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原因范增说项羽是竖子不足为谋?项羽的结局是否有借鉴意义?

dyp呵呵


这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

1.为什么范增说竖子不足为谋。

范增在近七十岁时遇到项梁,也就是项羽的叔叔,双方相见恨晚,项梁折服于范增的智慧,范增呢则钦佩项梁的为人和胆略,认为跟他干值得。就这样,即使项梁被秦国章邯打败而死,范增还是死心塌地侍候项羽,项羽也尊称范增为亚夫,就是好像我的父亲一样。但是,从本质上,项羽只是一介武夫,勇武有余而智慧不足,且无容人之量,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刘邦眼看就要被灭了,陈平给出了个主意,利用反间计逼走最大的敌人范增,项羽果然中计,范增临走之时,说,竖子不足为谋。估计,那时范增心中满是深深地悔恨,但是为时已晚。

2.项羽的结局。

前面说了,项羽是一介武夫,第一,勇武有余,智慧不足,他冲锋陷阵,征战沙场,那是那个时代的一哥,无人能敌,但是他没有全局观念,缺少政治智慧。第二,项羽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反观刘邦,对于战神韩信那是有求必应,从小小的督粮官直升汉军的三军统帅,且礼贤下士,给足了韩信的面子。项羽仅有一个智囊范增,却还被他逼走。第三,项羽带兵不能宽严相济,赏罚分明,手下将领打了胜仗,却没有丝毫奖赏,离心离德,最后跟着他的都是江东子弟兵,没有一个外人。

由此可鉴,项羽是英雄没错,但不是帝王。



江湖夜雨载舟行


项羽的结局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俗话说得好,上帝给你开了扇窗就会关上你的门,老天让你上了房顶就会抽了楼梯。项羽是个人某方面能力达到极致的代表,上天赋予他极高的战争智慧,同样也赐予了他许多的性格弱点。

他的性格缺陷一大堆,比如他爱恨都太明显,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对于手下的封赏全都随心所欲,喜欢的就多封,不喜欢的不管有功没功,功多功少都不封或少封。

他拢不住人才,最后打败他的韩信原来就是他的手下,结果跑到刘邦那里。

他有谋士等于没谋士,反正你说你的,我不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增让他杀了刘邦,以免后患,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其实哪是什么不足与谋,他是压根就没打算“谋”。

为什么项羽叫“楚霸王”?

因为项羽太天才了,他的天才使得他完全不用顾及任何事任何人。他在战场上就是和人正面刚!直接平推过去,无人能挡!

这样一个人,和韩信是完全两种风格,所以韩信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是必然的事。

战果太辉煌,秦朝几乎可以说是他一手覆灭的,以至于太史公在《史记》中把他列入了《十二本纪》中。

项羽小时候读书不成去学剑,学剑又不成,他的监护人叔叔项梁怒了,想抽这小子,项羽说,“读书记个名字就可以了,学剑也只能一次杀一人,没什么好学的,要学就学以一敌万。”项梁没办法,只能随了他,又教他学兵法,略微知道个大概后,又不肯下苦功接着学了。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所以没啥好说的,项羽就是个天才。

他第一场名震天下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对手是带领着几万刑徒和苦役干翻了几十万陈胜起义军的章邯,还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的孙子王离。

章邯+王离当时的人马是40万。

项羽的人马是5万。

在这场决定秦朝命运的大决战中,项羽下了“破釜沉舟”的命令,过河之后把船只凿沉,又把吃饭的锅也砸掉。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告诉所有人,此战不成功便成仁。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一场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是项羽。

这一战打完后,所有的诸侯全都被项羽镇住了,项羽召见诸侯,经过辕门口,其他各国诸侯都是跪伏在地迎接他,不敢抬头仰视。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第二场战役是彭城之战。

刘邦带领的56万人马突然围攻项羽的老巢。

项羽此时在攻打齐国,临时抽调了3万人马回去救场。

3万VS56万。

项羽胜。

打得刘邦丢盔弃甲,死了十几万手下,几乎全军覆没,连亲爹都被项羽俘虏。

项羽自杀的时候才31岁,一生打了七十多场仗。

一辈子都在赢,一辈子都是以少胜多,一辈子都是正面刚,那种豪气感染下,即便是不会做人,身边也全都是死忠。

他唯一一场失败的战斗就是垓下之战。

面对战略家韩信的层层重围,最终惜于一败。这场战争中的细节,我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项羽在最后的冲锋中无人敢挡也无人能挡,他最后不肯过江东,是太骄傲了,他极度的自尊接受不了失败,所以他自杀了。

在他自杀前,没人敢上前。在他自杀后,刘邦军队中才有人敢上去抢夺他的尸体,而凭借着抢到的尸块居然就能封侯。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对,没错,杀不能杀,靠抢他的尸体封侯了。

这就是项羽。

所以说,像这样的人物的一生有什么借鉴意义吗?没有!

