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理学醇儒”和“一代廉吏”,以“尊朱辟王”著称

他被称为“理学醇儒”和“一代廉吏”,以“尊朱辟王”著称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死后能从祀孔庙的应该算是顶级待遇了。说明此人的功业已 经达到了“三不朽”的地步,足以表彰。纵观有清一朝,从祀孔庙的一共就三位,而陆陇其是其中学养最高的,可以说是学行并茂的典范。乾隆皇帝称扬他“研精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是“蔚然一代之纯儒”。主持《四库全书》的永瑢评价他:“即以近代而论,陆陇其力尊程、朱之学,汤斌远绍陆、王之绪,而盖棺论定,均号名臣。”

陆陇其,原名龙其,因避讳改名陇其,谱名世穮,字稼书,浙江平湖人。他在学术上专宗朱熹,排斥陆王,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与陆世仪并称“二陆”。

陆陇其早年很穷,靠给大户人家教私塾为生。二十七岁时,才应试补了个生员。后来考中进士,被授予嘉定知县职务,才开始了仕途。陆陇其在地方上很有惠政,人民极爱戴他。嘉定是个大县,赋多俗侈。史书记载,“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可见,他在教化地方上很有一套。

他被称为“理学醇儒”和“一代廉吏”,以“尊朱辟王”著称


其后,他又被派到灵寿做知县。灵寿县与嘉定的情况恰好相反,土瘠民贫,役繁而诉薄。陇其“请於上官,与邻县更迭应役,俾得番代。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复晓譬,务去斗很轻生之习。”“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时人魏象枢说,“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于父母。”

他后来上调做御史,也以耿直方正著称。陆陇其一生清廉与其严守理学有极大的关系。 作为清初的理学名臣,面对明末清初激烈的社会变革,他认为君子面对'出处'之难,当以'道义'为先,其出处观是与传统的'义利之辨'结合在一起的,认为君子不可以功名利禄而撄其心,而应该在艰难的处处之中践履其德性,通过功利场之中的戒惧慎独的磨练,从而使得自己的出处合于儒家道德规范。

清朝崇尚理学的人,共推陆陇其为正统,原因就是他门户之见最深最严,他说:“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于为正学,不宗朱于即非正学。董子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面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把凡和朱学稍持异同的都认为叛逆。他不惟攻击陆王,乃至高攀龙(景逸)、顾宪成(泾阳)学风介在朱王之间者,也不肯饶恕。所以程朱派的人极颂他卫道之功,比于孟子拒杨、墨。

有研究表明,是在吕留良的影响下,陆陇其形成了'尊朱辟王'思想。他把明亡原因归结于学术上的败坏特别是阳明学的流毒。他以立教之辨与末学之辨来辨析学术源流问题,以天资之病与学术之病来辨析学者学才问题;同时,他高举道统论大旗,倡导尊朱就是尊孔,不尊朱就是儒学异端。 基于对学术的认知和时代的要求,他较少措意冥想,而侧重对“工夫论”的阐发。其虽解释“格物”之意义在明善,非是博物洽闻,却并不因此认同只须求诸心,而主张格物与存心两进。他剖析“敬”之内涵,在“敬”“静”之辨上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以及师承中的分离倾向。

他被称为“理学醇儒”和“一代廉吏”,以“尊朱辟王”著称


在经世方面,其民生思想重在“以民为本”。主要表现在爱民、教民、富民等三个方面。其中,爱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本质,教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核心,富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基础。“爱民之心”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关键所在。

家国同构思想是陆陇其齐家思想的理论根基。陆陇其齐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家庭的生活依托功能;注重家庭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家庭风气的营造,充分发挥家庭的文明养成功能。陆陇其齐家思想对改变清初嘉定民风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陆陇其一生著书不断。家有“三余堂”,藏书500余种,间有旧本和抄本。他自己著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堂文集,后人将陆陇其的著作汇集编为《陆子全书》。

陆陇其于六十二岁时去世。他治理过的灵寿县的邻县阜平有他的墓冢,有户姓陆的人家为他世代守墓,自号陇其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