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體,靈肉一體—-宇宙真粒子連載

根據以上闡述的物質進化觀,我們還可以看出,在這裡,機體屬於存在範疇,功能(性能)也屬於存在範疇;神經是存在範zh疇,意識也是存在範疇。兩種存在(現象)共處一室,都是客觀的、真實的,共同見證著人或物質的屬性。只有到了意識開始具有明顯反映外界事物功能這個階段,存在(物體形質)與意識(性能)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才對立起來,存在成為所謂的客觀實在的代名詞,意識成為思維功能的特種稱謂。殊不知客觀實在包含著“意識”,“意識”雖被稱作主觀,但卻包含在“客觀實在”之中。這正是以往許多問題混淆的關鍵。眾所周知,傳統文論不管是唯物者還是唯心者所指的存在往往是事物的形體、質體,而忽略了其性能、性靈。他們把二者割裂開來,就像拿著兩根槓子,各持其中的一頭,大抬其槓,結果是莫衷一是。其實,如上所述,事物的性能、性靈與事物本身是一體的,就像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物質不運動的情形一樣,世界上同樣沒有無性靈、性能的事物,也沒有事物無性靈和性能。而且從事物的本質屬性來看,性靈、性能才是事物存在的重要標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是體現物質運動變化的根本。這種存在發展到高級階段就是意識本身。

意識要與人本身以及它自身和人之外的物(存在)相交流,就出現反映和被反映現象。這一現象一方面是人與物的存在,一方面是意識的功能。人與物如果不存在就談不上反映(被反映),意識的功能如果不存在,也談不上反映,反映與被反映同時進行,互為表裡,兩者缺一不可。唯心者認為,意識決定存在,強調意識作用,忽略兩者的一體關係(一是兩者是完全統一體,二是兩者是對立統一體);唯物者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強調存在的地位,也忽略了兩者的一體關係。兩者在探討心物存在與意識的關係方面都做了艱難探討,都有可貴建樹,但都沒有把握物質存在的本來面目,沒有搞清存在的確切內涵,所以都有失偏頗。但是,對於思維發展史,也各有意義,各有所得。緣起唯物,如果不機械教條,其優勢是重視客觀實在(形體),從實際出發,格物致知,重視對自然科學的探討,在具體工作中更實事求是,在物質研究中看到物質(形體)無限可分及其運動屬性,可從形體角度打開把握物質存在真相的通道。緣起唯心,如果不迷信上帝,其優勢是看重思維意識的能動性作用,注意思維規律的發現和運用,格心致知,尊重人事教育(宗教)和宏觀管理工作,在對思維真相的探討中,悟到了其無限可分,至無可說狀態,這樣可從性能角度打開把握物質存在真相的通道。兩者的交匯點就在形體的無(限)和性能的無(限)上,也即意識(性能)與存在(形體)的無(限)上,它們都統一於宇宙無限這個真理中。兩者之間不能統一的壁壘雖在其本身,但這是由人的大腦進化程度決定的。歷史上許多有建樹者,不管唯物還是唯心者,都是大智者,都取得了思維上的重要成就,都在行事中大得其益,當然也有深受其害的。一般的人,在沒有掌握其中精髓的時候,迷信唯物,易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注重具體細節的研究中,忽視宏觀的全面的聯繫,忽略事前總體思路及其哲學思維的價值,走向固執教條,從而成為唯物中的唯心者。迷信唯心,則容易熱情過火,脫離客觀實際,忽視客觀存在,不注重細節,造成疏漏,輕視具體論證,失之嚴謹,想當然以偏概全,成為唯心中的唯物者。人類唯有將二者結合,達到心物一體,圓融無礙的認識高度後,才能更加接近真理,獲得哲學的真正要義;才能把握本原物質、事物、人、思維意識之間的關係,理解各類事物尤其思維意識現象出現的原因,找出其間聯繫的紐帶,以及和諧求同的著力點、認同存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打牢建設和諧人類、建設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另外,在科學研究上,悟透了心物一體的真相,就可以通過現象(性能特點)順蔓摸瓜,發現潛在的實體。如通過研究光發現光源,通過物質的放射性發現放射性物質,通過對實體的研究,發現其性能或性靈。

待續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宇宙真粒子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宇宙真粒子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宇宙真粒子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