天才不可借鉴,不可复制,他来到这人间走一遭就是让我们这些凡人见识一下什么叫奇迹,什么叫豪情。


闲话说历史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之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把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运不济”。在他兵败身死的最后一刻,他还不知悔悟的大喊:“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古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勇夫,直到自己临死的那一刻,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兵败身死,项羽的人生,项羽的结局,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毫无借鉴意义,只有深刻的教训,血淋淋的教训!


破釜沉舟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之后,原本就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一介武夫项羽更加不可一世!在天下大乱,毫无秩序可言的乱世,凭借着自己天生的神力和一往无前的莽撞之气,当然可以在乱世中取得一席重要之地!可是混乱的社会总有恢复秩序的一天,以暴制暴只能逞强一时,不能纵横一世。然而,项羽却像一个无知的幼童一样天真地以为凭借自己的暴力永远都会像巨鹿之战那样所向披靡!所以他不用任何汁议,谋略,政策。这样的人当然不足以谋!

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刘邦,只要他下定决心,纵然张良奇计百出,樊哈勇敌万夫,刘邦也难逃一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残暴不仁,杀人如麻的项羽突然对他的头号敌人刘邦起了仁慈之心,在听了一句“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之后,瞬间失忆,忘了自己宴请刘邦的目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项羽有机会杀刘邦之时,他对刘邦起仁慈之心,而刘邦只要能杀项羽,便不会有一点迟疑。这就是优柔寡断与当机立断的最大区别!

“事之成败,不在谋划之人,而在决断之人;古往今来,足智多谋之不计其数,临机善断者鲜矣!”

笔者认为项羽这个人的一生及其最终结局,留给我们后世人最大的教训意义就在于,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一番伟大的事业。不仅要依靠自己四肢的强大力量;更要依靠自己头脑,甚至是别人头脑的强大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自身的发展寻找机遇,甚至是创造机遇!发现机遇之后要当即立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有勇无谋伪丈夫,当机立断大英雄!


旧事旧人历史说


项羽在大好时机下,不听主要谋臣范增意见,犹豫寡断,错失除掉最大对手刘邦的机会,使范增非常失望。项羽无识人之明,兼有妇人之仁,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但论谋略和用人,与刘邦差很远。十面埋伏被围垓下后,在能逃回江东已图再起的情况下,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杀,证明其在挫折目前意志不够坚定,难成大事,而且一路征战途中带着宠幸的女人,卿卿我我,容易动摇意志和决心。项羽的结局证明出大事者必须杀伐决断,知人善用,在绝境中也能保持镇定,绝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




莫言19750715


英雄项羽

英雄人物一般都比较自负,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西楚霸王项羽了,不爱读书,学武要学万人敌,看到秦始皇出行阵势,立下“大丈夫当如是”的志向。起兵之后更是连战连捷,硬是把秦国精锐部队全部打败,使得秦国将领死的死投降的投降,也使得项羽信心大增,更加目空一切,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一切靠自己,认为自己能搞定所有事情,韩信的出走投奔刘邦就认为项羽不可能成大事,最后也验证韩信的看法,垓下之战失败,却不肯渡乌江东山再起,只有自刎来保存自己最后的颜面。

谋士范增

范增是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虽然年龄很大,项羽对范增还是比较敬重的,尊称为“亚父”。起兵初期项羽还是能听进去范增建议,打仗也屡屡获胜,然而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项羽却屡次拒绝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范增力主杀死刘邦,事情都安排妥当,刘邦却在项羽的纵容下逃出升天,给范增气得不行。在后来与刘邦的战争中,项羽屡次打败刘邦,这其中就有范增的功劳,只是在关键的时候,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把范增赶走,范增走之前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也。”充满了对项羽的失望之情,回去不久也就死了。

项羽的失败,源于自己的自大,他没明白一人计短的道理,更不知道后世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


历史故事悟人生


项羽在鸿门宴上执意放走了刘邦,范增非常失望,才说出了那句“竖子不足与谋”的经典评价,足以提现范增当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多么强烈,要知道项羽是君,范增是臣,臣子对君主说出这么大不敬的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认为将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定会是刘邦。

应该是从这时候,范增就开始认为项羽在这场争夺战中必输无疑,不过作为臣子的本分,他还是会尽心尽力辅佐项羽,只可惜项羽孤高自傲,又有些刚愎自用,范增的很多建议得不到采用,最后甚至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使得两人彻底决裂。

