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有严密的法律却不免衰亡?

用户6909280280151


一个朝代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就算唐朝有严密的律法,但是其它的方面没有做好亦是不行。而且,好的律法也需要正确的人去执行,还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加以改变,这都是要注意的问题。

唐朝的衰亡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府兵制坏,置十节度

何为“府兵制”?府兵制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于大统年间(535―551)建立的。他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在平时就作为农民耕田种地,在战争来临时就作为士兵出战。府兵是登记在册的,兵器和马匹都需自备。(注: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唐中叶以后,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原有的均田制度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渐次破坏。而建立在其之上的府兵制亦是随着“地基”的破坏而难以维持。

唐玄宗在府兵制度坏了后,就设置了十节度、经略使镇守边关。(这是唐玄宗最大的政策失误)


节度使兵重,后果很严重

祸起萧墙正此时,在唐玄宗实施了这些措施后,他自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殊不知,政治祸乱的根源也由此而起。为何呢?

因为这样做的直接坏处便是造成了边兵重但是同时内地的军备又比较空虚。中央政府对于边关将领的掌控力是非常不足的,那些军人因为手握重兵也异常嚣张跋扈。但是此时此刻,你想把他们的权利收回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听之任之,不造反就行。

禄山造反,唐朝始衰

安禄山,唐朝节度使之一。而且他是以一胡人身份兼任范阳、平卢两镇。也不知道唐玄宗怎么想得,这么喜欢安禄山,给了他两个镇管理,也不怕他造反。

安禄山拥兵自重,终于在唐天宝年间(公元755年)于范阳起兵造反,顺带着他的小弟史思明也一起加入了他的反唐联盟。所以,这一段动乱历史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造成的内忧外患直至唐宣宗宝应2年(公元763年)才基本解除。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再也禁不起一点儿折腾了。

此后,唐王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偶尔有几次复兴的迹象亦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皇帝的昏聩

其实无论国家乱成怎样,只要朝廷的中枢系统能振作起来,还是能够摆平乱局的。不过,因为自唐玄宗中后期起,各地蕃镇已大多不听朝廷号令。蕃镇遍布全国上下,几次的动乱都因他们而起。而这些人又反复无常,时而助朝廷平叛,时而自己也复叛。此人心之反复,真难以捉摸。

于是,唐德宗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得以回銮之后他已不太敢相信那些文武朝臣了,只信那些宦官。但是,宦官就值得信任了吗?

宦官在德宗的授权下掌管了神策军。因为神策军待遇优厚,所以,很多人都挣着抢着要加入。于是乎,这一支军队的数量立马增至15万之多。宦官有此倚仗,就做起了干涉朝政的事情。此种情况下,朝廷的中央政府就更没希望振作起来了。

这是唐德宗所做的荒唐事。此后,即位的顺宗、宪宗直到宣宗都在想办法除掉宦官,但是都谋划不成。只能说,德宗给后世皇帝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自宪宗以后,没有哪一个君主不是宦官所立的,所以,中央的政治总是不能清明。而蕃镇军重之势也一直得不到解决。

而因为前几任皇帝还算勤政,虽不能割除弊端,但四海之内基本还比较太平。但是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两代又属荒淫无度之辈。僖宗敬信宦官田令孜,什么都听他的。然后流寇之乱遂起,最后要借助外力才摆平,唐王室是无力解决的。

黄巢祸乱,唐室威尽

875年,黄巢作乱,直入潼关,吓得田令孜带着僖宗往蜀道而逃。而那些蕃镇之兵多坐视不理,讨贼的兵又不尽力。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赦免李克用(原判据大同镇)的罪,让他带兵平叛。李克用带领沙陀、鞑靼几万人马居然把黄巢打败了。罪人一下变功臣,这还真是对大唐帝国的巨大讽刺啊!

