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200萬專項基金 鼓勵支持新冠肺炎科研攻關

設立200萬專項基金 鼓勵支持新冠肺炎科研攻關

“希望同學們向抗疫英雄學習,嚴守職業道德,追求大醫精誠境界,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濟世業績!” ——廣東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劉晟

廣東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劉晟:

至今帶病在武漢戰疫的廣藥大附一院呼吸內科主任,火神山醫院的藥房“掌門人”,走訪查看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時因公殉職的優秀校友,第一時間火速奔赴各疾控中心的青年戰疫突擊隊,無數在防控點支援的醫學生以及為抗疫熱心捐款、捐物的師生員工……這是廣東藥科大學在這次戰疫中交出的高分答卷。

近日,廣東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劉晟接受新快報記者專訪,分享學校兩個多月抗疫戰疫的故事。在這場特殊的考驗中,廣藥大人用超乎尋常的勇氣,眾志成城的力量,踐行著“藥學中西、醫道濟世”的責任與擔當。

援鄂醫療隊火速出征 頑強拼搏榮獲“先進集體”

劉晟告訴新快報記者,1月26日(大年初二),作為全國三所藥科大學中唯一有直屬附屬醫院的廣東藥科大學接到省衛健委的通知,要組建第三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學校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譚傑第一個報了名。“我是老黨員,也是老醫生,這個時候我就要第一個上,這是我的責任!”這不是譚傑第一次“上戰場”,17年前,他就曾義無反顧上北京支援抗擊非典。

緊跟著,醫院110多名員工踴躍報名,經選拔,醫院黨委最後確定了12名醫護人員組成了醫院第一支援鄂醫療隊,還成立了臨時黨支部。譚傑被任命為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支部書記、隊長,他辭別因病臥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與11名隊員一起,在元宵節前一天出發,義無反顧支援武漢。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ICU),譚傑帶領的廣藥大附一院小分隊,與廣醫一院鍾南山院士團隊、中大腫瘤醫院等多家醫院一起,戰鬥在最兇險的疫區——救治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重患者。廣藥大人所在的這支援鄂醫療隊,不僅圓滿完成任務,還以拔管成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成績,得到了當地指揮部和鍾南山院士的高度肯定,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疫情防控先進集體”稱號。

如今,學校附一院3位、附二院4位另外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已經完成任務返回廣州,但譚傑帶領的12人小分隊仍戰鬥在武漢協和醫院,繼續搶救危重患者。雖然56歲的他身體並不太好,但仍穿著厚重的防護裝備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劉晟說,“正是靠眾多像譚傑這樣的最美逆行者,我們才有了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強大力量!他們是最大的功臣!”

青年突擊隊火速補位

各疾控中心迎來“及時雨”

2月初,為充實廣州疫情防控力量,廣藥大公衛學院經考核篩選,成立了一支由專業教師和本科學生組成的青年戰疫突擊隊。在出徵儀式暨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培訓會後,40名突擊隊員於2月14日火速奔赴廣州市、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到,並立即協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信息數據處理等工作,為加班加點急需人手的各疾控中心,送來了“及時雨”。

在抗疫的前線和後方,廣藥大人都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劉晟介紹,學校公衛學院的陳思東教授擔任省級流行病學專家指導團副組長、楊翌教授作為省級流行病學專家指導團成員,負責對全省流行病學調查工作進行指導和質控;王德全、汪保國、郜豔暉等8名流行病學專家被抽調組成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現場流行病學省級專家團隊,對口支援珠海市,提供現場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等;廣藥大近百名返鄉學子,奮戰在小區、村委會、高速公路或當地疾控中心。劉晟還透露,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廣藥大有147名校友獲得三等功以上的獎勵。

此次戰“疫”中,校友何劍峰帶領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們快速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一書,成為眾多市民貼心的防護手冊;校友季波,擔任火神山醫院藥房負責人,為滿足患者的藥品需求兢兢業業;還有眾多校友奮戰在檢測、檢疫一線,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學校公衛學院2011屆碩士畢業生王爍的離世,最讓廣藥大師生校友悲痛。在劉晟看來,“儘管他短暫的生命定格在了36歲,但他(王爍)對職業的忠誠,對公共衛生事業的堅守,還有他樂觀向上的品格,就像春天一樹一樹的花開,給人以深切的懷念與無窮的力量!”

200萬專項基金支持

廣藥大積極開展科研攻關

疫情發生後,廣藥大科研團隊第一時間啟動科研攻關工作。劉晟介紹,作為一所以藥為主、藥醫結合、藥工融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藥科大學,學校在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疾病、老藥新用等方面創造了不少成績。

以校長郭姣教授為帶頭人的廣東省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團隊,為廣東省完善疫情應急管理及防控策略提出多項專業意見。她牽頭制定的《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西醫結合防治專家共識(試行第一版)》,在《世界中醫藥》雜誌首發;團隊還主持制定了《雲浮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為當地防控提供切實指引。

劉晟透露,為鼓勵和支持科研攻關,廣藥大設立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治科技攻關專項基金200萬元,已經在全校徵集到新型冠狀病毒防治項目40個,學校將擇優支持。

■專題統籌:新快報記者 陳紅豔 辛捷愷

■專題採寫:新快報記者 王娟 通訊員 倪慧玲

■專題攝影: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