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證券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華西證券(002926)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2019年,資本市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以“深改12條”、科創板開板、註冊制及融資新政為代表的重大改革事項貫穿全年,新《證券法》四審通過,市場生態進一步重塑。“航母級”券商呼之欲出,券商併購案接連發生,行業開啟新一輪的資源整合,“馬太效應”日趨強化。面對這些挑戰和機遇,公司全體員工乘勢而進、迎難而上,不斷推進經營管理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2019年,公司經營情況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優結構、挖潛能,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成效明顯。一是批量獲客成效顯著。聚焦增量,錨定獲客規模和質量,通過深挖銀行主渠道,拓展線上商務渠道,試水客戶新渠道等方式,實現了營銷模式的升級迭代;二是高淨值客戶迅速增長。獲得行業首批深市股票期權經紀業務資格,搭建了完整的、行業領先的高淨值客戶交易服務平臺和管理組織體系;三是將兩融業務與個股期權業務有機結合,進一步綁定高淨值客戶,提升公司兩融業務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業務整體規模在西部券商持續保持第一;四是緊跟市場、提前佈局,完成了轉融通業務的全面上線;五是以“豐富工具產品、迎接淨值化管理新時代”為核心思路,積極推動權益類產品發行,大力倡導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化投資理念;六是全年共計完成2批次、17家分支機構新設,實現了國內重點區域網點連片優質覆蓋。

2、抓管理、強項目,投行業務不斷集聚發展動能。一是結合公司戰略發展規劃,深度優化、整合、完善了投行業務單元的組織架構、人員配置、管理體系,並不斷強化專業團隊及人員引進,持續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為後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搶抓機遇、迅速佈局,投行業務單元組建北京、上海、西南三大投行業務區域組及高端製造、消費兩個行業組,形成了對關鍵地域、特定行業的影響力,為後續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新媒股份(300770)IPO案例榮獲“金融服務新興產業優秀案例二等獎”(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項目獲得各方客戶一致好評,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三是充實債券業務隊伍、優化人員結構,深耕專門區域、專業領域,不斷做大業務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四是在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圍繞“投行+投資”業務模式,建立了具體的項目評價標準、業務拓展流程、決策審批程序等制度體系;五是與相關金融機構聯合打造“科創債”產品,在保證風險的情況下,提升了公司對優質擬上市企業的服務能力,實現了投行業務的聯動以及綜合業務價值的實現,該業務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3、強研判、抓機遇,自營投資業務凸顯發展優勢。一是積極分析、研判宏觀環境、監管政策及市場發展趨勢,並結合公司戰略發展導向制定投資業務規模提升計劃,從而有效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為公司的業績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二是2019年初,公司深入研判、審時度勢,做出了看平債市、看多權益的總體判斷,並據此進行了前瞻性的業務佈局,準確把握了今年僅有的兩次較大交易性機會;三是在鞏固原有投資優勢基礎上,進一步做大銷售交易業務,佈局了利率衍生品的策略交易業務條線。同時提升交易活躍度,做大交易量,獲得了2019年度銀行間本幣市場“交易300強”和“活躍交易商”兩項獎項,為未來申請做市商資格以及佈局FICC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四是繼續發力開拓債券分銷業務,牢牢位居主流承銷機構的常駐團員名單,並憑藉專業的服務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場口碑。

4、闢蹊徑、促改革,資管業務轉型成效初現。2019年,受資管新規的持續影響,券商資管產品被逐步清理,業務規模不斷萎縮,發展環境也愈發艱難。在此情況下,資管業務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擬定了業務轉型方案,確定了固定收益機構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零售理財業務、上市公司及其股東投融資服務四大轉型方向。截至2019年12月,資管轉型初見成效:一是積極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新增規模在行業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逆勢增長,創歷史新高;二是在四季度連續發行了中鐵建供應鏈、十九冶應收賬款、碧桂園尾款和達州公交等四單資產證券化項目;三是在中小金融機構投顧業務上實現破冰,首單期貨公司固定收益投顧服務已正式簽約,與中小銀行合作的資管計劃也相繼成立並進入投資階段。

