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辞赋大家扬雄为什么要投阁自杀?

雲清看世界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投阁自杀事件纯属胡扯,他不存在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自杀。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扬雄投阁”事件始末

始建国二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自杀。

“符命”是古人认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显示在石头、布帛等物体上,是一种以上天名义作出的政治预言,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符命,亦称图谶,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

在案件的追查过程中,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认识,称“奇字”,需要专家辨认。刘棻就是奇字专家,他师从扬雄学习过一段时间奇字。

所以,调查人员很自然地想到,扬雄是否会与此案有关?于是前往天禄阁缉捕扬雄。彼时,杨雄正在天禄阁校书,见狱使前来,惊慌失措地想逃跑,又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从楼上跳下,差点摔死: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事后王莽知道了这件事,说杨雄此人从来不参与政治,怎么会卷到这里来?下令不要追问扬雄。结果,“扬雄投阁”成了笑话,被京师老百姓,编程顺口溜讥讽传播。

“扬雄投阁”事件辩诬

从以上史料来看,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故事的原貌。

  • 1.扬雄没有自杀的动机

学生犯罪就代表老师一定犯罪了吗?这个逻辑岂不是很荒唐!来找扬雄的是“狱使”而不是“狱吏”,使,是调查员,吏,是执行人员,来找扬雄的显然是调查员,而不是抓捕人员。请问面对调查员,杨雄为何要自杀?除非他真的卷入其中,连王莽都不相信。

事实上,狱使并没有带走扬雄,假如是来抓捕扬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尸体都会被带走,扬雄如此惊慌失措就很没道理了,请问真的是他惊慌,还是史学家想让他惊慌?

所谓扬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来他没有违法,二来他与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则他从来不参与政治,他凭什么会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冤枉洗脱不了?不合逻辑嘛!

用现代人的话说,扬雄身后还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辩解机会,何况自己是清白的!

  • 2.投阁事件可能就是误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扬雄投阁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从楼上跳下去,动作之慢一定赶不上狱使,能不能完成跳楼都是疑问。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几死”能了事的吗?事实上,扬雄既没死,也没受重伤,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扬雄投阁很可能就是误传,比如不小心在楼梯摔了一跤,受了伤。这种事谁都难以避免,何况六十多岁的老人。总之,史书记载不可信,一会儿解释。

  • 3.扬雄的人生态度不可能自杀

如果你要是了解扬雄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杨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充盈丰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会害怕狱使的调查,更不会自杀。

扬雄年轻时候是从著名的道学大师严君平,赤贫的扬雄,身无立锥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干活谋身,晚上刻苦研读,不慕富贵,徜徉于精神世界,简直是颜子再世。

扬雄前半生热衷于汉赋,后半生醉心于天体学和哲学,是典型的唯物论主义者。扬雄从宇宙运行中,提炼出“玄”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的生死统一于宇宙的运行法则。

扬雄的生活态度跟严君平非常相似,只是严君平隐居,以算卦为生,扬雄运气好,得到了汉成帝、汉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给他挂了个空头衔,领一份薪水,随便出入皇家图书馆,潜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扬雄几次得到授以实职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皇家图书馆就是做好的粮食。

这样一位洒脱思想家,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世俗事件自杀?

扬雄为何遭遇污蔑

可是,《汉书》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扬雄投阁”,让人无法辩解。其实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史书,哪怕是正史,《汉书》上存在很多明显造假的地方,因为史学家也是人,是政治动物,他也有立场,有利益!

  • 1.杨雄与王莽的私交成为史学家的靶子

《汉书》作者班固是东汉人,他的立场是,所有跟王莽有关的人一律踩死!很不幸,扬雄虽然不参与政治,但是他早年跟王莽有着不错的私交,王莽登基后,他还曾经写过一篇赞美王莽的汉赋《剧秦美新》。

因为这篇赋,班固认为扬雄的道德亏损,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扬雄、王莽和刘歆,在汉成帝时期,就因为学术关系,友谊非常深厚,扬雄虽不参政,但是不代表没有感情,他赞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问题吗?人家就不可以持这个立场吗?

