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李純死於意外?還是一場政治陰謀?

醉傾城36


唐憲宗算是晚唐皇帝中比較出彩的一個,之所以說他出彩,是因為他爬上皇位後,大刀闊斧的削藩,一度有要終結藩鎮割據的架式。更主要是,唐憲宗死的比較及時,所以人們難免認為,如果唐憲宗不死,就可以改寫晚唐歷史。

至於唐憲宗被殺,表明上看是一個偶然意外,因為他是不小心被自己的貼身太監陳弘志所弒;但其實呢,唐憲宗被殺,是一場標準的政治陰謀,它是當時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

因為,唐憲宗作為一個強勢的皇帝,他突然被人謀殺,結果兇手竟然好像沒事人一樣,照樣還是身居高位活蹦亂跳,直到15年後,他才被唐憲宗的孫子殺死,而且還沒有公開他的罪行;至於其它同謀的人,受到追究的時間就更晚;關鍵是,也都沒有公佈他們相關的罪行。

要知道,在天下還沒有大亂時,就是殺個普通人,都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殺人容易,善後很難,國家法理可不是擺設,就更不用說殺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換句話說,皇帝貼身的太監想殺皇帝,如果不計後果,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問題是,殺了皇帝后,想不被追究責任,還想繼續身居高位,這個真心說,實在太難。



最簡單而言,如果宦官集團內部沒有達成共識,一個宦官敢殺皇帝,與他有競爭關係的宦官,隨時可以打著為皇帝復仇的旗號,把他打得萬劫不復。

另外,如果宦官沒有與朝臣們、藩鎮大佬們達成共識,一個宦官敢殺皇帝,藩鎮大佬隨時可以打著為皇帝報仇的旗號殺入京城,到時朝臣們再互相呼應,宦官再權傾朝野,恐怕也會嚇得要死要活。

從這層意義上說,一個宦官能夠殺掉皇帝,事後還不被追究責任,這足以說明宦官謀殺唐憲宗的行為,有著非常廣闊的群眾基礎。

當時,唐憲宗處於必死的位置上,大約是因為三種力量推動。第一種力量,是反戰的力量,因為,唐憲宗上臺後一直致力於削藩,於是中央政府和藩鎮之間幾乎年年有戰爭。

站在看歷史書的角度,大家自然喜歡唐憲宗這種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處於現實角度,這個實在比較難說。因為,唐憲宗削藩的成績是無數錢財、炮灰堆出來的。關鍵是,想要維持這種勝利,還需要無數的錢財、炮灰繼續燒下去,這也就意味著需要不斷的加稅、不斷的拉壯丁,前方的犧牲名單不斷擴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憲宗為了籌措打仗的軍費,那是極盡橫徵暴斂之能,直接把帝國折騰的雞飛狗跳。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也好,將士們也好,自然都不希望削藩繼續下去。因為,藩鎮割據自然不好,問題是,藩鎮割據影響帝國邊防安全了嗎?影響大唐的統一穩定了嗎?顯然都沒有。

既然如此,一些人扯要把削藩進行到底的旗號,寧願大唐遍地墳,也要打服河朔三鎮,又所謂何事呢?換句話說,只要藩鎮們願意繼續掛著大唐的旗幟,大家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呢?



第二股力量,是反對昏君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唐憲宗也算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首先,他過分重用宦官,甚至一度想讓宦官當大軍統帥,結果最後反被他最信任的太監殺死。

其次,唐憲宗還有一種愛好,那就是追求長生不老,他曾經為了方便術士尋找長生不老藥,就讓術士當一個州的刺使。唐憲宗的這一行為,在史書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唐憲宗死後,官方所公開的死因,就是唐憲宗吃長生不老藥吃死了。

第三股力量,是圍繞奪儲的力量。唐憲宗時代,一直有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唐憲宗的大老婆是郭子儀的孫女,因為郭家勢力太大,所以唐憲宗一直沒有讓她讓當皇后。當然,唐憲宗也沒敢讓別的女人當皇后,而是讓郭子儀的外孫女以貴妃的身份,穩坐後宮頭把交椅。

因為類似的原因,郭家的外孫,無論從哪個角度也是皇位繼承人,問題是,唐憲宗一直表示更看好另一個兒子,而且唐憲宗的頭號親信宦官,更是旗幟鮮明的支持這個兒子當太子。結果最後唐憲宗被人謀殺後,兇手就順帶著把唐憲宗寵愛的那個兒子給殺了,而郭家的這個外孫,則成為新的皇帝。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這三種矛盾合在一起,唐憲宗能有好下場嗎?


