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华西证券(002926)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19年,资本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深改12条”、科创板开板、注册制及融资新政为代表的重大改革事项贯穿全年,新《证券法》四审通过,市场生态进一步重塑。“航母级”券商呼之欲出,券商并购案接连发生,行业开启新一轮的资源整合,“马太效应”日趋强化。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公司全体员工乘势而进、迎难而上,不断推进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2019年,公司经营情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优结构、挖潜能,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成效明显。一是批量获客成效显著。聚焦增量,锚定获客规模和质量,通过深挖银行主渠道,拓展线上商务渠道,试水客户新渠道等方式,实现了营销模式的升级迭代;二是高净值客户迅速增长。获得行业首批深市股票期权经纪业务资格,搭建了完整的、行业领先的高净值客户交易服务平台和管理组织体系;三是将两融业务与个股期权业务有机结合,进一步绑定高净值客户,提升公司两融业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业务整体规模在西部券商持续保持第一;四是紧跟市场、提前布局,完成了转融通业务的全面上线;五是以“丰富工具产品、迎接净值化管理新时代”为核心思路,积极推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大力倡导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理念;六是全年共计完成2批次、17家分支机构新设,实现了国内重点区域网点连片优质覆盖。

2、抓管理、强项目,投行业务不断集聚发展动能。一是结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深度优化、整合、完善了投行业务单元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管理体系,并不断强化专业团队及人员引进,持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为后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抢抓机遇、迅速布局,投行业务单元组建北京、上海、西南三大投行业务区域组及高端制造、消费两个行业组,形成了对关键地域、特定行业的影响力,为后续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新媒股份(300770)IPO案例荣获“金融服务新兴产业优秀案例二等奖”(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项目获得各方客户一致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三是充实债券业务队伍、优化人员结构,深耕专门区域、专业领域,不断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四是在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围绕“投行+投资”业务模式,建立了具体的项目评价标准、业务拓展流程、决策审批程序等制度体系;五是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合打造“科创债”产品,在保证风险的情况下,提升了公司对优质拟上市企业的服务能力,实现了投行业务的联动以及综合业务价值的实现,该业务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3、强研判、抓机遇,自营投资业务凸显发展优势。一是积极分析、研判宏观环境、监管政策及市场发展趋势,并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导向制定投资业务规模提升计划,从而有效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2019年初,公司深入研判、审时度势,做出了看平债市、看多权益的总体判断,并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的业务布局,准确把握了今年仅有的两次较大交易性机会;三是在巩固原有投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做大销售交易业务,布局了利率衍生品的策略交易业务条线。同时提升交易活跃度,做大交易量,获得了2019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300强”和“活跃交易商”两项奖项,为未来申请做市商资格以及布局FICC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继续发力开拓债券分销业务,牢牢位居主流承销机构的常驻团员名单,并凭借专业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口碑。

4、辟蹊径、促改革,资管业务转型成效初现。2019年,受资管新规的持续影响,券商资管产品被逐步清理,业务规模不断萎缩,发展环境也愈发艰难。在此情况下,资管业务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拟定了业务转型方案,确定了固定收益机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零售理财业务、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投融资服务四大转型方向。截至2019年12月,资管转型初见成效:一是积极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新增规模在行业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逆势增长,创历史新高;二是在四季度连续发行了中铁建供应链、十九冶应收账款、碧桂园尾款和达州公交等四单资产证券化项目;三是在中小金融机构投顾业务上实现破冰,首单期货公司固定收益投顾服务已正式签约,与中小银行合作的资管计划也相继成立并进入投资阶段。

5、抓协同、树品牌,证券研究所实现快速崛起。研究所作为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平台,对公司相关业务的发展起着融合、带动作用。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已初步建立了口碑和品牌,实现了快速崛起。具体来说:一是建立起一支在市场上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研究及销售队伍,在固收、汽车、通信等行业、领域做到了重点覆盖,先后完成100户基金席位租用,发布研究报告600余篇,路演与反路演1600余场。同时,在第十七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荣获“最具潜力研究机构”第5名;二是成功召开2020年资本市场峰会,共700余家机构及约300家上市公司代表参会,充分彰显了公司的研究力量,深化了与相关机构、上市公司的关系,提升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形象;三是积极推动内部业务协同。与财富管理业务、投行业务务等方面进行了业务协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6、补短板、谋布局,衍生及机构业务积极拓宽发展路径。衍生金融业务加强业务协同,实现业务联动。为财富管理业务单元开展融券业务提供了丰富的股票券源,既盘活了存量股票,又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同时,加强创新业务、投资策略的储备和布局,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后续进一步做大业务规模创造了条件。2019年完成公司首单场外期权业务,正积极筹备公司首单股票收益互换业务,私募直投业务也在积极探索中。机构金融业务以私募产品类客户作为切入点,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发展思维,提升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公司私募客户集群。

