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罢了。当刘禅在魏国宫中说出“乐不思蜀”的典故时,西蜀已经就已经成了司马炎的一片属地了。

至于东吴方面,没有了西蜀作为盟友,在司马炎的大军压迫之下,也是很快就选择了上书投降。

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明君没有几人。而司马炎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时,司马炎没有杀死魏帝;大破西蜀,刘禅就跪在眼前时,司马炎没有处死他;接收东吴的投降时,司马炎没有为难吴主。

司马炎给了曾经的敌人莫大的恩赐,封王或者当侯,让他们一一善终,当然这也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引发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大胖讲历史


晋武帝 司马炎 公元236年~公元290年,晋朝开国皇帝,265年逼魏元帝禅让,前期统治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繁荣,有“太康之治”美誉,灭吴统一全国后,司马炎便纵情享受,荒淫奢侈,上行下效,导致全国攀比之风盛行

下面主要从司马炎各种荒唐举措进行分析

1.司马炎本人奢靡腐化,纵容手下大臣,竞富争豪,此种现象怎有不亡国之理。

据《晋书·后妃传》称:司马炎“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因而其作为开国之君,本应自我表率,厉行节俭,自己却开奢侈之风,使得朝堂风气败坏,所以晋武帝的行为已为亡国埋下隐患。

2.晋武帝大搞宗王政治,本想加强皇族实力,确不曾自己死后,自己建立的王朝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招致后来八王之乱,因而说晋武帝分封制埋下的祸根,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社会经济也因此败坏。

3.收归地方军权,削减地方军队 晋武帝为防止地方叛乱,增加宗王统领军队权力,其结果是中央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和宗王争夺皇位统治权,边疆游牧民族 趁西晋内乱之际,大举内迁,导致后来发生五胡乱华之局面。

总结 晋武帝后期的种种举措,可以说在一步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推向深渊,因为有人说晋武帝把一手好牌打烂。





景粼玖序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斗智斗勇了半个多世纪,却都没有笑到最后,反而被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而建立的西晋政权窃夺了最后的胜利果实。


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其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等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下,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历经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似乎迎来了长久的和平曙光。


但事实上西晋王朝却是一个短命王朝,他的大一统时间仅维持了37年而已,天下百姓不仅没有获得渴望已久的和平,反而继续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西晋王朝的短命与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系列举措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本意要搞权力平衡的晋武帝司马炎因为做了两项错误决定把西晋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一.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储君,并为其选了一个恶毒儿媳贾南风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尤其是那句“何不食肉糜?”简直是贻笑千古。晋武帝司马炎却因为对已故的杨皇后的眷恋,你就选择了这样一个人来做王朝的继承人。



不仅如此,晋武帝司马炎更是为了平衡世家大族的势力,给司马衷选择了一个相貌丑陋,心肠恶毒的贾南风作为儿媳妇。最后正是因为司马衷的无能,贪恋权力的贾南风一系列作死的操作打破了司马炎苦心经营的权力平衡。

二.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却对诸侯王的权力不加以有效限制。

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重新恢复了分封制度,一口气分封了27个同姓诸侯王,并允许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掌管一定数量的军队和地方的财政大权。

司马炎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用同姓诸侯王来对抗世家大族,确保司马氏家族统治稳定。但却不想白痴皇帝司马衷怎么有能力去搞这些权力平衡。

白痴皇帝司马衷没有这个能力,他的皇后贾南风却敢这么干。贾南风先是联络了赵王司马伦诛杀了皇太后杨氏以及家族,后来又干脆杀掉了晋惠帝司马炎。



不择手段的贾南风引起了众怒,各路司马氏诸侯王以此为借口率军勤王又杀掉了贾南风,之后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皇权争夺战。

八王之乱彻底摧毁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根基,动摇了中原政权的主导统治地位。最终虚弱的西晋王朝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入侵中走向了灭亡。

综上所述,晋武帝司马炎虽然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一系列举措却为西晋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错误的接班人选择,毫无节制的诸王分封以及世家大族的纵容和错误的民族政策让西晋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亘古怀念说史


不要听那些历史评论者瞎咧咧,司马炎当时有他自己的苦衷,我们没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知道当时是怎么个情况,我总觉得,所有朝代的历史事件,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即使历史重演,仍旧如此。历史没有假如,也没有如果,命运!