经此乱后,皇室的颜面都给丢尽了,威严全无。而其它势力如沙陀、朱全忠(黄巢降将)等继续做大,大唐朝庭亦是无法制之。


907年,唐被梁所篡

僖宗死后,昭宗立。他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之事。宦官有李茂贞撑腰不惧他们。于是,崔胤招李全忠带兵前来助杀宦官。于是,宦官和李茂贞尽被诛杀殆尽。

而李全忠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刚帮助皇帝杀了宦官,转脸就不认人了。他把昭宗劫迁到洛阳后就把他杀了,改立李祝(昭宗第九子)为昭宣帝。

最后,在907年,存在290年的大唐帝国被梁所篡,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虽然大唐帝国衰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皇帝的荒淫,宦官的干政,官员的无能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唐玄宗年间在府兵制无法执行下去后所实行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蕃镇军力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内地之军力又渐弱。在中央政府无力制约诸镇负责人的情况下,骄兵四起,为祸一方。因为军队大多不听从朝廷号令,又使外族起了侵略中原的野心。在这内忧外患的乱世之下,即使后来有那么些个能臣和英明的皇帝,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无济无事吧!

虽然唐朝已不在,但是他曾经的辉煌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华大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大一统王朝,他还是值得我们深深铭记的。


朝阳白露


谈到唐朝衰败的原因,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藩镇制度,不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国土面积广阔,便设立了“节度使”的官职,节度使是地方的军政长官,节度使在自己领地有着高度的自主权,而且统领军队。唐朝在这里就好像走了周朝的老路。在唐朝的前期,太宗皇帝进行的大规模的扩张,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前期设立634个折冲府,其中261个拱卫京师。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藩镇兵力可达50万,而中央仅仅八万。安禄山一人独占20万。统领三镇,而且14年没有升迁;这使他得以培养自己的势力,也为后来的叛乱积蓄了实力。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一方独大的局面。安禄山拥兵自重,进行谋反。这次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衰弱,人口大量减少,由盛到衰,也让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保守。造成了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成为了唐朝的一个转折点。

唐朝衰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唐玄宗专宠的妃子杨玉环了。每一个衰败的朝代,都少不了腐败的朝政。唐朝也不例外。而唐玄宗开始不理朝政的开始得谈到他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是玄宗的第18子,他的妃子杨玉环,天生秀丽,面貌非凡。深得唐玄宗宠幸。使李隆基竟然做出了抢儿媳妇的事。坐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渐渐地,玄宗开始不问朝政。先后让宰相杨国忠和李林甫代管朝政。但是这两个人哪一个都不是个贤相。李林甫专权,杜绝言路,肆意横行,这让大量人才难以的到重用,这个时期的诗圣杜甫便是一生碌碌无为;而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玄宗专宠杨玉环,仗着皇帝的爱屋及乌,搜刮民财,贪污腐败。这些都成了安禄山敢于反叛的原因。而且安禄山也是机灵,拜杨玉环为母亲,再加上李林甫的扶持,最后的以坐拥三镇,佣兵20万,而且十四年不更变官职。杨玉环带来的朝政腐败对唐朝影响极大,她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唐朝天宝年间,的确经济繁荣,但是每一个繁荣的背后都会有着不少的隐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很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而唐代高层统治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繁荣,不能及时的改变制度,为这些百姓解决生存问题,使得政府的公信力渐渐降低。流民的增加,一是逐步削弱了唐朝的实力,二是为造反起义埋下了种子。

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的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综合国力,新的李唐王朝已不具以前的风华,之后的统治者也没能重新恢复当年的大唐盛世。

在唐朝末年,连年的干旱也成了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连年干旱,许多人只能以草木树叶为食,饿死者无数。各地起义者如雨后春笋,四处出现。其中最大的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成了李唐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也或许是真的气数已尽,连老天都在这时加上一层霜。

百年唐朝在经济,制度,法律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李白杜甫等文化巨匠都是出现在这个朝代。在盛世衰败,也很令人痛心。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其他朝代的大同小异。总结一下,为以下几点:1,不能真正做到中央集权2,没有及时的调整制度,体恤百姓3,朝政腐败,专听专心,以及专权。


世界全史罗锐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导致唐朝的灭亡。唐朝的历史将近三百年,在这三百年中,唐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武德律》《唐律疏议》等律法。

但有着比较完备的律法体系的唐朝为什么还是走向了衰亡呢?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我们要思考唐朝的律法真的严密吗,他真的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吗?其次我们要考虑一下,严密的律法跟唐朝盛衰有必然的联系吗?弄清这两个关键点,就很容易回答您的问题了。