介于扬雄的学说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认扬雄,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些扬雄内心的挣扎,似乎扬雄对王莽一直是内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这种立场令人憎恶,他才是真正利益场里的动物!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场代表了帝制条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场,因而,他笔下的扬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扬雄投阁”也成了扬雄个人内心挣扎的“证据”。

其实熟读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扬雄与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杨雄当作纯学者,所谓的“投阁”事件,也明显看出王莽的这个态度。所以,笔者坚信“扬雄投阁”就是班固的编造!

  • 2.扬雄的自我隔绝,与士大夫阶层不相容

扬雄的生活方式很独特,它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联,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学术研究,如果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形容他,那就是“大隐隐于朝”。

从史料记载,与他有交往的人数非常少,刘歆算一个,后期刘歆忙于政治,两人在学术上的探讨越来越少。桓谭算一个,这是扬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扬雄的思想家,他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

再有就是少数向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学术不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刘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杨雄非常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导致,他虽然活在朝堂,却由于官场相当陌生,虽然是文人士大夫,却又与文人士大夫们很遥远,他们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扬雄。所以,没人会为扬雄去正名。

  • 3.扬雄的思想学说,不容于世道

杨雄去世后,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严尤,不解地请教桓谭:扬雄的著作真的能流传后世吗?桓谭的回答是:

“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桓谭斩钉截铁地说:必传!他认为,当时的人狗眼看人低,因为扬雄的身份不高,就轻视他的学问。在桓谭的心目中,扬雄的思想已经超越诸子,不亚于孔圣人!桓谭那时候还是青年学者,到东汉初年,已经是当时天下最伟大的学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扬雄。

桓谭还做了一个论断:我们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扬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伟大思想越难以被人接受,这是一般规律,其实即便今天,扬雄的《太玄经》也是知者寥寥。连扬雄最好的朋友刘歆,都不能理解扬雄的思想。有一次,刘歆曾经对杨雄说:“一本《易经》有几个人能读懂,你又搞出个《太玄经》,恐怕你的书只能当酱菜坛子的盖子用吧!”

所以,杨雄很尴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个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穷又不合群,当时的人都以一种“围观”的眼光看待扬雄,一半是猎奇,一半是轻视!

这就是杨雄被顺口溜讥讽的原因,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真相的?无非跟着起哄罢了!

结束语

扬雄孤独了两千年,这不是他的错,是班固的错,是儒家士族阶级立场的错。扬雄受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今天,我们应该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以更客观的视觉,读懂那段历史,读懂杨雄,也可以以更敏锐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审视那个所谓“扬雄投阁”事件!


寻根拜祖


扬雄,字子云,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其年少时就非常好学,又博览群书,后得以擅长辞赋。他曾著作有《法言》《太玄》等作品,其之作品是以老子之道的玄为最高范畴,是汉朝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和继承者,这对后事有些极其甚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来在汉武帝时,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对他很是佩服,故而后来他作辞赋都是以司马相如为榜样的。

扬雄后来学之大成,成为了当时西汉京城的文学巨匠,是被后世称为“好代的孔子”,可见其之文学成就。

后来扬雄在他七十一岁时离开人世。而他曾经却从楼阁上跳下想,差点摔死了。那著名的辞赋大家扬雄为什么想要投阁自杀呢?

因为当时是王莽当政,提到王莽,想必并不陌生,他就是后来篡汉的王莽。在王莽未篡汉时,他那时当政,而刘歆和甑丰做了上公(上公就是三公以上的公,在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上公。而在东汉时上公却只太傅一人,有时还不常设)。

王莽在未篡汉自立前,他是通过假借符命自立,直白点就是神化自己。这的确对他自立有好处。

不过在王莽自立后,他是不想别人用这些的方法,故而就想禁绝这样的做法。但这时甑丰、刘歆之子还是奏符瑞之事,这让王莽很生气,于是杀了甑丰父子,又流放刘歆之子。同时王莽还下令只要查到和此事有牵连的不需要奏请酒可以抓捕。

那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这时就有人来了要抓扬雄,杨雄见情势紧急难以逃脱,于是就从天禄阁上跳下了,还差点摔死。

当然后来王莽认为扬雄一向不参与此事,所以并未追究扬雄。而后扬雄因病去职,但又被征召为大夫。后来扬雄在天凤五年离开人世,那时他七十一岁。


中孚鉴


投阁是什么意思呢?投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跳楼自杀。

扬雄,字子云,出生于公元前53年,西汉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

扬雄曾师从著名学者严君平。严君平精通先秦老庄哲学,他所著的《道德指归》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哲学思辨性,这对扬雄的影响很大。