7、守底线、筑防线,合规风控水平持续强化。公司坚持“合规融于业务,业务始终合规”的合规理念,有效贯彻执行各项监管政策,持续不断地提升全员合规展业意识,完善合规管理体制机制,健强业务条线合规管理体系,积极推动风险事项的化解工作,对全员、全业务、全过程进行合规管理,有力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合规运作和健康发展。同时,公司已经形成覆盖各类风险的专业队伍,并且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前置,风控人员直接参与业务和产品的设计、论证、尽职调查等前期工作,以不断提升业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2019年,公司在债券、两融、股票质押等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2019年度经营数据,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33家证券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实现净利润1,230.95亿元,全行业120家公司实现盈利。2019年,公司围绕“做大规模、加快发展”的经营思路,抢抓市场机会,在做大业务规模中不断强化综合实力。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9.37亿元,同比增长54.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2亿元,同比增长69.3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78.27亿元,较期初增长44.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96.49亿元,较期初增加7.05%。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秉持成为价值驱动,极具活力和特色的全国一流证券金融服务商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以及投资管理三大支柱业务,围绕公司投研支持、机构销售、PB外包以及资管产品创设等跨业务关键能力打造机构服务和券商资管两大业务平台,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高效、协同、敏捷的组织管控体系,价值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康活力、专业至上的人力资源体系,与业务协同发展的合规风控体系和全面赋能业务的信息科技体系,持续提升具有华西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西部地区综合实力保持领先

公司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证券公司中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经营转型优化,在传统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注重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在西部地区领先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是公司未来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业务拓展的坚实基础。

2、极具发展潜力的区位优势

公司按照“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发展方针,在发挥自身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布局。

公司的机构网点、客户基础等重要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扎实推进,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加速建设,这些安排部署将为四川乃至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公司在四川地区已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经营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公司可有效利用地方政策支持和股东资源支持,基于零售客户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公司的业务由传统通道服务向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的转型发展;基于机构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以资本中介和创新投资银行服务为手段,开拓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丰富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公司在充分发挥四川地区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天津、南京、杭州、大连、宁波、青岛等经济发达的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进行战略布局,初步完成了全国性经营网络的构建,截止报告期末,分支机构数量已超过100家。

3、较强的经纪业务竞争实力

自2011年以来,公司着力推动经纪业务逐步由“团队+渠道”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把“积累客户,优化结构,丰富产品,创造交易”作为经纪业务发展方针,通过差异化服务满足零售客户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加快传统通道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进一步优化公司经纪业务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客户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公司精心打造增值服务体系,致力于为零售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公司加大对投资顾问和理财经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力度,持续完善员工工作平台、管理平台和客户服务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了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而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增强了客户粘性。公司在中国证监会组织评选中荣获“第三批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实体)”称号、在深交所组织评选中荣获“2019年度会员优秀投教团队”以及在第二届新财富最佳投顾的评选中荣获“最佳投资顾问团队奖”、“卓越组织奖”等行业奖项。公司获得证券时报组织评选的“2019中国区信用业务经纪商君鼎奖”、“2019中国区投资者教育团队君鼎奖”等行业奖项。

在零售客户财富管理服务方面,公司通过搭建多样化金融产品体系和“168金融科技平台”,优化及创新增值产品体系、创建“赢+”客户会员服务体系,深度挖掘存量客户需求,在行业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中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公司“财富赢”、“赢财富”、“财富经”等品牌效应。

在融资融券业务方面,公司依托现有零售客户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多元化的客户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融资融券业务,对公司持续改善业务收入结构,摆脱经纪业务对传统通道型业务的依赖,提升公司经纪业务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持续盈利和不断创新的固定收益业务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拥有一支知识储备深厚、从业经验丰富的团队,核心成员均从事固定收益相关业务多年。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多年来坚持低风险、高效率的运行原则,在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利率走势以及市场运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运作、流程化管理以及科学的决策程序,不断增厚组合收益、实现公司收益最优化。公司固定收益自营业务自2005年以来,经历住了几轮牛熊市的考验,实现了连续14年盈利,投资收益率大幅跑赢市场及债券型基金,居市场排名前列。