5、抓協同、樹品牌,證券研究所實現快速崛起。研究所作為公司戰略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平臺,對公司相關業務的發展起著融合、帶動作用。研究所在短時間內已初步建立了口碑和品牌,實現了快速崛起。具體來說:一是建立起一支在市場上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研究及銷售隊伍,在固收、汽車、通信等行業、領域做到了重點覆蓋,先後完成100戶基金席位租用,發佈研究報告600餘篇,路演與反路演1600餘場。同時,在第十七屆新財富最佳分析師中榮獲“最具潛力研究機構”第5名;二是成功召開2020年資本市場峰會,共700餘家機構及約300家上市公司代表參會,充分彰顯了公司的研究力量,深化了與相關機構、上市公司的關係,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價值和形象;三是積極推動內部業務協同。與財富管理業務、投行業務務等方面進行了業務協作,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6、補短板、謀佈局,衍生及機構業務積極拓寬發展路徑。衍生金融業務加強業務協同,實現業務聯動。為財富管理業務單元開展融券業務提供了豐富的股票券源,既盤活了存量股票,又滿足了客戶的多樣化投融資需求。同時,加強創新業務、投資策略的儲備和佈局,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為後續進一步做大業務規模創造了條件。2019年完成公司首單場外期權業務,正積極籌備公司首單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私募直投業務也在積極探索中。機構金融業務以私募產品類客戶作為切入點,整合內外部資源,創新發展思維,提升服務能力,全力打造公司私募客戶集群。

7、守底線、築防線,合規風控水平持續強化。公司堅持“合規融於業務,業務始終合規”的合規理念,有效貫徹執行各項監管政策,持續不斷地提升全員合規展業意識,完善合規管理體制機制,健強業務條線合規管理體系,積極推動風險事項的化解工作,對全員、全業務、全過程進行合規管理,有力促進了各項業務的合規運作和健康發展。同時,公司已經形成覆蓋各類風險的專業隊伍,並且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前置,風控人員直接參與業務和產品的設計、論證、盡職調查等前期工作,以不斷提升業務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2019年,公司在債券、兩融、股票質押等風險較高的業務領域沒有出現大的風險事件。

根據中證協公佈的2019年度經營數據,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33家證券公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實現淨利潤1,230.95億元,全行業120家公司實現盈利。2019年,公司圍繞“做大規模、加快發展”的經營思路,搶抓市場機會,在做大業務規模中不斷強化綜合實力。公司證券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自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實現營業收入39.37億元,同比增長54.7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32億元,同比增長69.39%;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678.27億元,較期初增長44.9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196.49億元,較期初增加7.05%。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公司秉持成為價值驅動,極具活力和特色的全國一流證券金融服務商的發展目標,全力打造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以及投資管理三大支柱業務,圍繞公司投研支持、機構銷售、PB外包以及資管產品創設等跨業務關鍵能力打造機構服務和券商資管兩大業務平臺,構建以客戶為中心、高效、協同、敏捷的組織管控體系,價值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健康活力、專業至上的人力資源體系,與業務協同發展的合規風控體系和全面賦能業務的信息科技體系,持續提升具有華西特色的核心競爭力。

1、西部地區綜合實力保持領先

公司綜合實力在西部地區證券公司中居於領先地位。近年來,公司持續推進經營轉型優化,在傳統業務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資產證券化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在各項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公司注重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公司在西部地區領先的綜合實力、競爭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是公司未來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業務拓展的堅實基礎。

2、極具發展潛力的區位優勢

公司按照“立足四川、面向全國”的發展方針,在發揮自身區域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實施在全國範圍內的戰略佈局。

