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稱巷子,上海稱弄堂,北京稱衚衕,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

“衚衕”,這兩個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自1267年蒙元建大都,沿襲而來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了。

所以,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是有豐富內涵的。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毀於戰火的金中都原址東北部,按《周禮》原則建立了“狀如棋盤”的大都城。並於1285年2月“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高及居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貴族功臣,悉受封地,以為第宅。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於是,元朝的官僚、貴族們就按此規定,在大都城內蓋起了住房及院落。這一間間房屋、一個個院落,一個挨一個蓋起來,連起後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與另一排之間要採光、通風,還得留出進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衚衕、小街和大街。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據元末《析津志》載:“……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

“衖通”二字即“衚衕”,蒙語音譯,本義“水井“,有水井的地方才有能人煙,才得以居住。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元大都當時記載,僅有29條衚衕,明確規定:寬9.24米的才叫衚衕,要是達到18米寬就叫小街,到36米寬就稱為大街了。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當了皇上之後,遷都在此,將這兒改稱為北京,這時才有了“北京”這個名稱,至今已叫了613年了,但比“衚衕”這個名稱,還是晚出現了一百多年。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據文獻記載,明代衚衕有近1300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

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因此,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衚衕文化”或“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去北京旅遊的朋友們,瞭解真正的北京,“衚衕”不可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