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院士說房樑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國內的地震學專家傅承義院士對地動儀提出質疑,甚至還說:“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

2017年,新編初中歷史教材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由王振鐸復原曾經被印在教材上,影響過幾代中國人的地動儀模型,從此淡出少年學子的視野。

為什麼張衡地動儀會被移出歷史教科書呢?近年來,張衡候風地動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遭到了許多網友和中外專家的質疑,甚至有人直言:“張恆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王振鐸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才設計併發明出來的,但由於被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可事實上,那珠子根本掉不出來!”

需要的明確的是,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早已失傳,曾頻繁亮相於科技館和教科書中的是後世造出來的復原模型,但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的模型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此外,1952年《人民畫報》曾對張衡地動儀進行過詳細的報道,然而,被寫入教科書之後,一段關鍵的描述卻被刪除了:“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再者,在許多人看來,張衡地動儀是用來預測地震的,但事實上,張衡的地動儀並不具備這種功能,其只能夠在地震發生後,通過龍珠掉落的位置測定地震發生的方向罷了。

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張衡地動儀飽受專家學者的質疑。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地震學的權威專家博爾特就曾毫不客氣的作出這樣的評價:張衡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確定的。

不僅如此,國內的地震學專家傅承義院士也提出過質疑,甚至還說道:“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院士說房樑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那麼,用現代科學知識能夠解釋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是!印在教科書上的,也只是我們因為以有限的知識可以解釋清楚,而形成的共識而已,其中肯定存在其認知的侷限性。

而我們用現代知識解釋不通的古代事物實在是太多了,不輕易否定或者肯定,才是科學的態度,像張衡地動儀這樣的發明,既然史書上有明確記載,那就應該做為一個歷史事件傳播下去,這也並不違背科學。

我們可以在陳述史實的同時,加入相關的質疑,是非對錯留給後來人去證實,這才是正確的治學態度,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無法復原或者無法解釋就全盤否定。

至於那個無法工作的複製品,只能說明我們的能力無法完美複製史書記載的東西,但不能反證史書記載有誤。把這些東西如實備註說明,讓後來學子知曉即可。

至於說它不如一塊肉的論調,就更加說明不了我們比古人高明,只能讓我們看起來粗鄙無知!這種低級的言辭只能拉低自己的身份,對於說出這種話的院士,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本身就是水貨!

科學是個嚴肅的東西,要不得半點的官僚和自我膨脹,更不可把自己能力的侷限和無知當成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