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復工復產“領頭雁”,上海三大重點產業“破疫復甦”

CFIC導讀

◆ 集成電路實現“開門紅”,生物醫藥迎來爆發式增長,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征海外……面對疫情,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先進產業率先“破疫復甦”,不僅成為復工復產進程中的“領頭雁”,更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勢力、新動能。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集成電路實現“開門紅”,生物醫藥迎來爆發式增長,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征海外……面對疫情,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先進產業率先“破疫復甦”,不僅成為復工復產進程中的“領頭雁”,更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勢力、新動能。

集成電路——產能逆勢上揚,大項目加緊落地

集成電路上下游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還需要7×24小時不間斷生產。面對突發的疫情,滬上集成電路企業“兩手抓、兩促進”,採取一系列科學防控措施抗疫情促生產,保證了“生產不斷線、產能不滑坡”。

疫情最嚴峻的2月,中國集成電路領軍企業——上海華虹集團依然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集團旗下華虹五廠保持滿產運行,產出環比增長4.3%,同比增長24.5%,單日最高作業量達129萬、單月日均作業量達125萬,雙雙再創新高。

華虹五廠滿負荷運轉的同時,集團在滬建設並初步投產的另一條12英寸生產線(華力二期),春節至今運行穩定,正向著設定的最高產能加速爬坡。華虹集團董事長張素心告訴記者,這條產線製造工藝達14納米,芯片產品覆蓋移動通信、物聯網、智能家居、雲計算、CPU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領域應用,將進一步滿足國內市場對中高端芯片產品的需求。

華虹集團產能逆勢上揚,是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復工復產的縮影。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上海集成電路主要製造企業復工率已近100%,包括華虹、中芯、積塔在內的芯片製造企業,員工到崗率均超95%,各產線均進入高位運行狀態。

芯片製造逆勢上揚,前端的設計研發也沒有停下向更高端邁進的腳步。

對行業而言,每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是新品亮相的最重要平臺。今年大會因疫情取消,但上海主要的芯片設計力量創新形式,通過互聯網平臺按原計劃面向世界發佈全新一代產品。

紫光展銳旗下新一代5G SoC移動平臺——虎賁T7520,於2月26日在包括嗶哩嗶哩在內的多家平臺進行了全球直播發布。紫光展銳CEO楚慶表示,虎賁T7520採用6納米EUV(極紫外光刻)製程工藝,相較於7納米制程,將晶體管密度提高18%,功耗降低8%。楚慶判斷,“疫情改變了產品發佈的方式,但市場對5G的需求不會改變,反而可能出現報復性增長。”目前,公司研發已全面恢復,人員到崗率超過95%,正全力備戰疫情後市場。

復工復產的同時,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絲毫沒有放鬆。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格科微電子擬在臨港新片區投資建設“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

春節剛過,市經信委就會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與格科微電子公司通過電話、視頻會議等不見面方式,推動格科微項目落戶上海。3月5日,這100億級項目正式花落臨港新片區,計劃建設一座12英寸月產6萬片晶圓的CMOS圖像傳感芯片廠,屆時將成為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圖像傳感器生產線。

生物醫藥——迎“疫”而上,彰顯“上海力量”

這次疫情,對生物醫藥行業而言,既是一次挑戰,也是機遇。

作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高地,上海在抗疫攻堅的關鍵時刻,迎“疫”而上,在抗疫防護用品、醫療器械、藥品和疫苗的研發、生產和儲備方面彰顯了“上海力量”。

市經信委生物醫藥處負責人李甲說,以最重要的抗疫產品“核酸檢測試劑盒”為例,共有超過70家企業研發佈局新冠病毒檢測系列產品,其中上海之江、上海伯傑、上海捷諾等3家企業的核酸檢測試劑產品早在1月26日率先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佔全國同類獲批產品近三分之一。

位於漕開發的上海之江生物,從早期的科研攻關,到產能爬坡提升,到現在已經擴大了30%的產能。目前,之江生物的檢測盒正源源不斷供應全國各地。在藥物領域,針對新冠病毒的治療性抗體,之江也正在做進一步研究。

“2月底,我們的檢測盒拿到了歐盟的醫療器械許可證,這個產品在歐盟的使用和銷售已經合法,企業會根據目前國際國內需要,隨時準備去調整產能。”上海之江總經理邵俊斌說。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之江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測定試劑盒。