公司的機構網點、客戶基礎等重要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內。四川是西部經濟、人口與資源大省。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當前,西部大開發持續深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紮實推進,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加速建設,這些安排部署將為四川乃至西部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經過多年經營發展,公司在四川地區已形成了較為顯著的經營網絡優勢和客戶資源優勢。公司可有效利用地方政策支持和股東資源支持,基於零售客戶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快公司的業務由傳統通道服務向綜合財富管理服務的轉型發展;基於機構客戶多樣化的融資需求,以資本中介和創新投資銀行服務為手段,開拓新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豐富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公司在充分發揮四川地區區域優勢的基礎上,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南京、杭州、大連、寧波、青島等經濟發達的重點城市和省會城市進行戰略佈局,初步完成了全國性經營網絡的構建,截止報告期末,分支機構數量已超過100家。

3、較強的經紀業務競爭實力

自2011年以來,公司著力推動經紀業務逐步由“團隊+渠道”向“產品+服務”模式轉型,把“積累客戶,優化結構,豐富產品,創造交易”作為經紀業務發展方針,通過差異化服務滿足零售客戶綜合理財服務需求,加快傳統通道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進一步優化公司經紀業務的經營模式。

在零售客戶綜合服務能力方面,公司精心打造增值服務體系,致力於為零售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通過實施客戶關係管理,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公司加大對投資顧問和理財經理團隊的建設和培訓力度,持續完善員工工作平臺、管理平臺和客戶服務平臺,優化業務流程,提高了員工的專業能力,進而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增強了客戶粘性。公司在中國證監會組織評選中榮獲“第三批國家級證券期貨投資者教育基地(實體)”稱號、在深交所組織評選中榮獲“2019年度會員優秀投教團隊”以及在第二屆新財富最佳投顧的評選中榮獲“最佳投資顧問團隊獎”、“卓越組織獎”等行業獎項。公司獲得證券時報組織評選的“2019中國區信用業務經紀商君鼎獎”、“2019中國區投資者教育團隊君鼎獎”等行業獎項。

在零售客戶財富管理服務方面,公司通過搭建多樣化金融產品體系和“168金融科技平臺”,優化及創新增值產品體系、創建“贏+”客戶會員服務體系,深度挖掘存量客戶需求,在行業財富管理業務轉型中形成了具有華西特色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凸顯公司“財富贏”、“贏財富”、“財富經”等品牌效應。

在融資融券業務方面,公司依託現有零售客戶服務體系,持續加強多元化的客戶服務能力,大力發展融資融券業務,對公司持續改善業務收入結構,擺脫經紀業務對傳統通道型業務的依賴,提升公司經紀業務抵抗市場波動的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4、持續盈利和不斷創新的固定收益業務

公司固定收益業務擁有一支知識儲備深厚、從業經驗豐富的團隊,核心成員均從事固定收益相關業務多年。公司固定收益業務多年來堅持低風險、高效率的運行原則,在深入研究分析國家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利率走勢以及市場運行特徵的基礎上,通過規範化運作、流程化管理以及科學的決策程序,不斷增厚組合收益、實現公司收益最優化。公司固定收益自營業務自2005年以來,經歷住了幾輪牛熊市的考驗,實現了連續14年盈利,投資收益率大幅跑贏市場及債券型基金,居市場排名前列。

公司固定收益業結合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近年來在鞏固原有債券投資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銷售交易份額,新佈局了利率衍生品的策略交易條線。在豐富業務條線的同時,提升了交易活躍度,並獲得了2019年度銀行間本幣市場“活躍交易商”的殊榮。公司固定收益業務目前已發展為債券自營投資、利率衍生品投資和銷售交易業務兼顧的大固收業務。

5、穩定的盈利能力

公司成立以來,堅持穩健發展的經營理念,通過持續推動經營模式轉型升級,優化公司收入結構和利潤來源,通過集中化費用管理強化成本控制。公司在強化經紀業務等優勢業務的基礎上,持續提升投資銀行業務、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的盈利能力。同時,公司通過對創新業務的有效資源整合投入,將公司傳統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創新業務的產出,擴大業務收入來源,持續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公司通過不斷優化和完善績效考核,加強業務協同整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引導和提升公司資源配置效率。

6、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專業高效的管理團隊

公司控股股東老窖集團是大型國有企業,實力雄厚。華能資本服務有限公司、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其他主要股東均為在其各自行業內擁有較強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較為多元的股權結構為本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提供了良好基礎。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各司其職,相互制衡,有利於保障全體股東的合法利益,保證了公司持續、獨立和穩定的經營。