公司固定收益业结合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近年来在巩固原有债券投资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销售交易份额,新布局了利率衍生品的策略交易条线。在丰富业务条线的同时,提升了交易活跃度,并获得了2019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活跃交易商”的殊荣。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目前已发展为债券自营投资、利率衍生品投资和销售交易业务兼顾的大固收业务。

5、稳定的盈利能力

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通过持续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升级,优化公司收入结构和利润来源,通过集中化费用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公司在强化经纪业务等优势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公司通过对创新业务的有效资源整合投入,将公司传统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业务的产出,扩大业务收入来源,持续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公司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绩效考核,加强业务协同整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和提升公司资源配置效率。

6、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

公司控股股东老窖集团是大型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其他主要股东均为在其各自行业内拥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较为多元的股权结构为本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有利于保障全体股东的合法利益,保证了公司持续、独立和稳定的经营。

公司现有高级管理团队在公司的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高级管理层结构稳定,经过多年合作形成了稳健、诚信、务实的经营风格,对公司文化高度认同。公司独立董事分别来自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背景多元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公司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保证公司保持较高的经营效率,并能够继续带领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证券行业中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行业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1)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细分领域竞争差异分化

我国证券公司以依靠“牌照+通道”展业为主,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不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较为明显,随着参与者增多、服务和产品供给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证券公司的竞争方式以价格竞争为主。随着监管去通道、去刚兑导向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传统经纪业务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加速向主动管理聚焦,部分证券公司尝试在细分领域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取得了一定突破。

(2)行业“马太效应”强化,展业模式由单一业务向综合协同演化

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则调整以及投行、资管等业务新规落地后,各种资源和相关业务进一步加速向规模较大、资产优良的优质证券公司集中,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强化。随着注册制深入推进,差异化、结构化的机构客户需求将对证券公司客户挖掘能力、产品设计、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证券公司将扩大自身资本和专业优势,协同推动各项业务全面、综合发展,成长为大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

(3)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市场结构变化催生行业变化

金融市场对外双向开放程度加速扩大,港股通、沪伦通平稳运行,A股在MSCI、FTSE指数中的权重因子稳步提升,海外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将顺势调整。同时我国全面取消在华外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取消证券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后,大型外资证券公司资质审批提速,这对本土证券公司既带来了国际金融机构全面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冲击,也带来了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直接合作促进业务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机遇。

(4)科技赋能全面覆盖,金融科技进入产品智能化和运营精益化竞争阶段

金融科技已成为证券公司重塑业务价值链、运营模式的重要驱动力,证券公司在利用金融科技实现线上获客和提高经营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已向定制化产品服务、智能化投资交易和精益化运营管理等领域深度布局,逐步打造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全方位的生态圈,重塑核心业务价值链,助推各项业务转型升级。

2、公司发展战略

面对证券行业寡头化、国际化和重资本化的发展趋势,公司制定了“华西证券未来五年(2019年—2023年)战略规划”。

公司愿景:成为“价值驱动,极具活力和特色的全国一流证券金融服务商”。

综合目标:全面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行业排名。

发展战略:“325”战略。

(1)打造三大支柱业务

全力打造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以及投资管理三大支柱业务,成为驱动公司未来3-5年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

①财富管理:通过聚焦核心客群,丰富财富管理产品服务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应用落地,加快财富管理转型,打造零售财富管理业务行业绝对优势。

②投资银行:以并购业务作为突破口,围绕专精行业战略客户生命周期投融资需求、联动财富、资管构建投行内外部生态,同时,优化投行组织架构,强化业务专精与服务的能力与支持保障。

③投资管理:以自营固收作为优势突破口,布局FICC转型,发展衍生金融、打造量化特色,强化板块协同,中长期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

(2)打造两大业务平台

围绕公司投研支持、机构销售、PB外包以及资管产品创设等跨业务关键能力打造机构服务和券商资管两大业务平台,与三大支柱业务深度协同,助力业务发展。

①机构服务平台:以投研能力和机构战略客户统筹管理为抓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研究所,培育川内机构战略客户,为机构金融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②券商资管平台:中短期通过深化与各业务单元协同、做大资管规模,长期培育资产配置和主动管理核心能力,打造潜力收入增长点。

(3)构建五大管理体系

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高效、协同、敏捷的组织管控体系。

②坚持市场化机制,打造价值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③营造健康活力、专业至上的人力资源体系。