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上海已累計發貨442萬人份核酸檢測試劑盒,並出口德國、日本、韓國、沙特等22個國家(數量超過8萬人份)。另據統計,全市有超過100種各種防疫所需的檢測試劑盒、藥物、疫苗等產品在研發過程中。其中,斯微生物的mRNA疫苗、中科院巴斯德所的重組病毒疫苗等一些硬核產品的研發進度全國領先。

疫情也讓不少年輕的生物醫藥企業看到了新機遇。張江園區的君實生物,此前尚未經歷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疫情推動企業探索解決方案、尋找突破路徑。

幾天前,公司宣佈擬出資1000萬元參與斯微生物A+輪融資。斯微生物是國內較早開展mRNA藥物研發生產的平臺型企業。針對本次疫情,斯微生物與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共同設計開發新冠病毒疫苗,該疫苗基於mRNA平臺開發,目前正處於動物試驗階段,預計4月可進入臨床研究。

“當下本土創新藥領域,熱門賽道擁擠熱鬧,但抗病毒、抗感染領域較少涉及。”李寧表示,以往很多創新藥企業最先考慮的是短期的成功,然後再考慮長期發展,但是通過這次疫情,行業的眼光會放得更長遠。

人工智能——提供“上海方案”,服務全球抗疫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之一。疫情發生後,1100多家重點人工智能企業迅速復工復產,湧現出的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不僅在各行各業顯現成效,還服務於兄弟省市,乃至走出國門、服務世界。

在內蒙古烏海市,上海達觀數據的RPA(流程自動化)機器人,已經成為疫情期間每位執勤民警的標配。達觀數據副總裁蘭飛告訴記者,只需將返崗人員的身份證放在警務核查終端上掃描一下,RPA機器人便快速對其航空、鐵路出行信息溯源分析,3秒鐘內將其活動軌跡上傳至“疫情防控管理系統”,生成重點流入人員名單。“如今多地正在與公司聯繫,RPA機器人將在更多地方落地。”

光啟技術公司研發的智能頭盔N901更加別緻。工作人員配戴即用,解放雙手,只要一眼掃過,紅外測溫攝像頭就對前方几米範圍內所有目標進行掃描,發現發熱人員立刻聲光報警,實現高效率無感機動巡查。而云知聲公司推出“無接觸智能電梯解決方案”,對電梯進行改造後,通過語音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操作電梯,避免按鈕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

近年來,上海人工智能將無人駕駛、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作為技術產業化重點之一,相關成果在疫情來臨之際發揮了雪中送炭作用,一些產品走出國門,服務海外疫情防控。

“不要聚集,戴上口罩,無人機正在看著你。”上海星邏智能推出的無人機智能化系統“祺雲系統”,對工地、園區復工復產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如今已在上海部署了15套。隨著歐洲疫情蔓延,“祺雲系統”在3月初更是邁出國門遠銷英國,參與當地的疫情管理。

“祺雲系統”遠銷英國的同時,8臺“AI無人駕駛跨運車”近日也順利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碼頭交付。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無人跨運車抵達瑞典碼頭。這是上海AI企業西井科技助力振華重工實施的斯德哥爾摩CTN碼頭人工智能無人跨運車項目,這也是今年疫情發生後上海AI裝備的首個出海項目。這種無人跨運車的定位精準度和控制水平居世界前列。同時,還可組成無人跨運車隊,完成港口中相關作業車輛的精準定位、位置追蹤、軌跡回放等功能。近年來,當地碼頭內司機已出現招工難,疫情爆發造成部分司機被隔離,更讓原本緊張的運力捉襟見肘,此時無人跨運車上崗可解燃眉之急,並將大大提高港區生產效率和作業安全係數。

特殊時期,企業對上海“店小二”說了這些意想不到的心裡話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全市企業復工復產以來,上海市國資委的辦公電話成了熱線。為了落實國企為中小企業免租金政策,國資委的相關處室第一次幹起了服務7萬多家民營中小企業的“店小二工作”。

“不光要解答政策,還要多方溝通,協調矛盾,太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國資委工作人員感嘆,有點像在社區里弄當“老孃舅”的感覺。

2月8日上海“支持企業28條”政策出臺,2月10日開始全市企業有序復工復產,3月份市區兩級領導幹部集中走訪企業、切實解決實際困難……這段共克時艱的日子裡,上海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企業之間,距離前所未有地拉近。

特殊時期裡,上海政府部門的“店小二”們發現,企業就像這座城市裡的居民一樣,有五花八門的急難愁。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就近找到人,是及時解決問題,是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發展環境。