最后项羽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悲壮而又让人遗憾。许多研究项羽的人都认为项羽的失败应该归咎于他的性格,是必然的结果。项羽的应该上确实有许多缺陷,不过这仅限于对一个帝王而言,如果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作为一个男人,项羽的人格魅力简直称得上万人迷,就连一千多年后的北宋才女李清照都对他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

项羽虽然在逐鹿中原时失败了,但他在某些地方却是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对的褒奖多于贬斥的原因,也是有很多人喜欢他而不喜欢刘邦的原因。


秦曰汉云


项羽对士大夫并不是很感冒。他对江湖游侠,披胆勇士很敬佩。比如樊哙闯营,项羽不但不怪罪反而夸他是“勇士”。这是一个遇到事情喜欢直接怼而不是绕圈子耍阴谋的人。


静夜思160519196


“竖子不足为谋”,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鸿门设宴,宴请刘邦到宴席会谈。席间亚夫范增多次授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叫来项庄舞剑欲杀刘邦。而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后刘邦借口上厕所一去不回。范增得知后,气愤的对项羽说了这句话,意思就是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大事。可见当时范增对于项羽的优柔寡断而错失了刺杀刘邦的最好机会是多么的失望悲愤。

可能这次范增就已经预知了结局,但是身为臣子,范增还是兢兢业业的为项羽出谋划策。后来,被刘邦谋臣陈平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悲愤失望的范增辞官回乡,病死在路上。后来,项羽垓下之围,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纵观项羽的一生,项羽的失败结局和他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项羽豪放直率高傲自负不喜权谋,巨鹿之战,项羽为复仇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从来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谋划。鸿门宴上,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错失了最好刺杀刘邦的机会。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再到乌江自刎,明明可以逃回江东,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尊自责溢于形色。项羽这种宁折不弯的刚性,这种不谙民情的迂腐,这种刚愎自用的专断,这种对人性的天真认知,就注定了他只能成为英雄,一个将军,一方霸主,成为不了一个擅于权谋的帝王。

而反观刘邦,平民出身的他,没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性,也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做无谓的牺牲。来自于平民的他自然也能深刻的体察民情,夺得民意。民间的坎坷,游走江湖的历练,练就了他与日俱增的沉着韧性。所以刘邦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凭借平民的坚韧,最终取得了胜利。刘邦在逃生时甚至多次将自己的儿女从车上推下,以保证自己的生命,这种不顾礼仪道德唯利是图的权宜之计,也是项羽绝对做不出来的。尤其是项羽临死,还不忘将自己的头颅交给故人领赏。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范增一语道破玄机。从这两人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得到很多感悟吧。


洋洋谈历史


范增作为项羽的团队智慧主力,范增为项羽屡出奇谋,鸿门宴开端就提到,范增献策诛杀刘邦,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意思指范增再三举起玉玦提醒项羽下决心杀了他,但项羽没有反应。反而在交谈中将刘邦手下透信给自己的曹无伤给卖了,而刘邦走后嘱咐张良让其估摸自己回营地,再奉上厚礼,可见其心细。走了刘邦后,范增因此大怒,称竖子不足与谋!其中未见范增是否知道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但是最为一军统帅,发现项伯私通对营,泄露军机,确未做反应,反而漠而采之,对范增这样的忠贞谋臣之议,却置之不理,我觉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也是情有可原。最终项羽四面楚歌,兵败自刎。





华严


“历史摸黑看”,带你瞎解说。

范增说项羽是竖子不足与谋,其根本体现在两点;一为其自大,二为其鼠目寸光。

一为狂傲自大

为何如此评价项羽呢?咱们就一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鸿门宴”进行剖析,话说项羽与刘邦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于是乎刘邦就专挑小路,一路上没打几场硬仗就接了秦王子婴的降书;而项羽却是一路攻城拔寨,遭了罪还落了后。此时二人差距已然非常明显,项羽兵40万,而刘邦只有兵10万,如此境地下刘邦竟敢先入关,可见其野心!然而在鸿门之宴上,本已经埋伏好的兵甲,却无用武之地,项羽就这么放走了刘邦,一则放虎归山,二则放入蜀地休养生息,项羽认为刘邦根本不配做自己的对手,殊不知歼灭对手于襁褓里的道理。

二为其鼠目寸光

说其鼠目寸光,根本原因在于推翻秦朝后,不占据咸阳,却定都彭城,还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要知咸阳四周有山河阻隔,土地肥沃,秦就是以此得天下。不仅如此,还坑杀秦降王子婴与楚怀王,失尽天下人心。此子何足与谋?

总结

项羽的失败与可以说具有借鉴意义,曹操有言“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这才是乱世的生存之道,项羽硬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了个满地皆输,以此映射现实,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也勿骄傲自大,还应脚踏实地的耕耘,方可在家庭与事业中得到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