40岁后, 扬雄来到了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

后来外戚王莽篡位,扬雄看到自己的好友甄丰、刘棻等人均被处死和流放,觉得自己平时跟这几个人交情比较深厚,估计自己会受到牵连,因而惶惶不可终日。

直到一天,王莽差遣办案的官员来抓扬雄,扬雄估计是自己受到了牵连,反正都要死,还不如直接跳楼死了算了,免得还受到些折磨。于是狠了狠心,直接从天禄阁跳下。后来王莽得知扬雄在政治方面与甄寻、刘歆等人并无关联,就不再追究了。

后来扬雄便辞官归隐,自甘淡泊,潜心著述。


大江侃历史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汉书·扬雄列传》

很明显,扬雄投阁是受到甄寻符命案的牵连,在抓捕他时而选择跳阁自杀。

迷信的王莽

符命可以理解为是上天对于世人的一种启示和引导,在王莽篡汉自立的过程中,符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王莽手下做事,出生背景、能力大小都是次要的,只要能给王莽搞到称心如意的符命,高官厚禄则是唾手可得。

哀章原本是太学的学生,知道王莽喜欢符命,于是就偷偷做了两检铜匮,一检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检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金策书中明确写着刘邦将皇位传予王莽,元后应该尊承天命将帝位授予王莽。还写着王莽登基后,应该授予哀章何种官职。王莽借机成功篡汉自立,哀章被任命国将,封美新公,位上公,成为新莽四辅之一,一下子飞黄腾达。

其实很明显,王莽迷信符命就是要告诉大家,他代汉自立完全是秉持上天的旨意,只有认同他地位的合法性并帮助他摇旗呐喊,那么大家就是自己人,荣华富贵就是最好的奖励。

贪婪的甄寻

甄寻是大司空、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刘棻是国师刘秀(原名刘歆,为顺应图谶而改名刘秀)的儿子。甄丰和刘秀两个人一直是王莽的铁杆粉丝,但是王莽称帝后依据哀章的金匮符命进行封赏,他二人并未得到异于常人的封赏,反而和看门的王兴和卖饼的王盛同列。

甄寻对于王莽的封赏极不满意,于是和好朋友刘棻商议应对之策,最后两人觉得还是要在符命上做文章。

王莽喜欢符命,推崇周礼,于是甄刘二人就制作了一个符命:新朝应当效仿周朝的周公和召公先例,将京城附近的地方以陕县为界一分为二,分封甄丰为右伯、平晏为左伯来共同治理。

王莽虽然明知道符命是假的,但是如果对这个符命置之不理,就会让人怀疑助他登上帝位的符命也是假的,因此只能按照符命行事,但是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

甄寻却不知道适可而止,企图利用符命迎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这个女儿原本是汉朝的皇后,王莽篡汉自立后对这个女儿充满愧疚,一直想重新帮女儿找个好人家,但是被女儿严词拒绝。

王莽被甄寻和刘棻得寸进尺的行为彻底激怒,开始展开疯狂地报复,因此案受牵连被诛杀的有几百人。

无辜的扬雄

扬雄从小就好学,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只要是圣贤的书他都读,只要是不合心意的事他都不干,被后人称为“汉代的孔子”。

扬雄的偶像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因此一直以他为榜样,对写词赋非常感兴趣。扬雄经人推荐走上了仕途,受到汉成帝的赏识,有机会追随在汉成帝的左右,从而以他自己的见闻写了很多批评汉成帝铺张奢侈的词赋,名气因此变的越来越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扬雄的名气的变大,朝堂之中忌惮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便在皇帝面前诋毁、陷害他,好在皇帝对扬雄的人品比较认可,没有加以责罚。但是扬雄深知这样事情还是会继续发生,于是下定决心远离官场,专心致志的去搞学问。

扬雄之所以被牵连进甄寻的符命案,原因是他教授过刘棻奇字(王莽时六体书之一)。但是王莽对于甄寻案的处罚力度让扬雄感到了恐惧,扬雄觉得与其受尽折磨后被处死,还不如立刻跳阁自杀来的实在。

