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所向披靡,為何馬陵之戰後就一蹶不振了?

葉昌輝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變法圖強,首當其衝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但北有胡趙,南有蠻楚,東有強齊,西有戎秦,地緣形式非常不樂觀。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各國逐鹿中原,土地兼併日趨激烈,魏國也尋找出路,企圖富國強兵,稱霸六國。

魏國招攬人才,經過李悝和吳起兩人的變法改革,魏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綜合國力遠超齊國,魏國也是第一個變法圖強的國家,尤其是吳起組建的魏武卒,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艱苦的訓練,成為魏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利器,吳起的強軍政策受到兩代魏王的讚賞,而且全力以赴支持變法貫徹到底。

武卒威武,稱霸中原

魏武卒成為魏國的特種作戰兵,在吳起的帶領下,攻城略地,攻齊伐秦不在話下,一時間魏國名聲大噪,一躍為超級大國,魏武卒對各國形成威懾和震懾。

到魏惠侯的時候,吳起受到魏武侯的猜忌離開魏國,吳起已經到了楚國主持變法,鬼谷子門下的孫臏來到魏國,想一展所學,為魏國效力,由於同門師弟龐涓的陷害,孫臏被魏惠侯砍掉雙腿,忍辱吞聲逃到齊國,與魏國勢不兩立。對魏國來不得不說是人才的流失。

而西捶秦國正在自上而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對魏國虎視眈眈,企圖收復河西之地,一雪前恥。齊國也在鄒忌的主持下如火如荼進行變法改革,希望回到齊桓公稱霸的時候。

馬桂戰爭,詭計多端

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被孫臏打的一敗塗地,孫臏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避其鋒芒,在魏軍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繞道魏國,乘虛攻打魏國大梁,龐涓丟盔棄甲火速支援,已中孫臏之計,齊軍以逸待勞,魏軍大敗,趙國危機解除,齊國大勝。

桂陵之戰使魏國元氣大傷,大國地位開始動搖。兩年後魏國攻打臨國韓國,韓國奔齊求救,齊國意識到唇亡齒寒的威脅,整軍援韓,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將與龐涓太子申在馬陵會戰。

孫臏將孫子兵法運用到極致,魏國大軍來臨之前,孫臏故意示弱,命令軍士減兵減灶,造成潰逃的假象,實則埋伏在險要路口,誘敵深入,龐涓盲目自信果然中計,含恨自殺,魏國太子申被俘,魏國再一次大敗。

國力衰落,報團取暖

如果說桂陵之戰只是魏國的軍事根基受到重創,那麼馬陵之戰後,魏國將帥被俘,被他國恥笑,魏武卒損失慘重幾乎是喪失殆盡,魏國軍事實力遭受重創,魏武卒的神話從此隕落,魏國從此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為求自保在以後的日子裡保其他國家結盟拒秦抗齊。

與此同時,秦國在魏國與齊國的交戰中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秦國商鞅變法在全國推行,秦國國力大增,收復了河西之地和魏國商於,魏國後院起火,更是雪上加霜。


胖關生活記


馬陵道一戰,魏國損失大將龐涓以及最精銳的騎兵,步兵十幾萬全軍覆沒。而此時,秦國經過商秧變法已經軍力十分強大。後來,在河套及河西地區敗給臥薪嚐膽數十年決定一雪前恥的秦軍。之後連戰連敗,喪權辱國,一蹶不振。

秦國受魏國欺壓多年,此後秦國一雪前恥,對魏國無論精神上還是戰略上都猛烈打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王魏繇貪而無謀,狠而不決,一步錯步步錯。又用了沒什麼本事的弟弟公子昂。耽誤了魏國反敗為勝的大好時間。所以之後魏國就一蹶不振,爭霸路上再也沒有他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