“把企業當作居民”“像服務居民一樣服務企業”,經歷疫情考驗的上海,許多“店小二”在實踐中形成了新的服務共識。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只要在這裡經營,

服務工作就我們兜底”

“不管企業在哪裡註冊,稅交在哪裡,只要在陸家嘴經營,服務工作就是我們來兜底。”陸家嘴管理局經濟發展服務部處長梁慶打了個比方:就像社區居民,不管是不是人戶分離,住在哪個社區,遇上事,人們總是先找當地街道居委。

最近,世紀大道上的世紀大都會寫字樓裡,美國蘋果公司位於上海的五家相關板塊分公司同時拿到了陸家嘴管理局開具的復工復產證明件。五家公司中,三家註冊在浦東,兩家註冊在外區,但企業遇到復工復產困難,最先想到的求助對象,還是所在地的政府部門。

薄薄一張證明紙,開起來不麻煩,但關鍵是需要有人擔責。“企業在我們轄區內復工,就是我們的責任,不能讓他們來回折騰,一張擔保函上蓋一堆章。”梁慶表示。

人員出差、門店重開、供應鏈恢復……有了政府的幫助支持,蘋果在上海的各家公司得以全國各地走訪客戶、洽談業務,協調上下游供應商恢復經營。為此,蘋果公司特地向陸家嘴管理局等浦東新區相關政府部門發來感謝信。

疫情期間,居民“悶”在家中時,“小巷總理”兜著底,人們便能安下心來;復工復產時,企業怕奔波、怕耽擱,大到蘋果這樣的跨國巨頭,小到一家家沿街店鋪,都想著能找到有求必應的“樓宇總理”“園區總理”……

徐彙區建業裡,黃秋平經營著一家花店,她和同行們建了個微信群。疫情期間最困難時,大家的現金流、營業額急轉直下,群裡每天分享信息,交流怎麼渡過難關。“花店太小了,一開始,我們確實感到無助,只能抱團取暖,不知道誰能幫忙。”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黃秋平重新開業的花店,瀋陽 攝

3月初,黃秋平先是接到徐彙區稅務專管員的減稅電話,後來又通過微信獲得了詳細的政策推送:3月1日起至5月底,小規模納稅人徵收率從3%降至1%。

推送政策之餘,徐彙區稅務專管員詳細詢問了花店今年1至2月的開票情況,得知有些發票依然按照3%的稅率開具後,立馬提醒黃秋平追回發票。“現在估算下來,3至5月可以少繳增值稅約2萬元。”黃秋平告訴記者,如今那個“抱團取暖”微信群裡,大家交流的話裡明顯多了信心,就算客流還沒有恢復,安全感卻先一步回來了。

疫情期間,上海不少區裡,還有一批特殊的“店小二”坐鎮服務一線。在寶鋼,寶山區委書記汪泓到企業現場辦公,為企業協調海關口岸部門的物流運輸事項;在金山重點企業建設現場,區委書記胡衛國為企業協調跨省“點對點”包車,接工人返滬;在靜安,區委書記陸曉棟記下外資總部復工時用餐、出差等各種困難,一一落實解決…… “他們到企業來解決問題,給我們傳遞了可以放心復工復產的積極信號,也增強了我們的歸屬感。”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

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都寫在文件上

疫情中,企業期待及時給力的政策,但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寫在文件上。

上海“支持企業28條”中明確,全市國企免收2至3月中小企業承租方的租金。初步估算,政策惠及全市7萬多家中小企業,這項預計超過50億元的“真金白銀減負”,廣受關切。

政策確定不久,一張張告示就出現在全市大大小小的園區、商場、辦公樓裡。循著告示上的電話,每天上百通來電諮詢,打亂了市國資委工作人員原先的工作節奏。

“租戶們不清楚出租方是不是國企,是哪家國企,有的物業還有好幾個‘二房東’。”市國資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政策涉及對象量大面廣,環節複雜。中小企業掌握信息少,口耳相傳中,他們的心態既充滿期待,又焦慮自己會不會“錯過”。一個多月來,市國資委一面組織各大國企做好政策落實的公告、受理、辦理等工作,一面開通服務熱線,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政策解讀及查明承租房產所屬企業等工商信息。