公司現有高級管理團隊在公司的業務運營和財務管理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高級管理層結構穩定,經過多年合作形成了穩健、誠信、務實的經營風格,對公司文化高度認同。公司獨立董事分別來自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背景多元且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公司專業高效的管理團隊保證公司保持較高的經營效率,並能夠繼續帶領公司在競爭激烈的證券行業中保持和擴大競爭優勢。

三、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1、行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

(1)同質競爭日趨激烈,細分領域競爭差異分化

我國證券公司以依靠“牌照+通道”展業為主,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不同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質化較為明顯,隨著參與者增多、服務和產品供給增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目前證券公司的競爭方式以價格競爭為主。隨著監管去通道、去剛兌導向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進一步豐富,證券公司傳統經紀業務加速向財富管理轉型,資產管理業務加速向主動管理聚焦,部分證券公司嘗試在細分領域提供特色金融服務,取得了一定突破。

(2)行業“馬太效應”強化,展業模式由單一業務向綜合協同演化

證券公司分類評價規則調整以及投行、資管等業務新規落地後,各種資源和相關業務進一步加速向規模較大、資產優良的優質證券公司集中,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強化。隨著註冊制深入推進,差異化、結構化的機構客戶需求將對證券公司客戶挖掘能力、產品設計、定價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證券公司將擴大自身資本和專業優勢,協同推動各項業務全面、綜合發展,成長為大型的綜合性證券公司。

(3)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市場結構變化催生行業變化

金融市場對外雙向開放程度加速擴大,港股通、滬倫通平穩運行,A股在MSCI、FTSE指數中的權重因子穩步提升,海外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佔比將進一步提升,證券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將順勢調整。同時我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限制、取消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後,大型外資證券公司資質審批提速,這對本土證券公司既帶來了國際金融機構全面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競爭所形成的衝擊,也帶來了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直接合作促進業務發展、提升管理水平的機遇。

(4)科技賦能全面覆蓋,金融科技進入產品智能化和運營精益化競爭階段

金融科技已成為證券公司重塑業務價值鏈、運營模式的重要驅動力,證券公司在利用金融科技實現線上獲客和提高經營信息化水平的基礎上,已向定製化產品服務、智能化投資交易和精益化運營管理等領域深度佈局,逐步打造智能客服、智能投顧、智能風控等全方位的生態圈,重塑核心業務價值鏈,助推各項業務轉型升級。

2、公司發展戰略

面對證券行業寡頭化、國際化和重資本化的發展趨勢,公司制定了“華西證券未來五年(2019年—2023年)戰略規劃”。

公司願景:成為“價值驅動,極具活力和特色的全國一流證券金融服務商”。

綜合目標:全面提升公司綜合實力和行業排名。

發展戰略:“325”戰略。

(1)打造三大支柱業務

全力打造財富管理、投資銀行以及投資管理三大支柱業務,成為驅動公司未來3-5年收入增長的“三駕馬車”。

①財富管理:通過聚焦核心客群,豐富財富管理產品服務體系,推動金融科技應用落地,加快財富管理轉型,打造零售財富管理業務行業絕對優勢。

②投資銀行:以併購業務作為突破口,圍繞專精行業戰略客戶生命週期投融資需求、聯動財富、資管構建投行內外部生態,同時,優化投行組織架構,強化業務專精與服務的能力與支持保障。

③投資管理:以自營固收作為優勢突破口,佈局FICC轉型,發展衍生金融、打造量化特色,強化板塊協同,中長期成為公司重要收入來源。

(2)打造兩大業務平臺

圍繞公司投研支持、機構銷售、PB外包以及資管產品創設等跨業務關鍵能力打造機構服務和券商資管兩大業務平臺,與三大支柱業務深度協同,助力業務發展。

①機構服務平臺:以投研能力和機構戰略客戶統籌管理為抓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精品研究所,培育川內機構戰略客戶,為機構金融業務發展奠定基礎。