④深化合规风控前置,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与业务协同发展的合规风控体系。

⑤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构建全面赋能业务的信息科技体系。

3、2020年度经营计划

(1)传统经纪业务、大投行业务是典型的中介业务,具有风险低、无规模边界、容易见效的特点,同时,还是公司做大客户群,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零售业务要整合公司资源,加强业务协同,深化与银行的合作。既要适度加大营销力度和营销费用投入,多渠道获客,还要加大对获客质量、客户的深度开发效果的考核,提升投入产出比。要管理优化存量营业网点,选择性布局新的网点。要加大对财富管理的投入,多角度、多方位加速财富管理转型,要积极拓展私募机构业务,提升服务机构客户的能力。大投行业务要从“以项目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抢抓业务机会,迅速做大规模。

要通过深耕区域、做精行业、引进人员、内部挖潜等方式,切实解决项目承揽能力不足问题。要尽快强化发行定价能力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升对上市公司的服务能力。卖方研究业务要破好局、见成效,提升公司品牌,优化与公募基金合作。

(2)资本中介业务。要将部分资本中介业务做成中介业务,将部分重资本业务做成资本中介业务。公司的两融业务,既为公司的收入、利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在合规、风控管理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业务。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做大、做优、做强这项业务。股票质押融资业务要利用市场机会,稳妥降低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收益率,转变成为对上市公司战略客户综合服务和提升从上市公司盈利的有效方式。债券投资业务是公司又一优秀业务,但随着市场信用环境变差,雷声不断,我们要在去年转型布局的基础上,加快申请做市业务资格,加快FICC转型,实现债券趋势投资、息差、做市、利率衍生品、债券借贷、销售与交易等并驾齐驱的局面。量化投资业务,公司为此准备了三年,去年已小试牛刀,今年,要努力获取做市业务资格,加强与华西期货的互动,深度与量化私募合作,大力发展指数增强,借助场外期权、收益权互换、股指期货、ETF期权等工具,多策略、多维度套利,转嫁风险、做大规模,支撑其他业务发展。

(3)重资本业务,我们要在已有传统股票投资交易稳健、谨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另类投资方式、公司研究所成功组建、抓住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颁布之机,既要形成VC、PE、跟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上市公司并购战略投资、投资交易的全投资业务链条,又要发展私募基金投资组合、指数投资、高股息分红等多策略的组合投资,适度做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风险。

(4)人才和机制。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业务创新种类的不断增加,从中介业务向资本中介业务、重资本业务转变,相关业务风险会随之加大,对员工专业性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公司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优势,进一步集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为公司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资源型或项目承揽型人才,深化业务布局,加强项目储备,为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专业型人才,尤其是股票期权等创新业务方面的人才,补齐公司人才短板,优化人才结构,确保相关创新业务可以对标优秀同业,迅速打开局面,形成发展优势。既要引进业务型人才,又要引进合规、风控等管理型人才。

(5)加强金融科技赋能,积极探索证券业务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公司前期利用科技手段在财富管理业务、合规风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取得了相关经验。下一步,随着5G时代到来,要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加强对零售、投资业务的赋能和驱动,并在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套利交易以及算法交易等方面等进行有益的尝试,积极打造公司的金融生态圈。

(6)统筹安排融资、提升公司估值。公司要多渠道、多工具负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还要利用上市公司融资优势,积极从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公司要采取多种渠道与机构投资者沟通,加强市值管理、提升公司估值。

4、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结合宏观经济环境、证券行业发展趋势、监管环境及公司自身情况分析,公司业务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具体如下: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由于违反有关法律、部门规章、交易所部门规则等,导致公司遭受处罚或信誉受损的风险。证券行业是受高度监管的行业,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可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调整,若公司在日常经营中不能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而违规,可能会受到监管机构罚款、暂停或取消业务资格等行政处罚。

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对宏观政策的分析与研究;要求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并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和行业动态,把握监管重点和监管动向。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风险因素,如股票价格、指数、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导致公司资产组合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为权益类市场风险(如受个股、股指等价格变动影响)以及固定收益类市场风险(如受利率水平,信用利差水平等变动影响)。

针对市场风险,本公司构建了以风险价值VaR、风险敏感度指标、压力测试等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模型和指标体系。权益类投资风险指标包括组合市值、行业集中度、个股集中度等,固定收益类投资风险指标包含投资组合久期、DV01、个券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发行方集中度等。本公司制定了《风险价值(VaR)模型及风险敏感性指标计算方法论》,以95%为置信区间,采用历史模拟法,计算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VaR。公司发布了《风险限额管理办法》以及《风险限额管理实施细则》,对市场风险中的各类风险指标进行了限额设定,不断完善风险限额管理中的授权分配机制,及时对各项限额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与报告,预警与处置。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母公司各项业务风险价值VaR均符合公司限额要求。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当前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固定收益自营投资、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信用交易业务。

