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的割韭菜之路!太像07年的中石油了,泡沫顶峰精准上市


百威亚太的割韭菜之路!太像07年的中石油了,泡沫顶峰精准上市

去年7月,百威亚太要在港股ipo,预估5000-6000亿港币,38-45倍PE。当时我就发帖说,这太像07年的中石油了,泡沫顶峰精准上市。

当时看来,A股的万亿茅台和港股的5000亿百威,一个白一个啤,真是绝配。

定价这么高,百威是有底气的,因为美股的母公司百威英博当时可是1800亿美元市值,40倍PE。

结果最后居然在定价上产生分歧,投资者不愿意出高价,百威不愿意低价贱卖,ipo失败。

过了俩月后百威扛不住了,管理层似乎明白些什么,趁最后机会向投资者妥协,放低ipo价格,9月30号以下调过的招股价最低位的3600亿港币,26倍PE含泪上市,募资400亿港币,是去年全球第四大IPO。

上市后股价连涨一周,最高达到4300亿港币,然后被火速纳入恒生指数,一堆etf基金无脑买入。

特别巧的是,自从这个时候开始,美股百威英博和港股百威亚太都同步开启了跌跌不休之旅。

美股百威英博从顶峰时2000亿美元跌到前几天最低时650亿美元,目前反弹到850亿美元。港股百威亚太从顶峰时4300亿港币跌到今天还在创新低,2650亿港币,割etf基金的韭菜,快给割秃了。

百威的ipo直觉真的是全球一流,在泡沫顶峰精准上市,一开始跟投行们玩欲擒故纵的游戏,眼看泡沫马上要破裂,立刻摆出一副低头认亏,含泪上市的架势。

这种择时水平,只有07年的中石油能比。

百威亚太的割韭菜之路!太像07年的中石油了,泡沫顶峰精准上市

投行们、etf基金们以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到现在却是爆亏,买的的确没卖的精。

现在回头看,去年年中那会,真的是港股食品饮料的泡沫顶峰,除了百威之外,顶峰时维他奶70倍PE,华润啤酒100倍PE,蒙牛35倍PE。

你觉得他们贵吗?

请看可口可乐,从09年到18年,业绩10年不涨,股价连涨10年,这一波熊市前29倍PE。

再看百威英博,从09年到18年也是业绩10年不涨,股价连涨7年,这一波熊市前40倍PE。

再看下资产负债表,可口可乐,现金100亿,短期借款150亿,长期借款275亿,现金连短期借款都覆盖不住,什么垃圾玩意。

百威英博,现金73亿,短期借款54亿,长期借款975亿,我了个天,这可是美元啊!

美股这种股票可不是一两只。

可口可乐、百威英博这种业绩十年不涨,资产负债表超级垃圾的玩意都值三四十倍PE,那你说,维他奶这种复合增速18%的企业,值不值70PE?海天味业这种复合增速20%的企业,值不值60-80PE?

当然值。

跟这些企业比起来,茅台33倍PE简直是超值,茅台应该3万亿市值,才能达到它们的泡沫水平。

百威亚太的割韭菜之路!太像07年的中石油了,泡沫顶峰精准上市

不过我就是搞不明白一个问题,2月份熊市爆发前,可口可乐10年业绩不涨,能有29倍PE,养元饮品才4年业绩不涨(再往前6年业绩涨了20多倍),怎么10倍PE都不到呢?

这还没算上养元饮品账上的94亿现金,扣掉这部分现金的话只有6倍PE。

一堆老司机告诉我,可口可乐是全球知名品牌、永续经营,29倍PE很合理;养元饮品是农村骗人的破玩意,说不定哪天就消失了,10倍PE也很合理。

我觉得老司机们说的有道理,所以养元饮品我看着眼馋就是不买。

可口可乐业绩10年不涨,股价连涨10年,这是如何实现的?

其实很简单,借债回购牛+无脑etf牛,双轮驱动。不光可口可乐,过去十几年美股大牛市就是这么来的。

上市公司和etf基金,本来一个是股票供给方,一个是股票需求方,结果两个都变成了需求方,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就这么爬上了珠穆朗玛峰。

美联储的超低利率是牛市基础,鼓励企业借债回购;etf基金无脑买入,进一步推升了指数股的股价。相对应的,非指数股股价比较低迷。

这种情况在港股更加极端,港股的极少数股票是按照美股体系给估值的,剩下大多数股票是按照非洲体系给估值的,严重的两极分化。

很多人觉得不合理,老司机们又发话了:

港股的头部股票非常优秀,30PE是入门价;其它大多数股票都有明显瑕疵,其中更有无数的老千股,秉着宁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给个3PE差不多。

我一开始不信,后来被市场无情教育,发现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