②券商資管平臺:中短期通過深化與各業務單元協同、做大資管規模,長期培育資產配置和主動管理核心能力,打造潛力收入增長點。

(3)構建五大管理體系

①建立以客戶為中心、高效、協同、敏捷的組織管控體系。

②堅持市場化機制,打造價值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

③營造健康活力、專業至上的人力資源體系。

④深化合規風控前置,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建立與業務協同發展的合規風控體系。

⑤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構建全面賦能業務的信息科技體系。

3、2020年度經營計劃

(1)傳統經紀業務、大投行業務是典型的中介業務,具有風險低、無規模邊界、容易見效的特點,同時,還是公司做大客戶群,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零售業務要整合公司資源,加強業務協同,深化與銀行的合作。既要適度加大營銷力度和營銷費用投入,多渠道獲客,還要加大對獲客質量、客戶的深度開發效果的考核,提升投入產出比。要管理優化存量營業網點,選擇性佈局新的網點。要加大對財富管理的投入,多角度、多方位加速財富管理轉型,要積極拓展私募機構業務,提升服務機構客戶的能力。大投行業務要從“以項目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搶抓業務機會,迅速做大規模。

要通過深耕區域、做精行業、引進人員、內部挖潛等方式,切實解決項目承攬能力不足問題。要儘快強化發行定價能力建設,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升對上市公司的服務能力。賣方研究業務要破好局、見成效,提升公司品牌,優化與公募基金合作。

(2)資本中介業務。要將部分資本中介業務做成中介業務,將部分重資本業務做成資本中介業務。公司的兩融業務,既為公司的收入、利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又在合規、風控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優秀的業務。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做大、做優、做強這項業務。股票質押融資業務要利用市場機會,穩妥降低規模,優化結構,提升收益率,轉變成為對上市公司戰略客戶綜合服務和提升從上市公司盈利的有效方式。債券投資業務是公司又一優秀業務,但隨著市場信用環境變差,雷聲不斷,我們要在去年轉型佈局的基礎上,加快申請做市業務資格,加快FICC轉型,實現債券趨勢投資、息差、做市、利率衍生品、債券借貸、銷售與交易等並駕齊驅的局面。量化投資業務,公司為此準備了三年,去年已小試牛刀,今年,要努力獲取做市業務資格,加強與華西期貨的互動,深度與量化私募合作,大力發展指數增強,藉助場外期權、收益權互換、股指期貨、ETF期權等工具,多策略、多維度套利,轉嫁風險、做大規模,支撐其他業務發展。

(3)重資本業務,我們要在已有傳統股票投資交易穩健、謹慎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另類投資方式、公司研究所成功組建、抓住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優化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頒佈之機,既要形成VC、PE、跟投、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上市公司併購戰略投資、投資交易的全投資業務鏈條,又要發展私募基金投資組合、指數投資、高股息分紅等多策略的組合投資,適度做大投資規模,降低投資風險。

(4)人才和機制。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不斷拓展,業務創新種類的不斷增加,從中介業務向資本中介業務、重資本業務轉變,相關業務風險會隨之加大,對員工專業性的要求也會進一步提升。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公司國有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機制優勢,進一步集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為公司快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基於此,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資源型或項目承攬型人才,深化業務佈局,加強項目儲備,為業務規模的持續擴張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專業型人才,尤其是股票期權等創新業務方面的人才,補齊公司人才短板,優化人才結構,確保相關創新業務可以對標優秀同業,迅速打開局面,形成發展優勢。既要引進業務型人才,又要引進合規、風控等管理型人才。

(5)加強金融科技賦能,積極探索證券業務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公司前期利用科技手段在財富管理業務、合規風控等方面進行了有效實踐,取得了相關經驗。下一步,隨著5G時代到來,要繼續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加強對零售、投資業務的賦能和驅動,並在量化交易、高頻交易、套利交易以及算法交易等方面等進行有益的嘗試,積極打造公司的金融生態圈。