我是趙帥鍋


對於唐憲宗李純之死,歷來被作為唐後期宦官專權的一個典型例子,實際上問題並非如此建檔,其背景相當複雜。這一事件是唐後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當時統治集團內部各派力量衝突鬥爭的必然後果。

皇位繼承權鬥爭導致了唐憲宗之死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四十三歲的李純突然死去,對他的暴死,新舊《唐書》有關記載極為簡略。

“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篡逆,史氏諱而不書。” ——《舊唐書·憲宗本紀》 “守澄與內常侍弒帝於中和殿。”
——《新唐書·宦官傳》

對於皇帝駕崩這麼大的一件事情,史書記載為何如此簡略含混?唐憲宗死於宦官之首是無可懷疑的,他的死也確實是唐後期宦官轉專權的一個典型事例,但事情卻並非這麼簡答,而是有著深刻的背景和複雜的種種矛盾的。

唐玄宗死後五十年,裴庭裕(唐末史學家)對此事內幕透露了一些消息:

“宣宗追恨光陵商臣之酷,郭太后亦以此暴崩。”

“光陵”,是唐憲宗繼位者唐穆宗的陵墓,在這裡指代唐穆宗。“商臣之酷”是用了春秋時商臣殺其父楚成王搶班奪權的典故。郭太后則是唐穆宗的母親,唐憲宗的郭妃。裴庭裕在這裡明確指出對唐憲宗之死,唐穆宗應該負責,他母親郭氏也有干係。所以唐憲宗死後二十七年,他的幼子唐宣宗當了皇帝,要讓郭氏“暴崩”。

所以,唐憲宗的死,“大臣不敢言,史臣不敢述,而且苟且凃飾”。

唐憲宗之死,是唐穆宗兄弟爭奪皇位繼承權及他與憲宗矛盾衝突發展的結果。

元和四年十月,唐憲宗長子李寧被立偉太子。兩年後,李寧死去,李寧一死,誰做太子,曾經有過一番鬥爭。當時可能被立為太子的有次子李惲和三子李恆,兩人年齡不相上下,但李惲是次子,被立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但最終使李恆當了太子。

實際上憲宗不立李惲,是有苦衷的。他當太子的時候,深知太子形成羽翼對皇帝的威脅,他自己就是靠宦官俱文珍等人搶班奪權逼老爹唐順宗退位的。所以在選擇已經成人的兒子為太子時很謹慎。

當時深得唐憲宗寵信,威權特別重的宦官吐突承璀力主立李惲為太子,這就犯了唐憲宗的忌諱,擔心太子黨羽過盛。同時,還有一個客觀條件使吐突承璀的建議不得實現,就是他此時並不在京城。另一方面,李恆能夠立偉太子,跟憲宗的偏愛不無關係。

李恆得以正位太子,但他二哥卻並沒有死心,在吐突承璀的支持下,仍時時對他構成威脅。吐突承璀自元和把你那從淮南監軍使任上回京到憲宗暴死的七年裡,一直擔任神策軍中尉,掌握著禁軍的指揮權,並仍為憲宗寵重,他的意見對憲宗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他的武裝勢力也是李惲的堅強後盾。

雖然李恆上位有憲宗寵愛的原因,但李恆並沒有持續受到憲宗的寵愛,李恆喜歡聽民間“鄙說”,大概就是喜歡聽戲,看小說之類的,有點不務正業,被太子侍讀韋綬舉報,唐憲宗因此對李恆十分失望,甚至起了廢太子的心思。

在這種情況下,吐突承璀和李惲加緊活動,李恆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了。李恆當然不甘心讓出太子的位置,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允許。於是憲宗在這節骨眼上終於“暴崩”。李恆在這一時間中的活動,由於他的成功,成了憲宗的繼位者,當然被掩蓋了。舊唐書說憲宗之死“史氏諱而不書”,當然是為李恆而“諱”。