悠然见南山221


司马炎,谥号武帝,说明在武功上还算不错,在任期内最大的功绩是灭掉了东吴统一了中国,平定了鲜卑秃发树机能的叛乱等。包括前期还比较节俭约,也能听听不同意见,仅此而已。

怎么打烂这一把好牌呢,主要是几方面

一、好色

司马炎天下太平后也不免俗饱暖思淫欲了,听说南朝金粉格外鲜妍,正好灭吴后吴宫中的伎妾都被将士抢了回来,就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将所有的吴宫美女娇娃,一股脑儿送进宫中,司马炎仔细检查留下大概5000名左右,每个都是雪肌花貌玉骨冰肌,再加上之前采选的公卿之家以下的女儿,不下万人,为了避免选择障碍,下朝后就乘坐羊车,在后宫游历,只要羊车停住,自有美人谒驾,司马炎端详要是有可意的人儿,自下车径入,设宴赏花,酒下欢肠后招几名丽姝,同入罗帏,当真是乐此不疲,好像花间蝴蝶一般在后宫任意徘徊,只是万人的粉黛,要赶上小羊正好停在门口,几率也少之又少,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狡猾的宫女想出一个法子,因为羊喜欢吃草,有喜欢咸味,有草有盐,小羊往往停下脚步,粉黛才能有机会被皇帝临幸。所以宫女宫人就在房门上插上竹叶,把盐汁洒在门口,引得羊车停在自己的门口,史称羊车恣幸。

二、奢华斗富

因为司马炎统治前期政治相对安定,国家统一,宗室、外戚贵族都聚集了很多的财富,但随着司马炎好色纵欲,荒怠政治,社会风气逐渐败坏,公卿贵族开始赛富,如大家所熟知的石崇和王恺的斗富,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为了维持奢侈生活,可以想象这些公卿贵族一定会贪污受贿,政治怎么一直保持清明?

三、择嗣有眼无珠

要说司马炎前期眼神还不错,能重用羊叔子,估计后期老花眼了,导致选择接班人的眼光差的太远,直接选择了晋朝皇族中的第一白痴司马衷还为其娶了短丑悍的贾南风;

四、重用佞臣当道

终武帝一世,贤臣不少,如羊祜羊叔子、杜预、张华等;但佞臣更多,且多位居中枢,如贾南风的老爹、司马家忠实走狗贾充及其狐朋狗友荀勖(xu)、冯紞等;外戚三杨:晋武帝后杨氏的父亲杨骏及其弟杨珧(yao)、太子太傅杨济等、

五、偃武修文、罢州郡兵,直接导致洲府兵力空虚;

六、大封宗室,期望万一有难,宗室能出来帮忙抗衡,以及对抗士族,避免自己想曹魏家族也被士族所欺,但不想最后是窝里斗的各乱七八糟。

七、中正取士等等,导致也不能为国家选择贤良。


历史小士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天灾不断,汉朝皇室衰微,中原大地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而这个诸侯争霸的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一度持续了100多年,而至于为什么被称为三国,原因是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最终三个最庞大的势力脱颖而出,占据了整个中国,他们分别是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以及曹操的曹魏,而且在这100多年中,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最终司马家族通过数代人的隐忍,逐渐的夺取了曹魏的基业,最终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一了三国,从而建立了晋国。

说到这里就有人疑问,不是说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刘备,孙权以及曹操吗,为什么最后的赢家反而是司马家族呢,这不得不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说起,司马房原先是汉朝重臣,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三国这个乱世中,他曾经资助过曹操起兵,所以曹操对司马氏的待遇非常优厚,但是司马防的儿子司马懿却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政治家,但是司马懿却很会隐忍,一般人察觉不出司马懿的政治野心,但曹操确实也是一个枭雄,他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但由于司马懿家族的势力比较庞大,他要统一全国,还要依靠司马家族。

曹操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虽然想要除掉司马懿,但是由于司马懿非常善于隐忍,没有被曹操抓住过把柄,而且由于司马家族的势力比较庞大,所以曹操对此也无计可施,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能除掉司马懿,只能嘱咐自己的后代不要重用此人。可惜到了曹丕的时候,他的能力远不及曹操,如果不用司马懿的话,就没有办法打败诸葛亮,于是他就开始重用司马懿,但是他在重用司马懿的同时,对他也是有一定防护心理的,只要司马懿打了胜仗班师回朝之后,就想办法削去他的兵权,让司马懿没有办法对曹魏造成威胁。