(6)統籌安排融資、提升公司估值。公司要多渠道、多工具負債融資,降低融資成本,還要利用上市公司融資優勢,積極從資本市場融資,同時,公司要採取多種渠道與機構投資者溝通,加強市值管理、提升公司估值。

4、可能面對的風險及應對措施

結合宏觀經濟環境、證券行業發展趨勢、監管環境及公司自身情況分析,公司業務經營活動面臨的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具體如下:

(1)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由於違反有關法律、部門規章、交易所部門規則等,導致公司遭受處罰或信譽受損的風險。證券行業是受高度監管的行業,與行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可能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而調整,若公司在日常經營中不能適應政策法規的變化而違規,可能會受到監管機構罰款、暫停或取消業務資格等行政處罰。

公司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強化對宏觀政策的分析與研究;要求各部門及時瞭解、掌握並跟蹤最新監管政策和行業動態,把握監管重點和監管動向。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市場風險因素,如股票價格、指數、利率水平的變動而導致公司資產組合價值發生變化,造成公司損失的風險。

本公司當前面臨的主要市場風險為權益類市場風險(如受個股、股指等價格變動影響)以及固定收益類市場風險(如受利率水平,信用利差水平等變動影響)。

針對市場風險,本公司構建了以風險價值VaR、風險敏感度指標、壓力測試等為核心的風險管理模型和指標體系。權益類投資風險指標包括組合市值、行業集中度、個股集中度等,固定收益類投資風險指標包含投資組合久期、DV01、個券集中度、行業集中度、發行方集中度等。本公司制定了《風險價值(VaR)模型及風險敏感性指標計算方法論》,以95%為置信區間,採用歷史模擬法,計算投資組合的風險價值VaR。公司發佈了《風險限額管理辦法》以及《風險限額管理實施細則》,對市場風險中的各類風險指標進行了限額設定,不斷完善風險限額管理中的授權分配機制,及時對各項限額的使用情況進行監控與報告,預警與處置。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母公司各項業務風險價值VaR均符合公司限額要求。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融資方、交易對手或發行人等違約導致損失的風險。

本公司當前面臨的信用風險主要來源於固定收益自營投資、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式回購等信用交易業務。

本公司固定收益類自營業務主要投資對象為國債、地方債、金融債、政府支持機構債、企業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同業存單等。本公司制定了《信用風險管理辦法》、《風險限額管理辦法》、《風險限額管理實施細則》等制度對債券投資的信用評級集中度、發行方集中度等信用風險指標制定了相應的限額管理方案,防範信用風險的過度集中。本公司對信用類固定收益證券投資注重分散投資,並密切跟蹤投資標的及融資主體信用評級變化。

在融資融券、約定購回、股票質押式回購信用交易業務方面,為防範此類業務客戶的信用風險,本公司制定、實行了一整套涉及整個業務流程的風險防範、監控、應對機制。公司嚴格控制業務的總規模,建立了以淨資本為核心的業務規模監控和調整機制;本公司《風險限額管理辦法》中制定了融資融券、約定購回、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的風險控制指標及閥值,包括業務總規模限額、單一客戶集中度、單一證券集中度等風控指標;為綜合監控信用交易業務,本公司每日彙總三項信用交易業務合併後的同一客戶規模、同一擔保品規模、業務交叉客戶信息等核心數據,並形成風險日報;本公司建立了逐日盯市制度,對交易進行實時監控、主動預警,通過客戶資信審核、授信審核、客戶賬戶監控、發送補倉或平倉通知、及時提示交易規則等措施,嚴格控制業務的信用風險。

2018年,公司開展了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建設,目前內部信用評級模型以及內部評級系統已正式上線,進一步提升了信用風險管理精細化水平。公司制定了《內部信用評級工作實施細則》、《內部信用評級模型管理細則(試行)》,將逐步實現對公司多個業務條線內部評級的統一管理,為公司自營固定收益債券投資,資管管理債券投資、債券發行承銷、資產支持證券、股票質押等業務提供統一風險判斷標準。

(4)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公司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資金需求的風險。