“严密的”唐朝律法

说起唐朝的律法,最为著名的便是《唐律疏议》,又名《永徽律疏》,是在唐高宗永徽二年,由长孙无忌和李绩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唐律疏议》在后世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法典。由此使得不少人产生了唐代律法严密的看法。但是这个看法真的是对的吗?我们可以大致浏览一下《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总共分为十二篇,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可能其中有不少词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像贼盗、捕亡、断狱这些词,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些词跟刑罚有关。

因此,百度百科中直接将《唐律疏议》定性为刑事法典,刑事法典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可能不少人有些迷惑,法律不就是用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吗?

事实上大家忽略了民法,有一些事情不是违法犯罪,但需要法律来裁判,就像商业贸易产生、借钱、婚姻缔结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民法规范的。

但是《唐律疏议》中,对于这些问题基本没有规定。当然其中有“户婚”篇,这可以看做是民法部分的规定,但是户婚只是民法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唐律疏议》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民刑混杂的法律,但并不是很完备。

那么这些关于民事的法律重不重要呢,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的统计数据,09年刑事案件占比11.7%,而民事案件占案件总数的86.2%。当然,这是现代的数据,古今还是存在不少差别的。但这个数据足以说明民事法律的重要性。

有人会问,除了《唐律疏议》,唐代就没有别的法律吗?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唐代还有《武德律》、《贞观律》、《唐六典》、《大中刑律统类》等等。

其中《武德律》是唐朝第一部律法,而《贞观律》则是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来,而《永徽律》则是在《贞观律》的基础上扩充而来。

而《永徽律疏》就是解释《永徽律》的法律,因此大家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一个体系,不同的律法之间有细微的修改,但是整体上并无实质差异。

《唐六典》则是一部行政法典,行政的法律主要就是规范官员行使权利的律法,《唐六典》的关注点也正是在此,他详细的规范了唐代的官职和国家机关的设置。

而现代行政方面的法律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给能够使得民告官。但是《唐六典》中并没有民告官的规定,因此古代民告官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告御状了。

在传奇故事中,百姓受官员欺压,伸冤无门。因此拦御驾、敲登闻鼓,而且告御状者不论真假都要被杀的桥段,更是催人泪下。而这种情形正是因为没有行政法才产生的,如果有行政法,对于官员贪赃枉法的事情,就可以直接上告,无须百姓拼了性命告御状。

朝代盛衰与法律的关系

朝代的盛衰与律法有关系吗?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唐朝的律法体系了,其实刚才有一点我没有提到,那就是唐朝第一部律法《武德律》是在隋的《开皇律》的基础上,略微修改而制成的。

而且《开皇律》同样分为十二篇,大家还记得唐朝律法的代表《唐律疏议》吗?没错,《开皇律》和《唐律疏议》的十二篇是相似的,他们是一个体系的。如果说唐朝的律法算作严密,那么与他一个体系的《开皇律》也不能不算严密。

但是,对于隋朝的命运,我想大部分人还是耳熟能详的,隋朝不过短短三十余年就灭亡了,我们能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律法的原因吗?我想是不能的。同样我们也不能将唐强盛的原因归结到他的律法严密。

另外,我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清代,清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律法最为完备的朝代了。顺治五年就制定出《大清律例集解附例》,雍正五年颁布《大清律集解》,乾隆五年颁布《大清律例》,颁布律例不能说不勤。

我们以《大清律例》为例,其分为七篇,分别是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名例为可以算作总则,吏则偏向行政法;户、工篇则是民事法律;而礼则是考试、礼仪等方面;刑则是刑法了;兵则是军事方面的法律了。另外清代还有关于少数民族的专门法律

我们不能不说清代的法律比唐代的法律要完善吧,但是清代因此变得强盛了吗?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更多的是清末的弱小,被列强所欺辱的场景。

最后,我再举一个外国的例子,那就是拿破仑的例子。拿破仑一生征战欧洲大陆,可以说是法兰西帝国强大的标志,虽然遭遇滑铁卢惨败,但是那个时代法兰西帝国的强盛是不可置疑的。

