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吳協恩談管理之道

華西村:吳協恩談管理之道

吳協恩(右一)向華西青年介紹吳仁寶老書記先進事蹟及華西村發展歷程


管理是世界上所有企業永恆的主題,也是永遠的難題。在十八大代表、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看來,管理二字有著最樸素的含義——“管”好生產經營,“理”清重點問題。幾十年來,吳協恩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探索之中,於治村、治企等方面,生成了許多管理心得和人生感悟。近日,吳協恩就管理之道回答了筆者的提問。

筆者:現在大家都在談新常態,您對新常態有著怎樣獨特的理解?

吳協恩:在我看來,新常態要有新理念,我們要用“創新意識”引領發展,而不是讓“陳舊觀念”束縛手腳。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再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做現在的事,因為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唯一的出路,在於創新。像華西各項工作的總思路,就是“短中長、穩快活”:從事的行業兼顧短期、中期、長期三大利益,傳統產業發展要穩、把握機遇動作要快、資本市場利用要活。當然,“穩”不代表“等”,不能一味死等;“快”不代表“亂”,不能一快就亂;“活”不代表“過”,不能導致過錯。最近10多年來,華西依託“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的思路,成功拓展了旅遊服務、金融投資、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到去年年底,華西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分別佔35%和65%,下一個5年內,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要超過70%。今年1—11月份,華西完成的可用資金比任務數增11.86%,交稅比去年同期增69.79%,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紮實基礎。

筆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的商業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您覺得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吳協恩:過去,我們總以為,只有大公司、大企業、大系統才最值錢,然而現在整個商業環境變了,我們不得不從“人”的角度重估商業價值。我們做投資的時候,不僅要看項目、看產品,更要看人、看團隊,特別是人一定要對。實際上,要做成一門產業,關鍵“三個正確”: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同時,還要避免“三個誤區”:一是不能用“賭”的心態做企業;二是不能以“短”的眼光看發展;三是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經營。過去,我思考得比較多的是“如何讓企業更成功”;現在,我思考得比較多的是“如何讓企業更長久”。因為只有長久的,才是最成功的。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能明察眼前,還要能預見未來,眼光有多遠,收穫就有多大。

筆者:吳書記,您一直很注重制度建設。在您看來,制度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吳協恩:制度既有激勵,又有制約。從制約來說,制度就是為那些想犯錯誤、要犯錯誤的人設定的。如果你不去碰它,制度就是“棉花棒”,甚至就是一張廢紙;如果你去碰它,制度就是“殺手鐧”。所以說,制度既是不能突破的底線,也是不能逾越的紅線。既然定了制度,就要一絲不苟地落實到位。無論是一個社會,還是一個企業,不是少數人監督多數人,而是多數人監督少數人。目的就是要讓上面的人受監督,讓下面的人受激勵;讓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讓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筆者:吳書記,您有一個經典的“變與不變”的觀點,從經濟角度講,您覺得哪些是要變的,哪些是不能變的?

吳協恩:我講的“變與不變”包含三條:要變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變的是道路和信仰;要變的是能力和創新,不變的是根基和底線;要變的是體制和機制,不變的是責任和使命。從經濟角度看,也是如此,既要看到變化的一面,更要看到不變的一面。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做法在變,但不管怎麼變,對人才的需求不會變、對創新的要求不會變、對實幹的追求不會變。現在搞經濟,要注重避開“三種風險”:經濟週期的風險、國家政策的風險、自身決策的風險。怎樣來避免呢?重在“三個預”:對未來要有預見,對形勢要有預判,對危機要有預案。一些企業之所以失敗,不是敗在技術上或管理上,而是敗在缺乏有效的預案來應對突發的情況。我為什麼一再強調要打有準備的仗,要打能打得贏的仗,道理就在於此。

