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前段時間,當紅歌星張靚穎的媽媽發公開信控訴女兒未婚夫馮柯騙婚的事情鬧得沸沸騰騰的,引發了吃瓜群眾的廣泛熱議。

有人在這個新聞裡看到了一個用心良苦的媽媽,有人看到了一個叛逆桀驁的女兒,有人看到一個豺狼之心的男人,而我看到的是一段親密但無比脆弱的親子關係。

在張媽媽的眼中,張靚穎始終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而馮柯是一個不值得託付的人。她不相信張靚穎是獨立的,不相信她能夠為自己的決定承擔所有的後果,所以在和自己的女兒溝通無果以後,她毅然決然地以一封公開信的形式將張靚穎與馮柯交往的不堪過程公之於眾,企圖用輿論的壓力逼迫張靚穎放棄這段媽媽不滿意的婚姻。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事實上,張媽媽不滿意的並不是這段婚姻本身,而是自己對始終聽話的女兒失去了控制。

這是一段“入侵型親子關係”,張媽媽以“為你好”的名義操控女兒,她將張靚穎“不聽話”私自和馮柯結合的舉動視作女兒對自己背叛,加以百般阻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張靚穎寧願揹負“不孝”的罵名也要堅定地逃離。

張媽媽所犯的錯誤,是將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妄想孩子事事按照自己的意願走。她忽略的是,兩個成熟的人在相處的時候應該有心理界限感,即便再親密也要明白彼此是獨立的個體,能夠自己做選擇並且能夠自己揹負所有的後果。

用愛捆綁,不接受對方“獨立”的親子關係是粘滯且充滿創傷的,站在關係紐帶兩端的是用力抓的家長和拼命跑的孩子。

其實,中國式家庭的很多問題究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一種情況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張靚穎事件,在一段“入侵型親子關係”中,以愛為名的母親在孩子的世界裡為所欲為,把彼此的心理距離越推越遠。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中國家庭經常上演的婆媳矛盾倫理大劇,其重要的起因是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發生了錯位,也心理學家把這種情況稱為“親子關係配偶化”。

在這種關係中,婆婆無意識中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伴侶,將對丈夫的要求、慾望放諸於孩子身上,寄予了伴侶化的期待,形成了伴侶化的相處模式。於是,當兒子長大迎娶伴侶的時候,婆婆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自然會將媳婦視為“入侵者”。

我的表姐最近和我抱怨她的婆婆在“入侵”她和表姐夫的生活。“雖然我在自己家,但我總感覺我是個外人,婆婆和老公是一體的,只有兒子站在我這邊!”表姐說。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她和丈夫的婚姻本來是幸福和美的,而一切在婆婆上來同住以後改變了。婆婆不喜歡錶姐夫和表姐黏在一起,三個人坐在沙發上的時候,也一定是姐夫坐中間,表姐和婆婆坐在兩邊。如果表姐夫在發生爭吵的時候,多幫表姐說幾句話,婆婆就會忍不住大哭大叫,“有了媳婦忘了娘,真是白養了!”表姐夫每次看到媽媽掉眼淚就會心軟,然後讓表姐低頭道歉。

其實,表姐所遇到的煩惱在中國很多家庭當中都存在,即婆婆和妻子爭奪家庭的權力還有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夫妻關係必然是第一關係,親子關係是第二關係。但在中國很多人都持有親子關係重於夫妻關係的觀念。如果兒子支持妻子,反對父母會被視為不孝。如果妻子重視丈夫,把孩子公婆置於第二第三位,則會被視為不賢。

因此在女性地位不高,經常被忽視的家庭裡,妻子很容易就做出了“拋棄”丈夫,與孩子結成聯盟的選擇,這就是“親子關係配偶化”產生的原因。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我們可以看到,婆媳矛盾的核心從來就不只是婆婆和媳婦的矛盾,而是婆婆、兒子和媳婦三方的關係發生了錯位。這個三角關係的核心是兒子,他連接著兩個女人,他的方式和態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選擇了媽媽,或者選擇了單純地袖手旁觀,那麼婆媳關係是很難處理好的。

事實上,不管是“侵入型的親子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配偶化”,本質上都是父母在把握和孩子的心理界限感上出了問題。在“入侵型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沒有接受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生活,我們可以給予建議但也要接受孩子並不採納的現實。在“親子關係配偶化”中,父母企圖用情感用“孝”爭奪孩子,將孩子捆綁在自己的身邊。

處在這兩種關係中的父母都拒絕和子女分離,所以我們看到了控制型的張媽媽和嫉妒的婆婆。一段壞的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會交往,也會影響她對親密關係的建立。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現代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有研究表明上一代有婆媳關係的家庭下一代會發生婆媳矛盾的幾率相對更大,上一代有離婚現象的家庭下一代的離婚率會更高,與父母相處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更容易觸犯他人的邊界。控制型父母更容易養出“入侵型”孩子,而不肯放手的父母更容易養成拒絕獨立的孩子。

健康的親子關係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心理的界限感!

那麼,什麼樣的關係才為之健康的親子關係?答案是,兩個人相互獨立,但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我們越親密,越需要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是我們給予了生命的孩子。

通常在一段親密但有界限感的親子關係中成長出來的孩子,往往心態會更平和更懂事,他懂得尊重懂得包容。而成長於矛盾衝突不斷的家庭中的孩子,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這並非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在生活中習得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能給到孩子的最好禮物,不是優渥的物質生活,也不是十八般武藝,而是一段健康的親子關係。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才走到一起,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別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孩子是我們的,但他們更屬於自己和外面更廣闊的世界。粘合停滯的親子關係,不肯放手的母親,只會阻礙孩子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家為什麼會傷人》一書中寫道,“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恆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

一段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舒服溫暖的,母親不會用“你要聽話,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綁架孩子。在這段關係中母親會給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讓孩子知道“不管怎麼樣,媽媽都是愛我的。”如此,他便能帶著這種安全感,大膽地探索世界,即便跌倒也堅定的相信媽媽始終在身後。

媽媽,別用愛來捆綁我!

一個健康的家庭,撫養孩子長大不是為了讓他迎合自己,與自己永遠粘合在一起,而是要讓他在溫暖的家庭環境中學會健康的關係建立模式,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如此,他便能勇敢地應對外面世界的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