本公司固定收益类自营业务主要投资对象为国债、地方债、金融债、政府支持机构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等。本公司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风险限额管理办法》、《风险限额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对债券投资的信用评级集中度、发行方集中度等信用风险指标制定了相应的限额管理方案,防范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本公司对信用类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注重分散投资,并密切跟踪投资标的及融资主体信用评级变化。

在融资融券、约定购回、股票质押式回购信用交易业务方面,为防范此类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本公司制定、实行了一整套涉及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防范、监控、应对机制。公司严格控制业务的总规模,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业务规模监控和调整机制;本公司《风险限额管理办法》中制定了融资融券、约定购回、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及阀值,包括业务总规模限额、单一客户集中度、单一证券集中度等风控指标;为综合监控信用交易业务,本公司每日汇总三项信用交易业务合并后的同一客户规模、同一担保品规模、业务交叉客户信息等核心数据,并形成风险日报;本公司建立了逐日盯市制度,对交易进行实时监控、主动预警,通过客户资信审核、授信审核、客户账户监控、发送补仓或平仓通知、及时提示交易规则等措施,严格控制业务的信用风险。

2018年,公司开展了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目前内部信用评级模型以及内部评级系统已正式上线,进一步提升了信用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公司制定了《内部信用评级工作实施细则》、《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管理细则(试行)》,将逐步实现对公司多个业务条线内部评级的统一管理,为公司自营固定收益债券投资,资管管理债券投资、债券发行承销、资产支持证券、股票质押等业务提供统一风险判断标准。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自有资金管理办法》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对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风险偏好、管理策略、应急机制、管理系统以及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的运作机制等进行了规范,不断完善资金预算体系,强化资金头寸管理,确保流动性安全。

公司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作为公司短期和长期的流动性风险容忍度衡量指标。每年初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要求,在年度流动性压力测试中,以自设或规定压力情景下的净稳定资金率和流动性覆盖率为基础对公司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考察公司在未来一年内和一个月内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根据业务具体需要,本公司不定期开展债券承销、股票承销、融资类业务规模等专项流动性压力测试。公司流动性检测工具主要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评估、流动性风险容忍度指标和风险限额指标监测、优质流动性资产动态管理、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对日常现金流量的监测及抵(质)押品监测等。截至2019年12月31日,母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指标均符合公司限额及监管要求。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内部流程不完善、信息系统故障或不完善、交易故障等原因而导致的风险。

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架构;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创新业务之间的信息隔离墙制度,防止出现内幕交易、利益冲突、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公司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建立技术防范体系,完善实时监控系统,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对员工从业行为的规范性进行监测;通过合规检查和稽核审计,及时发现操作风险;提高合规及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的力度;加大对员工的合规管理及风险管理培训,宣传和营造全员合规、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努力提高员工合规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构建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

2019年,公司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咨询项目,完成了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框建设,发布了《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及三项管理细则;完成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建设,形成了覆盖总部所有部门、子公司和试点营业部共121个KRI指标体;形成了LDC模板和RCSA综合说明表。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预计在2020年上线使用。

(6)合规法律风险

合规法律风险是指因证券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证券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持续调整和完善各业务条线合规管理体制,充实合规法务部合规管理人员,确保公司合规管理体系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促进公司发展。公司持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根据监管规则的调整,及时对相关业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为合规开展业务奠定制度基础。根据要求,公司对各部门、分支机构拟发布实施的重要制度流程、新业务和新产品方案、重大决策材料、上报监管部门的重要专项材料等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公司积极开展业务自查和合规检查,及时发现业务开展和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整改完善。公司持续推动合规风险事件的处置,做好风险事件的跟踪,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公司严肃合规问责,对未能按照“勤勉尽责”要求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监管处罚、经济损失、声誉风险和潜在风险隐患的事件或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证券公司股东、员工、客户、第三方合作机构、监管机构、媒体及公众等对证券公司负面评价的风险。

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维护和提升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公司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组织架构。公司制定了《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新闻发布与媒体应用管理办法》、《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声誉风险的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董事会办公室是声誉风险管理牵头管理部门,公司新闻发言人由董事会秘书担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牵头开展声誉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监测、报告相关工作,公司在对新业务进行审核时,需要对声誉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公司成立了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及时高效地开展声誉管理相关工作;公司根据声誉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级,并制定了应急方案和报告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