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時 間:2014年3月25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李嵐

是日,上午8點半,楊清江、陳鵬鵬、李嵐三人在南俊巷鯉城酒店停車場集中,驅車前往南安豐州鎮,與王贊成會合。

在入舊城區之前,我們察看了武榮大牌坊和坊左的彰勝亭。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武榮坊建於1993年,石結構,四柱三開間三樓,氣宇軒昂。石匾額一面為楊成武書題“振興豐州”,一面為梁披雲書題“武榮”。柱聯面南為“門通亞非歐錦帆肇絲綢之路,郡領薌荔鯉文氣開閩海之風”;“曩昔攘夷安內是處為明城清闕,而今革故鼎新此中有舜日堯天”;面北為“盈城楊柳人物風情隱約六朝餘韻,映日葵蓮山川形勝蜿蜒雙水匯流”;“武功撼山河國姓爺自此投筆揮戈,文榜登龍虎歐陽公於茲應魁釋褐”。根據石刻記載,是坊為“富春旅港同胞陳漢水先生捐建”。

彰勝亭,1994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四角翹脊攢尖。亭中石龜背立一巨碑,面南碑文為豐州鎮人民政府撰作“豐州古地”,面北為陳漢水撰作“武榮頌”。石龜舊置南安縣堂口,築彰勝亭方徙其中。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自武榮坊至北渠橋,樓屋輻輳,街市繁華,乃改革開放後形成的。舊城區在橋北。北渠為舊城的南護河濠,濠面寬大,兩側砌石為岸,岸上為保護水源,加置屏障。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過北渠橋北行至慈濟宮。宮在舊南門內偏東,坐東面西。初在豐樂鋪鹽館口一帶,明嘉靖中(1522-1566年)侍郎黃養蒙改建於此。2013年重修,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煥然一新,石作木雕堆剪髹飾工藝精湛,門神浮雕彩繪尤為精絕。正殿左右牆壁有明萬曆壬寅與清順治乙酉兩方碑刻,昭示廟宇歷史悠久。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在王贊成帶領下,我們在慈濟宮後考察東浦。民國《南安縣誌》(以下簡稱“縣誌”)記載:縣治南門內有菱角浦,俗名浦墘浦。以萬石陂眾水流入西水關,由此浦轉至東水關。後來歲月迢遞,水土流失,西水壅塞,遂分為東、西兩浦。所謂“浦”者,乃連通江河的長形水池也。今東浦淤塞,不入水關轉達晉江,已成一潭死水,不泛漣漪矣!

慈濟宮前有石碑:“甘泉橋,隆慶元年八月吉時建造,知南安縣事餘干甘宮立。”碑高183釐米、寬56釐米、厚21釐米。接著,王贊成帶我們跨過前街,進入一小巷,指示臨街之樓層後即為甘泉橋遺址,稱橋當南門咽喉之地,東西浦以此為界。橋之西側為應魁亭遺址;其旁為應魁井。井尚存。

應魁亭舊為南安名跡,據縣誌記載:“應魁亭在邑治南門內,為唐歐陽詹登進士立。宋大觀二年,主簿朱廷陽重建。明弘治十年,知縣沈誠重修。清乾隆間洪世澤重修。民國年,諸紳董募捐重修。”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甘泉橋,應魁亭遺址之北,現為豐州村委會所在地。王贊成介紹,村委會大門對面即為舊城的南門。村委會之西側民居即為龍山衍派曾氏祖厝。

沿南門一路往西,就是南安古城南垣。行至“豐州村南門86”,遇尤瓊玉等二老嫗,攀談之間,聊及30年前拆城取城基石事。1984年,泉州內港在第七、八、九碼頭,建高樁梁板式現代化碼頭,其工程石方取自南安豐州古城基。當時村民務農工分值低,挖城基石收入較高,因此都很積極。她們現在居住的這棟房子就是那時在城基址上建造的,已經整整30年了。王贊成曾在這一帶居民家中收集一塊鐫有“宣和五年癸卯歲……翻經石”字樣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殘件,為泉州南建築博物館收藏。它印證了《縣誌·城池》明嘉靖知縣夏汝礪甃石為城的記載及民間從九日山採石築城的傳說。

再往西行,右側一線樓房林立,大都建在城基之上。這些樓房大部分是燕山黃氏的民居,有燕山洗衣房,有華亭衍派(即花亭房)。其中有一家門匾標示“龍窟傳芳”者則為洪氏。樓房中間有一小段空地,栽種蔬菜,再往裡是一片殘沼。王贊成告訴我們,這個臭水池就是西浦。

樓層盡頭,拐彎右轉,是為古城西垣,垣基遺址穿過前面的一棟樓房望北而去。王贊成說,西門水關就在南垣、西垣交叉處,已經湮廢。

出一條小巷,為僑中路,向北走一小段路,右轉,幾步外就是古城的西門橋遺址。橋的西北側,是燕山黃氏五房的祖厝,匾曰:“五桂馨香”,三開間。右小門有聯雲:“城郊煙柳鳴翠鳥,橋畔綠榕戲清波”。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西門橋,又稱“董橋”、“灰窯橋”。據縣誌記載,清同治(1862—1874年)前曾經傾移,燕山黃諸紳耆重修。後來又圮廢,只剩“橋”中一株榕樹。王贊成介紹,舊橋原為兩孔。榕樹生在兩孔中間石隙間,於今橋墩、橋板全無蹤跡,唯有“橋”之北側尚見潺潺流水。