筆者:現在,社會上有一些青年創業者總是感嘆,找不到創業的藍海。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吳協恩:創業在任何時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經濟發展到了“1+1>3”的階段。過去靠“膽量”賺錢,現在就要靠“膽識”賺錢。作為青年創業者,不要怨宏觀形勢怎麼樣,前提是你的微觀對策怎麼想;不要問外部資源有多少,重點是你的經營眼光好不好;不要講其他單位也不行,關鍵是你的企業必須行。我看,有些人之所以習慣埋怨,是因為他們心裡沒有底,導致眼中看到的,哪裡都是困難,哪裡都是阻礙;我們華西心裡有底,因此眼中看到的,到處都是生機,到處都是活力。今後,為了進一步規避風險,預防危機,我們將繼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並充分利用“產業+資本+人才”這一模式,不斷為發展增添新的亮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筆者:我們知道,一個單位不管大小,領導力都是很重要的,在您的管理哲學中,領導力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吳協恩:領導力首先來源於自我的約束力,當你不能管住自己的時候,你就失去了領導別人的資格。就像老書記生前說的,幹部想有權威,一是廉潔,二是懂行。廉潔才有權,懂行才有威。作為幹部,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點就是進步,帶動他人就是提升。一個人多麼忙不重要,忙什麼才重要。社會上有些人談到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時,總要套上改革的“帽子”。我總覺得,我們不能把要做的事情都納入“改革的範疇”,不能把自己的主張都裝入“特色的籃子”,不能把工作的失誤都歸於“客觀的原因”,凡事都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

筆者:吳仁寶老書記曾提出過“好路、好車、好司機”,他這個理念,影響和促進了華西幾十年的用人和發展。您在用人上,又是怎樣考慮的?

吳協恩:我也有一個“三車原則”:合適的人請上車,到站的人開心下車,坐錯的人換輛車。不管哪一種人,都不能靠“家長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維”辦事、不能憑“一刀切”用人。只有這樣,華西這輛車才能開得更穩、更妥、更好。對於工作,我們不要把它當成被迫做的事,而要當成應該做的事。能幹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無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認真,只在情緒上計較。因此,能者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多勞,因為他既懂得什麼事該做,更懂得什麼事該先做,而經常抱怨自己多勞的,從來不是能者!

筆者:華西是一個大家庭,作為“家長”,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大家庭的?

吳協恩:一個單位最難統一的是思想,但只要思想統一了,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在我看來,經營家庭是要講藝術的。這個藝術,不是簡單的縱容親人、溺愛家人,而是要約束好親人、帶動好家人,從而傳承好家訓、營造好家風。因為家風連著村風,村風連著民風。作為個人來講,我會繼續為擔當的人擔當、為負責的人負責、為盡力的人盡力。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範是最好的引領,表率是最好的教育,要求大家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我們首先不做,以此約束好一家人、帶領好一班人、示範好全村人!過去,來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現在,服務華西村,就是華西人。今後,華西村不僅是華西人的,也是屬於全社會的。

筆者:您的夢想是把華西村打造成百年企業、百年村莊,打造過程中,您認為什麼是最核心、最根本的?

吳協恩:在我看來,要長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生命不等於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續。老書記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為華西人留下了物質的高樓大廈,而在於他留下了思想的高樓大廈。所以,我們要把老書記的思想、精神、理念,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作為我們幹部來講,幹部幹部,先幹一步。一名幹部,幹事一定要積極主動。我總覺得,很多事情不是因為困難才不去幹,而是因為不去幹所以才困難。一個人學會了積極主動,就沒有什麼幹不成,只有來不及幹。當然,我們基層幹部也要正確對待“人民公僕”與“父母官”的區別。如果“父母官”思想重了,往往對老百姓就會以家長的姿態自居,這樣反而會拉大與他們的距離,而“公僕”情懷,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相信,通過全體華西人的共同努力,百年企業、百年村莊的“華西夢”一定會順利實現!

華軒 《 農民日報 》( 2016年12月23日 05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