拿破仑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并不是我所指挥的那四十次胜仗……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所制定的《民法典》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民法典,是以后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范本。

但是,法国真的因此而强大起来了吗?自从拿破仑去世之后,法国虽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但早就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了,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后来兴起的美国都迅速超越了法国。

因此,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能看出朝代的盛衰事实上与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唐的盛衰与律法无关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唐代的律法更多的是偏重刑事方面,而民事和行政方面的规定十分稀少。真正完备的是刑事律法,而民事和行政只是勉强提及,根本算不上完备。而事实上民事法律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更不要说现代我们所说的经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律法,这些在唐代基本是没有的。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唐代的法律并不严密的结论。

不论是隋代还是清代,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例子,都说明法律跟朝代的盛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律法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他能使得人们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这也从侧面促进了朝代的强盛。

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是各方面的原因,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都有关,当然法律也是其中之一,但一个朝代不能单单依靠法律强盛,也不会仅仅因为法律而灭亡。


孙狗剩Johnson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空前发展,是当时稳妥妥的第一大国,其文化甚至漂洋过海,在世界各个国家生根发芽,现在华人在外国的聚集地都叫唐人街,这就是佐证。

唐朝的法律独特而完备,以“安人宁国”为总体方针,在唐太宗的带领下,确立了“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根本思想,具体有《武德律》、《贞观律》、《唐律疏议》、《大中刑律统类》、《开元律》及《开元律疏》,还有《大中刑律统类》,他们都叫唐律。唐律里连打人打多少杖,告罪的年龄,甚至连狗咬人都有明确规定。

但一个国家并不只是靠法律,唐朝的灭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本来唐玄宗前期已经打造了一个盛世大唐。可是近8年的安史之乱,直接摧毁了唐朝几十上百年积累的财富,从此一蹶不振。之后就是加征赋税、宦官专政、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还有黄巢起义,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最后朱温杀昭宗、改国号,至此唐朝换了主人,开始了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五代十国。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唐朝就算是有森严的法律,但只要统治者无能,手底下大臣恃权窜政,党派之争,都有可能让一个王朝覆灭,而唐朝正是因为这几个方面,逐步从繁荣走向衰落。





人生难免糊涂学历史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导致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是由李渊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自建国共历21帝,统治289年,其间,武则天在690年以周代唐,15年后恢复唐朝国号。初期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况。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国力渐衰。最后因黄巢起义影响其根基而灭亡。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艺术开放多元化发展,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此后海外华人多自称“唐人”。

唐朝的国号是“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而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经济、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先进、文化繁荣,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的大输出朝代,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同时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唐朝末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等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唐朝中叶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华严


《唐律》是我国古代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在中华文化圈,对日本、朝鲜包括东南亚地区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先后制定了《武德律》、《贞观律》、《唐律疏议》、《大中刑律统类》、《开元律》及《开元律疏》,还有《大中刑律统类》,它们被统称为“唐律”。“唐律”的核心是《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由长孙无忌持修订,当时为了在全国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长孙无忌等奉命对《永徽律》的律条和律注逐条逐句进行解说,并对司法中可能发生疑难的问题,自设问答,最后完成30卷,计12篇502条,经唐高宗批准颁行。

以《永徽律疏》为核心的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大唐王朝在开创之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加上历史环境的制约,个人贪欲有所节制,基本能做到依法办事,一系列开明政策推行顺畅,政治比较清明,官僚机构运转较为正常,社会矛盾较为缓和,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太平盛世”。

 

随着盛世的实现,统治者的贪欲逐渐膨胀,进取精神被贪图安逸所取代,因此腐败现象便出现了,这也是历代王朝宿命,并没有因为唐朝的法律完备而改变。究其原因,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根源,一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自秦汉以来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制度的特点是: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集于一人,皇帝拥有无上权力,个人意志决定国家一切。虽不缺乏完善的法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但其完全被统治者掌控,根本没有独立性,运行是否正常取决于皇帝的好坏,因而很难有效地监督、制裁皇帝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法律对统治者缺乏约束力,权大于法的专制制度,为一切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是导致中国数千年来无法根除腐败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