结语

扬雄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曾经陪伴在皇帝身边,对于官场的黑暗有所了解;他和王莽很早就认识,见证了王莽一步步的夺权之路,对于王莽残忍的性格非常了解。因此他决心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安安心心的做自己的学问,从而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但是没想到还是被牵连甄寻的符命案,心怀恐惧的他面对抓捕的官吏想到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自杀,不得不说身处乱世,静心学习原本就是一种奢望。


涤尘索金


杨雄,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汉成帝时,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了当时还是大夫的王莽。后来王莽篡位时,甄丰、刘棻等人上书献符命,触怒了王莽,结果甄丰被杀,刘棻被流放。杨雄由于曾经教过刘棻而受到牵连,官差来抓捕他时,杨雄走投无路,就跳楼自杀,但并未致死,王莽也没再治他的罪。

杨雄为什么要投阁自杀呢?

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懦弱,游离于政治漩涡,却又欲罢不能,从而造成了心里上的高度恐慌。当时新旧政权更替,政治斗争复杂,杨雄是汉室大臣,也是王莽故交。王莽篡位时,他看到了王莽的大逆不道,因此与其保持距离,但惧怕王莽淫威,又不敢与其决裂,还写了《剧秦美新》来谀谄王莽。杨雄每天在政治漩涡里挣扎,心里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孤僻,长期呆在天禄阁修书,还由于政治上的考量,刻意自我封闭,造成了性格上的忧郁。现代心理学分析,忧郁症患者容易产生跳楼自杀的倾向。

后世对杨雄的文学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时,对其品行颇有微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样评说他:“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云润春天


扬雄字子云,汉族成都人。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辞赋,可惜有点口吃,说话不利索。因仰慕司马相如,前期的赋多参考司马相如的风格;后对司马相如呈否定态度,文章风格有了很大变化,与司马相如合称“扬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扬雄在跟随汉成帝时经常写一些讽谏的赋,委婉的指出汉成帝穷奢极侈的做法与先帝相悖,其中以四大赋最有针对性。可惜扬雄所作的赋多运用华丽的辞藻,汉成帝关注到赋描写的场面宏大却没有注意到赋内在的思想。王莽篡位时,扬雄被捕。扬雄当时在天禄阁上走投无路,投阁自缢。扬雄投阁的事情传出,一片哗然。  晚年,扬雄很少与人结交。自己专心在学术中,先后作《太玄》、《法言》、四赋。扬雄著《蜀都赋》,对四川地区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地域特征、经济状况和城市面貌,还有烹饪原料、技艺、筵宴及饮食习俗。当时有人瞧不起他,扬雄作《解嘲》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被压抑的现状。扬雄小时耳濡目染,对方言收集十分感兴趣,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历时20多年完成《方言》这部著作。后因病免职,在七十一岁时逝世。如今的扬雄墓在郫县子云村供后人敬仰。

 王莽篡位时,甄丰、刘棻等人上书献符命,破坏了王莽想粉饰太平的念头。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并令官员将这几人供词里面所涉及到的人员全部收监。扬雄曾经教过刘棻,虽然只是关于学术,但仍被当作是和刘棻事件有牵连的人。办案官员来收捕他时,他走投无路,跳楼自杀。后王莽知晓此事,调查后发现扬雄只在学术方面与刘棻有关联,其他的并不知情。扬雄保住一条命。

  后用“扬雄投阁”形容无故受到牵连。但是,扬雄投阁不仅仅是出于对王莽上位后政治形式的恐惧,他这一举动还有更深层的人生态度。

  扬雄是个知道自保的人,对政治的事情没有过多参与,所以王莽知晓扬雄涉及其中时会加以注意。另外扬雄性格孤独,长期在天禄阁,容易造成性格的自我封闭。扬雄投阁,很可能是长期自我封闭的结果。扬雄是不做符命的,他刻意与政治斗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他最后还是跟符命发生了间接的关系。由此导致政治的迫害,让这个一心从事校书事业的文人来说,是一个震撼,一个冲击。




军迷陆小六


文献记载杨雄是病死的。

王莽当政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下诏不追究他。然而京师为此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人很少到其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钜鹿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学了《太玄》、《法言》。刘歆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学者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18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守丧三年。


就事论史


也許是人生中遇到了什麼事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