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經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一次訪談節目裡,就提到了一個類似的觀點:“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正如我們那句老話“你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偏偏管。”

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例子,很貼近我們今天的觀點:

男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他跟你鬧,能怎麼鬧呢?無非是在地上打幾個滾,哭幾聲

但是等到他十四歲、十五歲的時候,這個孩子還會是打幾個滾那麼簡單嗎?

不是!第一,他會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或者服毒自殺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今日說法》說過這樣的一個案例:一個男孩子12歲,就因為母親罵了他一頓,服毒自殺了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這麼小的孩子他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那是因為你的愛,在他的眼裡沒有限制的,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因此對於孩子也是百般疼愛,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樣子。等到孩子長大,從小養成的壞習慣也逐漸顯現出來,這時候家長就開始著急了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但是當家長再以愛的名義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因為他們對我們的愛沒了敬畏感,我們說再多也只是徒勞的。這也正反映了我們很多家庭教育的現狀,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寵愛,養的一點規矩也沒有,給糾正的錯誤權當沒看見,等到家長想要糾正的時候,孩子已經脫離你的管教,後悔也晚了

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家長也會省心

兩不管

1、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有的家長過於勤勞還真不是件好事,對孩子的事情幾乎親力親為,從孩子起床穿衣,洗臉刷牙,還有吃飯,家長都是照顧到很到位,出門的時候給孩子穿衣服穿鞋,孩子一點自己展示的機會也沒有

我們現在覺得沒什麼,能多照顧孩子一點是一點,但是等到孩子上幼兒園,這些我們太勤勞的事情都會成為你頭疼的問題。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形成依賴心理,因為他知道有我們的幫忙,就會一直拖拉,養成懶惰的習慣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因此要想孩子以後能夠勤勞一些,就不要事事親力親為了,平常的時候,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鍛鍊孩子不說,也能夠從這些小事上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心,除此之外還能夠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讓孩子更聰明

2、孩子遇到自己可以解決的困難不要管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很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掉一滴眼淚,孩子一有困難,家長就會立馬幫忙。孩子剛摔倒在地,也會趕緊抱起孩子,生怕受到一點傷害。其實家長愛孩子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保護的太好未免就有些過了,很容易將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而且讓孩子小時候多經受一些挫折,容易磨鍊孩子強大的內心,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們以後不可能幫助孩子一輩子,所以早一些放手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在孩子自己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更具信心和動力

三不慣

01、沒禮貌的習慣不要慣著

有禮貌講文明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這樣的人到哪裡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也會受到別人的喜歡。相反沒禮貌的孩子,不僅交不到朋友,而且還會養成傲慢無禮的性格,在以後進入社會是很容易吃虧的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所以說家長在這一點上一定不要慣著孩子,特別是在家裡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對長輩有敬畏感,在家裡就要養成尊重長輩的教養,這樣孩子再出去之後才能夠尊重別人

02、撒謊不誠實的習慣不要慣著

其實撒謊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倒不是有意的,他是想通過撒謊的方式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得到父母的原諒,免受責罰,但是我們如果慣著孩子養成這種習慣,孩子就會知道撒謊能夠得到我們的原諒,以後就會經常說謊,等到孩子年齡再大一些,自我意識強烈的時候,更是會有自己的注意,一旦犯了錯,我們發現不及時,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平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點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因為我們過於嚴厲,所以孩子在犯錯之後不敢承認,就會選用說謊的方式,所以我們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急於批評,讓孩子意識到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和擔當,對於懲罰孩子這件事一定要有一個度,不要因小失大

03、懶惰的習慣不要慣著

大家可以看看現在大學生在家的現狀,早上不起晚上不睡,黑白顛倒,不做家務,這就是平常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到位造成的,我們總是埋怨孩子自己懶惰,但事實上是我們太勤勞了,一邊嘮叨一邊收拾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孩子就想自己收拾你也不給他這個機會,所以說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養成勤勞的習慣,學會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等等,從小就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可以讓孩子有獨立意識。與此同時,小時候孩子還很喜歡幫助我們幹活,我們也不要打壓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參與進來,多一些鍛鍊的機會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一個度,一個平衡點。孩子在一個寬鬆溫暖的環境中長大,能夠更具幸福感,更能夠養成好的品格,孩子也願意和家長做朋友,同時也樂意聽取家長的建議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在孩子三歲左右就對孩子立規矩,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強烈,對於家長的意見也容易採納,因此管理孩子就要從小抓起。與此同時還建議給孩子看繪本,孩子在看繪本的時候就會有很強大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的角色中來,就好像身臨其境那般產生共鳴,學到更多的東西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有見識的父母,而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繪本,花不了多少錢就能夠幫助孩子學到很多知識。3~6歲正好是孩子的閱讀黃金期,也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黃金期,正好可以湊此機會,幫助孩子一舉兩得!

熊爸爸家的二寶也看了很多繪本,這套《小腳鴨培養好習慣繪本》就很不錯,孩子看完之後很喜歡,而且它裡面的內容很豐富,包括十大生活主題,選取的都是貼近孩子在生活中常見問題,對於孩子的學習可以說是更有針對性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繪本里面的每篇故事都是很簡短的,字數科學,語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童趣,語言幽默,孩子易於理解,我們家長在給孩子教學的時候也輕鬆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另外一點就是質量不錯,繪本的印刷很清晰,圖案色彩亮麗,裝訂結實,孩子多次翻閱也不會壞,重要的是沒有什麼難聞的味道,家長可以放心孩子閱讀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會更容易有出息,家長更省心

價格上也很划算,一整套書有十本才39元,平均一本才3.9元相當於寶寶的一包酸奶錢,就能夠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培養好性格

教育要趁早,家長一定要抓住機會,教育好孩子,培養好孩子

點擊下方圖片上的“去看看”就可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