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特別國債對利率的影響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要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緊做好重點項目前期準備和建設工作”。

綜合歷史經驗,發行特別國債本身並不改變利率趨勢,短期有無顯著影響不一定。對於本次而言,我們認為,發行特別國債,疊加上提高財政赤字率和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略超預期,短期可能會引發國債利率反抽,價格回調。同時,在流動性方面應無大的影響。不過,這是否會形成利率趨勢拐點仍待觀察。這是因為,一方面,政策只能起到託底經濟的作用,並且可能不會有太大效用,這是利率下行趨勢延續的驅動,但另一方面,全球疫情發酵,不僅影響到需求端,也可能會很大程度影響生產端,伴隨著全球貨幣大寬鬆,這是否會引發滯漲,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物價預期抬升,本輪利率下行趨勢可能提前結束。

特別國債發行歷史及對利率影響

特別國債是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而發行的國債。特別國債與一般國債在資金用途、預算管理和發行流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特別國債資金用途不同於一般國債,專門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特別國債納入中央財政國債餘額管理,在發行時調整國債餘額,但其納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不列入財政赤字。發行流程方面,特別國債首先需要國務院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增發特別國債,調整年末國債餘額限額,然後財政部根據議案決定發行特別國債,並按特定投向使用。

歷史上,我國共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包括兩次新發和一次續發。98年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四大行資本金,提高金融系統抵禦風險的能力。方式上,央行降準為四大行釋放流動性資金,四大行定向認購特別國債,財政部然後對四大行注資。2007年特別國債旨在解決因持續增加的外貿創匯而導致的基礎貨幣增加,同時對超過合理規模的外匯儲備進行有效投資管理。央行通過農行通道,向財政部認購1.35萬億特別國債,財政部向社會公眾發行0.2萬億,然後財政部向央行購買現匯及匯金公司股權,注資成立中投公司。2017年特別國債的發行則是對2007年到期的部分特別國債進行定向續作。

1.1998年:特別國債和長期建設國債

1998年8月,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和1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市場流動性方面,並無產生明顯影響。然由於特別國債和長期建設國債等財政刺激政策的出臺短期對於支撐基建和經濟的作用相對顯著,因此在1998年9-11月國債利率出現了一定調整,但1998年底信貸增速再度開始回落之後,貨幣持續寬鬆和緊信用環境使得國債利率繼續大幅下行。


2. 2007年:發行特別國債以管理外匯儲備

2007年8月至年底,財政部共發行特別國債1.55萬億元,並以此向央行購買約2000億元美元外匯作為中投公司資本金。其中1.35萬億是央行通過農行通道,向財政部認購,另外0.2萬億是財政部通過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流動性方面,在銀行間公開發行的2000億元特別國債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間流動性帶來衝擊。經濟基本面上,當時的宏觀背景是固定資產投資、CPI高企、經濟過熱,整體貨幣政策從緊。因此,特別國債發行期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並保持高位。


3. 2017年特別國債續發

2017年下半年,共有6964億元的10年期特別國債到期,其中8月29日到期6000億,是定向發行給央行的部分,之後2017年內陸續到期964億特別國債,是向市場公開發行的部分。2017年特別國債續發模式與2007年保持一致。影響方面,此前特別國債是否續發以及續發方式引發了市場的分歧和擔憂,債券收益率出現了小幅上行,但隨著滾動續發和續發方式的確定,“靴子落地”後債市收益率即回落,回到原軌跡繼續運行,特別國債的續發並未給收益率帶來顯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