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我們之前寫過關於孩子說話的文章,說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因素之一是家長總是和孩子說兒語,也就是“吃飯飯”“睡覺覺”這樣的疊詞。


有寶媽留言說: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說兒語到底有什麼影響?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兒語是怎樣形成的?


孩子剛開始會說話時,說的那些單音重複的話,如“飯飯、燈燈”等就是兒語。兒語是孩子語言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所以跟孩子說兒語,是一種正常的交流方式。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說:“2個月前後,孩子就會發出唧唧咕咕的聲音,而且會重複一些元音(啊啊啊、哦哦哦)。”這時候,家長就可以模仿孩子的兒語,因為這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能夠促進孩子的表達慾望,讓他更樂意去學習語言。


“等到孩子4-6個月左右,可以在和孩子的“交談”中加入一些簡單的詞和句子,有意識地在交流中加入更多的成人用語,最後逐步淘汰兒語。你還應該從孩子的嬰兒期開始為他讀書,即使你覺得他根本不理解你在講什麼。”


在孩子1歲以後,我們就應該減少說兒語的頻率了,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干預孩子說兒語的行為,只要保證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多說一些大人說的話就好。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長期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危害


超過一定的年齡,仍在和孩子說兒語,真的會阻礙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嗎?


現代語言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幼兒語言的發展既離不開正常發育的大腦,也離不開豐富、適宜的語言環境。在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父母每天與孩子交流1小時和父母僅與孩子交流10分鐘兩種對照,孩子的綜合語言能力發展水平能相差250%以上。


因此,當已經過了說兒語的年齡段,如果還在和孩子說兒語,孩子攝入的詞彙量就會少很多,和其他已經接受正常大人對話的孩子相比,語言能力也會比較低。科學研究也指出:如果孩子長期處於僅僅接觸兒語的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將是不利的。


就像留言中的那位家長家的情況,孩子已經過了說兒語的年齡段,但家裡人還是通過說兒語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結果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差。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從更深一層的角度來說,家長超過年齡段仍在說兒語的行為,可以作為“低幼化”的表現。低幼化(infantilization)是David levy在1939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超出兒童成長髮展階段的屬於童年時期的特定照顧教養活動過程。”放在說兒語的情景中,就是孩子已經過了說兒語的階段,但家長仍然把孩子看成嬰兒,繼續說兒語。


當父母這樣說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在家長眼裡,孩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從1歲左右的開始,孩子就開始萌發自我意識,2歲左右自我意識發展強烈,家長這時候調整說話方式,是對孩子的尊重。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說話?


語言發育是孩子整體發育的一個關鍵部分。通過語言,孩子能夠去交流、表達和理解不同的感受,也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發展和維持與他人的關係。研究表明,孩子3歲時的語言水平,直接與10歲、20歲以後的語言能力和學業成就成正相關,所以正確引導孩子說話非常重要。


01

根據孩子年齡調整說話方式


孩子的語言和理解能力發育得很快,1歲以後,他基本就能理解大人說的話了。比如你說要吃飯了,他會跑到餐椅旁邊等著;你說找不到繪本了,他會幫你找。


當孩子有這種意識之後,你就要注意跟他說話,以及有他在旁邊時跟別人說話的方式,並減少兒語的使用。


可以儘量放慢語速、吐字要清楚,儘量用簡單的字詞和句子。教他物體和身體部位的正確名稱,比如說“腳丫”的時候,就不要再用“小豬腳”這樣的可愛代號,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語言模式,可以幫助他減少學說話過程中的混亂。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02

不用刻意糾正發音


孩子2歲左右可能會出現發音不準確的現象,比如會說“吃放(飯)”“小海騰(豚)”“小兇許(松鼠)”“灰(飛)機”等。這時一些家長可能會急著糾正孩子的發音,但一味糾正,會讓孩子反感,失去說話交流的興趣。


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的語言學習階段,家長用正常溝通的方式來發出正確的讀音就可以。比如孩子看到天空的飛機,說出“灰機”時,你可以說:“沒錯,天上飛過了一架大飛機呢?你看到那架飛機是什麼顏色的了嗎?飛機為什麼可以飛那麼高呢?”這種輕鬆娛樂的方式反而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3歲以後還不能正常發音,就需要重視起來,或者尋求專業醫生幫助了。


03

增加詞彙量,提高互動質量


決定孩子語言水平發展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和寶寶說話的詞彙量及互動的質量。


詞彙量多的孩子,能夠用合適的詞語和句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只有詞彙量是不夠的,和孩子互動的質量也很重要。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你問:“今天在幼兒園玩得開心嗎?”孩子會說:“開心/不開心。”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種互動不起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你可以這樣問:


“今天在幼兒園玩得開心嗎?”

“開心!”

“那今天都玩什麼了呢?”

“滑滑梯、跳繩、唱歌……”

“怎麼跳繩呢?是一個人跳嗎?”

“不是,全班的小朋友一起跳,兩個人搖繩,其他小朋友跳啊跳。”


就像這樣,把一個問題分解開來,孩子的話匣子就很容易打開了。


在孩子語言學習的路上,只要家長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並輔以足夠的耐心,孩子也可以成為一個善於表達的“小話癆”。


別說吃飯飯、睡覺覺了,會毀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超1歲不改很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