橋頭有土地公廟,單進。東進約10米,即為南安古城西門一豐樂門遺址。

由小巷折北至豐樂宮。豐樂宮,又稱真武廟,舊額北極殿,俗稱上帝宮。宮前有上帝宮池,舊與西浦水系相通。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豐樂宮三開間,門頭佈滿精緻的青石雕,門前有蟠龍石柱,2010年重修,規模比舊時擴大,建築工藝堪稱上乘,裝飾富麗堂皇,可與南門慈濟宮相媲美。宮左有釋仔廟,稱德仁堂。

循豐樂宮右小巷北上,到一片園地,中間有下圍池、青草池,其南有張氏祠堂。張氏為豐州城內望族,明清時期,出過一個進士,四個舉人。張氏族人開門迎客。祠堂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個厝殼,大三開間三進,除高敞的木構架外,空空如也。大門屋頂瓦片模印有“光緒乙未年張大宅司造”字樣,似乎在訴說120年前曾經的繁華。祠堂左側有一民居,三開間,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品相尚佳,有保存的價值。

由菜園子北上,循豐州鎮派出所東牆至燕山路。王贊成說,西城牆經派出所跨燕山路過僑聯大廈。

我們一行穿越燕山路,由一小巷繼續北行,遠遠地望見池亭,池亭已塌,其六角基址尚存。池亭之東為豐州法庭,法庭東面圍牆即為古城西垣行經之地。

沿法庭東牆北上,經過錦宅,到達古城的西北隅一四角埔,四角埔地勢高,環城濠在此中斷。

四角埔右轉,即是古城北垣遺址,地名桃源村城邊。路右的房屋都建在原來城基之上,而跨過路面的房屋則建在原來的護城河中,大都標題“版築傳芳”。

不一會兒,到了古城北門,北門一名長壽門,又名拱華門、躍進門。城門早廢,今豎一牌樓,稱為“拱華挹翠”,1993年仲秋建造。牌樓為紅磚結構,頂部脊上雙邊雕塑一對行龍,中間雕塑一匹奮蹄騰空的駿馬。陳鵬鵬說,此中隱喻龍馬精神。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王贊成帶我們出北門,右轉。路邊一方石刻,刻有“橋頭西城角字紙亭路”。循路東行,不遠處路邊有一宮廟—水神廟。泉州地區水神有廟,但都有其他名號,直標“水神”則鮮見。水神廟單進,前一拜亭,坐西向東,面對古城北濠。

王贊成介紹,明代築城,南北兩面都是填池造牆。南面菱角浦(後分東、西浦),北面白鷺浦。縣誌雲:“白鷺浦在縣治之北,為萬石陂來水儲蓄處。”白鷺浦後人稱“少卿池”,以里人黃河清嘗官太常少卿。

由紙字亭路繼續東行,過河溝橋。橋之南為古城北濠,橋之北為少卿池,濠池相通,水質嚴重汙染。

跨過豐環路,由東環路向東前進,東環路路基即為古城北垣遺址。路北畔是居民開闢的菜園,菜園外面是護城壕,土岸。

行至萬陰宮,宮在舊城外東、北交叉路口。折南即是古城東垣遺址。東城濠暴露東垣遺址之外,雜草叢生,汙水橫流,臭氣沖天。城垣遺址上起蓋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樓屋。

我們沿著東濠溝南行。不一會兒,王贊成帶領從柳厝附近的一座小橋入“城”。

柳厝石埕角有一臥碑,殘長152釐米,寬118釐米,厚15釐米,碑之篆額為明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書,碑記題目為“弋侯重建萬魁亭記”內容尚未經眼。

看罷臥碑,又往南行,至“豐州村富春256”附近,王贊成說,此地舊有龍雲坊,往前不遠處就是東門。1956年曾在東門發現有陰刻“月城”字樣的城磚,當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知縣袁崇友修城時的遺物。

出東門,有一祀公媽宮,單進,加一拜亭,水泥結構。再往前即東門橋,1986年2月,富春華僑重修。王贊成說,古城東門外濠溝附近,古時稱為夏侯灣。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1)

我們一行出東門橋,又回到濠溝東岸,繼續南行,來到北渠附近。在東垣、南垣交叉處的一座橋,稱將軍橋,跨越北渠。以前老將軍石像已經退役不知去向,由現在新雕的一尊將軍石像接班,置於橋頭路邊。昔日神龕舊物唯餘一段石雕屋脊。

由濠溝東岸右轉,右側一溜樓房又是南垣遺址的標識,與左側保護水源的屏障組成一條幽深的長巷。走著走著,抬頭放眼,東浦就在前面。繞了一圈,我們又回到南門慈濟宮。

陳鵬鵬說,根據有關資料,南安故城城周3196米,高3米,敵樓6座,銃臺176個,堞1022個。清咸豐七年(1857年)四月,永春林俊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南安城,城樓盡毀。民國二十八年(1939),日本飛機轟炸豐洲,國民黨當局以“焦土抗日”為由毀城。

3196米,我們今天走了2個半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