政策落實中,“二房東”成為攻堅的關鍵。“既要精準落實政策,又要做實做細具體工作,很多轉租方不是國企,政府不能強制要求,這時就需要做通思想工作,靠說服和鼓勵。”市國資委主任白廷輝介紹,市國資委推動下,各大國企堅持“底線”,說服民營轉租方獲得租金減免後,切實將讓利傳遞給最終租戶;同時鼓勵轉租方將原先增值部分租金,也向中小租戶減免。

簡單明瞭的一條政策,落到現實中,卻是紛繁複雜的溝通協調:一些房東已經收了租金,要及時退回;不在上海的,要找到他們;個別人不理解、不支持、有顧慮,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市國資委疫情期間開設的熱線電話

“有些中小租戶提出實際困難,希望兩個月後減免租金政策還能延續。我們再協調租賃雙方溝通,有的實施後續租金減半,有的同意延期支付。”落實免租政策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政策落地過程中,國企和大多數民營轉租方都非常支持,主動讓利到位;在國企帶動下,全市還有不少大型民營物業自發加入,積極響應為中小租戶減免租金。

“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居民本就有相似之處。疫情下,更是如此。”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協調辦公室主任葛東波表示。

早在2月9日復工前夜,上海博泰公司向中小辦提出銀行貸款、房租減免、緩交社保等一攬子訴求。彼時,上海“支持企業28條”剛剛發佈,一些政策操作細則尚待明確,如果等著“照章辦事”,這家頗有前景的企業可能就會被疫情壓垮。次日,中小辦就向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單位發函,幾天內協調各方為企業“會診”,按照政策框架,結合實際情況,幫企業制訂了一整套脫困辦法。

“我們因為在湖北有分公司,對疫情認識充分,所以很早向政府提出幫扶需求,所幸得到及時高效的回應。”企業負責人應宜倫說。

要尊重企業“按照自己的節奏運行”

“保持節奏”,是近兩個月來,滬上不少政府部門“店小二”在走訪服務企業時,時常聽到的話。

漕河涇綜保區內,英華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對政府部門提出,雖然疫情中困難不少,但最需要的,是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恢復運行”。言下之意,即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但又希望擁有主動權和靈活性。

深入瞭解、充分理解企業需求後,龍吳海關為企業定製了“四自一簡”的新型進口監管模式:允許企業自主備案、自主確定核銷週期、自主開展賬冊的核銷申報、自行辦理貨物補繳稅款的申報繳稅手續。同時簡化手續,一次性賦予企業清單範圍內業務資質,不再另行核准。

這些政策讓企業擁有了充分的自主權,面對滾動而高頻的海外訂單,生產忙而不亂,往往上午10時接單,晚上8時就能發貨。疫情下“淡定”復工,還保持原先的出貨節奏,企業的歐美客戶感到不可思議。上海英華達經營者對海關方面的服務表示感謝,同時更認同其“尊重企業”“理解企業”的服務態度。

相似的故事發生在徐家彙街道。疫情初期,街道領導和營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圍繞防疫物資保障問題走訪企業,位於港匯中心的田中貴金屬上海有限公司經營者卻表示,已經從日本總公司調來一批口罩,經營沒有受到影響,請街道暫時不用擔心。

然而近日,街道營商服務中心再次上門走訪,剛坐下,企業負責人就提出,能否幫忙找一傢俱備進出口資格的代理商,為企業寄一批口罩回日本。一問才知,日本國內疫情暴發後,企業打算把收到的口罩庫存寄回去支援總部,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物流。

幾經尋覓無果後,3月26日早上,徐家彙街道副主任傅曉在朋友圈看到,一家徐彙區青聯委員所在的醫療健康企業最近正在做防疫物資的進出口代理,並且具備二類醫療許可證。傅曉第一時間聯繫了兩家企業,溝通好口罩數量、訂單價格後,兩家企業就在街道牽線搭橋下“接上了頭”。“到這一步我們就可以暫時‘放手’,讓市場自己去對接。”

“疫情特殊時期,許多企業並不是坐等救助,等著政府大包大攬。”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走訪過程中,一些企業坦誠相告:他們不需要政府給錢給物,卻需要來自政府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特殊時期更穩定的營商環境,需要“店小二”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真正需求。

“比如,有國際知名零售商雖遭遇損失,卻仍準備逆勢擴張,在上海佈局旗艦店;有海外製造商看好中國市場潛力和政府執行力,想把更多的總部功能搬到上海……”市發改委介紹,目前正協調各方,為相關企業創造發展條件,滿足多樣需求,全力支持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助力企業在上海安心放心地投資發展。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