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將來更省心

懦夫不是天生的,懦夫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不勞動的孩子,害怕重量和重負,他猥瑣、畏懼,遇到困難完全沒有主意和力量,只有慌亂和恐懼。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採訪中也說過這兩句話,跟以上的觀點相似:“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對孩子要

李玫瑾教授是誰呢?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一般李玫瑾教授在學校開講,基本是座無空席,她也經常參與一些電視節目的採訪,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李玫瑾這個人,教授說的話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孩子要從小開始教育,3-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你管不了。

很多父母也疑惑為什麼一個搞犯罪心理學的人,要跑來講一些育兒知識?不是跟自己的專業沒關係嗎?

對孩子要

對此李玫瑾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家長們學習與深思:

她表示“犯罪心理學問題,源於早起孩子的教育,所以她很重視早期孩子的教育問題,真正瞭解到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和早年關係息息相關。”

李玫瑾的一席話反應中國教育的一大缺失,很多家長都注重孩子知識的吸收,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教育沒有放在心上,孩子犯了一些小毛病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不注重管教,慢慢的形成了孩子的壞習慣

李玫瑾也表示,對於早期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可以實施“兩不管,三不慣”的原則,這樣孩子以後更有出息,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對孩子要

首先兩不管

一: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不去管

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小,又出於對孩子的呵護,比如孩子穿衣服,洗碗,掃地等等,這些都可以自己完成,家長一般都不捨得讓孩子做,過度的對孩子寵愛,變成了溺愛。但是這樣會嚴重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和獨立性,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會照顧自己,變成了“啃老的”,身為家長你願意看到孩子發展到這一步嗎?

因此,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這些可以自己完成的事,就讓他自己做,磨練孩子的獨立性,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這樣孩子既可以體會父母的辛苦,又得到了鍛鍊,也學會了感恩,這樣一舉三得的好辦法幹嘛不去實行呢?

對孩子要

二:孩子心理上可以承受的事不去管

孩子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會哭鬧找媽媽,求安慰,家長也會第一時間回應孩子,對孩子噓寒問暖,捨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或是讓孩子放棄挫折,放棄嘗試。

孩子每一次遇到挫折都是對孩子的一次歷練,經歷挫折才能見到彩虹,才能學會面對困難,戰勝困哪,而不是學會退縮,躲藏。如果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愛,就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膽小懦弱,今後走在社會上面對困難也不能有一顆良好的心態去面對。

對孩子要

其次三不慣

一:孩子沒規矩不慣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規劃意識,做事情也比較隨心所欲,自己開心就好,知道偷錢是錯誤的,還是選擇拿父母的錢。知道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遇到不開心,還是放聲大哭。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孩子不會衡量錯誤的事情的後果,長大以後很容易誤入歧途。因此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不能慣

二:不懂禮貌不能慣

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德才兼備,禮貌也是立人之本,對家長頂嘴,說髒話。家長要發現孩子沒禮貌,要及時糾正,今後在社會上沒禮貌會變得自私自利,而且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傻子,被罵沒素質,這樣的孩子情商也不高。

對孩子要

三: 孩子撒謊推卸責任不能慣

有些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怕家長責怪,就開始推卸責任,明明自己偷錢非說是弟弟偷的哥哥偷的,在地上撿的。如果家長不嚴加管教,久而久之就會撒謊成性,學校裡也是滿嘴謊言,這樣的孩子沒有責任感,也沒有擔當。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從小要給孩子看一些繪本,讓孩子學習有責任心

教育孩子也要講究適度,孩子在父母寬鬆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也就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對孩子要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

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對孩子要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對孩子要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對孩子要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對孩子要

也別擔心孩子會對電視“上癮”,我總是相信,對於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有溫度的“父母”總是比冰冷的“電視”更能吸引他們,如果不是,那就是我們父母的愛心和溫度還不夠。

下方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