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司马懿到死也是没有办法发动政变的,但是可惜的是,曹丕和曹睿父子虽然能力不及曹操,但也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过他们两人的寿命都非常短,曹丕活到了40多岁,而曹睿更是年仅30多岁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曹芳继位,这时候曹芳身边也没有更好的辅政大臣,韬光养晦多年的司马懿,总算是等到了时机,成功的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然后在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代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曹魏政权完全被司马家族所掌控,最后到司马炎掌权的时候,没过多久就建立了晋朝,并且统一了三国,让百姓重新免于战乱之苦。

而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而且政绩也还不错,却为何被后世一直唾弃呢?这要从三点说起,首先就是司马炎在登基称帝之后,一口气封了司马氏27个王,为什么要封这么多王呢?原因在于司马炎认为曹氏政权之所以会被取代,是因为曹丕在位的时候打压宗族势力,才会造成司马家族在发动政变的时候曹魏家族无人出来反抗。司马炎认为,只有把权力下放到自己宗族人的手里,自己和后代才能够高枕无忧,可是这样也会晋朝埋下了隐患,就是内乱的发生,因为诸王的权力太大,自然也就会生出一些野心庞大的人,于是在司马炎去世没多久,西晋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让还没有安定多久的百姓又重新饱受了战乱之苦。

其次,司马炎在后半生沉迷酒色,并错误的选择了继承人。纵观司马炎的一生,在前半生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在司马家族几代人铺好的路上,司马炎顺利的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晋国,但是司马炎在统一全国之后不久,就变得过度膨胀,沉迷酒色。司马炎在去世之前,要开始选太子,他有一个最宠爱的儿子叫做司马衷,司马炎准备立司马衷为太子,但是司马衷为人却昏庸迟钝,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是司马炎却全然不顾,执意立司马衷为太子,而司马衷继位之后,不理朝政,紧接着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最后,司马炎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犹豫不决,从而造成了五胡乱华,给中华人民带来了数百年的黑暗浩劫。从汉朝时候开始,一直就有着胡人内迁的政策,尤其是曹操成为北方霸主的时候,中原大地的胡人已经到了一个很可观的数量,而到了司马炎时期,这个数量更是大规模的增长,这时候有人建议司马炎早作出应对之策,可是司马炎却犹豫不决,因此在司马炎去世不久爆发八王之乱的时候,这些胡人就趁机作乱,趁着中原局势的混乱,大肆屠戮中原百姓,可以说给当时的汉族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综合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司马炎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没过多久,天下又再度混乱,而混乱程度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司马炎之所以遭后人唾弃是有原因的。




千古一轮相思月


司马炎在位期间,灭了东吴,一统三国,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暂时获得安宁。

司马炎,作为晋朝的开国皇帝,前期励精图治,所以享有“太康之治”的美誉。但是后期,却热衷于享乐,终将一手好牌打烂。

1、司马炎统治后期,好色纵欲并且懈怠朝政,上行下效,使得社会风气逐渐败坏,王公贵族的生活也跟着日渐奢靡。

一个好的国家离不开贤明的君主,或许是因为前期的成就成为司马炎骄傲的资本,再加上他本来就好色,后宫佳丽甚至超过一万,所以越来越懈怠,慢慢就无心打理朝政,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奢靡。

王公贵族最会见风使舵,君主既然如此作风,下面自然纷纷效仿,社会风气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想要维持奢靡的生活,必然需要金钱的支持。钱财没有了怎么办?便出现卖官的现象。这样能好的了吗?必然会将前期的富贵慢慢耗完。

2、大封皇族为藩王,这样就分散了中央集权;罢州郡兵,虽说减轻农民负担,不过地方治安却不能正常维持;这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司马炎要这样做?鉴于前朝宗室衰微,士族叛乱没有藩王帮忙,如果重任宗室,便不会出现类似事件。将家族成员大封藩王,也能展现家族优越性。不过这样做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很容易出现藩王割据现象。

罢州郡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生产。但是没了这一层武力保护,地方治安受到威胁,后期的八王之乱更不能抵御。

3、一意孤行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

司马衷这个人被认为是白痴,却受司马炎宠爱,所以他力排众议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没有头脑的司马衷继位以后,完全没有治国策略,最终加速八王之乱的爆发。

就这样,好好的晋朝又开始了战乱,黎民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中。


一缕守候


司马炎也是一代享乐皇帝,治国理政之术并不精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