公司制定了《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自有資金管理辦法》和《流動性風險應急預案實施細則》,對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職責分工、風險偏好、管理策略、應急機制、管理系統以及風險識別、計量、檢測和控制的運作機制等進行了規範,不斷完善資金預算體系,強化資金頭寸管理,確保流動性安全。

公司將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率分別作為公司短期和長期的流動性風險容忍度衡量指標。每年初按照中國證券業協會的要求,在年度流動性壓力測試中,以自設或規定壓力情景下的淨穩定資金率和流動性覆蓋率為基礎對公司進行流動性壓力測試,考察公司在未來一年內和一個月內抵禦流動性風險的能力。根據業務具體需要,本公司不定期開展債券承銷、股票承銷、融資類業務規模等專項流動性壓力測試。公司流動性檢測工具主要包括合同期限錯配評估、流動性風險容忍度指標和風險限額指標監測、優質流動性資產動態管理、與市場有關的監測工具、對日常現金流量的監測及抵(質)押品監測等。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母公司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率指標均符合公司限額及監管要求。

(5)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內部人為操作失誤、內部流程不完善、信息系統故障或不完善、交易故障等原因而導致的風險。

公司持續完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架構;經紀業務、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創新業務之間的信息隔離牆制度,防止出現內幕交易、利益衝突、利益輸送等違規行為。公司進一步規範業務操作規程;建立技術防範體系,完善實時監控系統,對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和風險預警,對員工從業行為的規範性進行監測;通過合規檢查和稽核審計,及時發現操作風險;提高合規及風險管理績效考核的力度;加大對員工的合規管理及風險管理培訓,宣傳和營造全員合規、主動合規的合規文化,努力提高員工合規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構建依法合規經營的企業文化。

2019年,公司聘請國際知名諮詢公司開展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諮詢項目,完成了操作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框建設,發佈了《操作風險管理辦法》及三項管理細則;完成操作風險三大管理工具建設,形成了覆蓋總部所有部門、子公司和試點營業部共121個KRI指標體;形成了LDC模板和RCSA綜合說明表。操作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預計在2020年上線使用。

(6)合規法律風險

合規法律風險是指因證券公司或其工作人員的經營管理或執業行為違反法律法規和準則而使證券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採取監管措施、給予紀律處分、出現財產損失或商業信譽損失的風險。

公司持續調整和完善各業務條線合規管理體制,充實合規法務部合規管理人員,確保公司合規管理體系既符合監管要求,又能促進公司發展。公司持續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根據監管規則的調整,及時對相關業務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為合規開展業務奠定製度基礎。根據要求,公司對各部門、分支機構擬發佈實施的重要制度流程、新業務和新產品方案、重大決策材料、上報監管部門的重要專項材料等進行嚴格的合規審查。公司積極開展業務自查和合規檢查,及時發現業務開展和合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整改完善。公司持續推動合規風險事件的處置,做好風險事件的跟蹤,並及時向監管機構報告。公司嚴肅合規問責,對未能按照“勤勉盡責”要求履行職責給公司造成監管處罰、經濟損失、聲譽風險和潛在風險隱患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

(7)聲譽風險

聲譽風險是指由證券公司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或外部事件導致證券公司股東、員工、客戶、第三方合作機構、監管機構、媒體及公眾等對證券公司負面評價的風險。

為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高聲譽風險管理能力,維護和提升公司的聲譽和形象,公司持續完善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了規範的管理制度和系統的組織架構。公司制定了《聲譽風險管理辦法》、《公司新聞發佈與媒體應用管理辦法》、《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投資者關係管理制度》等制度;明確了聲譽風險的組織架構和相應職責,董事會辦公室是聲譽風險管理牽頭管理部門,公司新聞發言人由董事會秘書擔任。公司董事會辦公室牽頭開展聲譽風險的識別、評估、控制、監測、報告相關工作,公司在對新業務進行審核時,需要對聲譽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公司成立了輿情管理工作小組,及時高效地開展聲譽管理相關工作;公司根據聲譽事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影響範圍和緊急程度等因素進行分級,並制定了應急方案和報告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