直接下手的是宦官,內侍陳弘志是“推刃之賊”,另一些大宦官也積極參與了此事。“中尉梁守謙與諸宦官馬進譚、劉承偕、韋元索、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殺吐突承璀及灃王惲。”這些人在殺死憲宗的當天,就擁立李恆上臺,並直接殺死了李惲和吐突承璀。

由此可見,憲宗之死不僅是李恆兄弟爭奪皇位的結果,也不僅識宦官專權的表現。還是宦官內部爭權奪利,內部鬥爭的具體體現。吐突承璀權重位寵,極為憲宗所親重,他是憲宗當太子時的貼身內侍,憲宗即位就任他為知內侍省事,不久又任神策軍護軍中尉。太子李寧死的時候,吐突承璀並不在京,因事被外任為淮南監軍使。

第一宦官不在京城,那麼其他宦官必然蠢蠢欲動,而想要取代吐突承璀,也只有一條捷路可走,那就是擁立新太子,選擇李恆,就是這些宦官們掌握權力的捷徑。

所以唐憲宗之死,實際上是由皇位繼承權引發的一系列的政治鬥爭的結果,明面上的李恆與李惲之爭,隱藏在後面的是新舊宦官的權力之爭,更深一點的還有外戚,也參與了進來。總而言之,有唐一代,關於皇位繼承,大多數時候都是經過一系列的宮廷政變才得以完成的。


江畔初見月


唐元和十五年,42歲的唐憲宗李純暴死於大明宮中和殿。這位唐代中興之主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我的觀點,唐憲宗之死並非意外,他死於李恆(後來的唐穆宗)集團的政治陰謀。


1、謀害唐憲宗的動機

憲宗晚年,唐廷的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內部鬥爭白熱化,這一切都源於憲宗兩位兒子的權力之爭。

元和四年,憲宗立長子李寧為太子,但僅僅兩年之後,李寧去世。新太子的人選,只能在剩下的次子李惲和三子李恆之中產生。圍繞著兩位皇子,朝臣、後宮、宦官集團分裂為兩個派系。

雖然憲宗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立李恆為太子,但是到了憲宗晚年,李恆的地位搖搖欲墜。

首先李惲身邊聚集了一批實力派人物。第一位是憲宗非常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因為其擔任掌管禁軍軍權的神策軍中尉,所以對李恆集團構成了致命的威脅。另一位是宰相皇甫鎛,此人黨羽眾多,在憲宗面前很有分量。

其次,憲宗對李恆的態度,由寵愛轉變為懷疑。元和十年,李恆因荒疏學業、耽於遊戲受到憲宗的嚴厲訓斥,而吐突承璀等人趁機搖唇鼓舌,建議憲宗另立新太子,憲宗雖然未置可否,但毫無疑問的是,對李恆的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李恆雖然仍然是太子,卻處於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中:

“......諸中貴人秉權者欲議廢立,紛紛未定,穆宗在東宮,心甚憂之......”——《舊唐書》

另一方面,李恆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在後宮之中有足夠的奧援。

憲宗晚年因為服用長生丹藥,性情大變,經常虐待身邊的宦官,李恆的身邊聚集了不少這些對憲宗心懷不滿的近侍太監,所以對憲宗的生活規律一清二楚。

其次,李恆的母親郭妃背景深厚,在後宮中勢力很大,可以為李恆提供關於憲宗的各種情報。

因此,李恆一方面日益感受到憲宗對自己的不滿,另一方面有條件獲取憲宗行蹤、狀態的各類情報,有充分的動機和機會謀害憲宗。


2、憲宗被害的蛛絲馬跡

憲宗暴斃前後,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情,更加證明了他的死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憲宗死前不久,李恆擔心自己被廢,和舅舅郭釗商量。在危如累卵的局勢面前,郭釗顯得異乎尋常的冷靜:

“殿下身為皇太子,但旦夕視膳,謹守以矣,又何慮乎?”——《舊唐書》

首先李恆找郭釗的時間很敏感,就在二人見面之後的當月,憲宗就暴斃了。

其次,郭釗安慰李恆的話很有意思,顯得胸有成竹,明確告訴李恆不用擔心,安心等著就行了。

郭釗讓李恆安心等待的又是什麼呢?肯定不是憲宗廢掉自己的聖旨,最大的可能就是等待登基繼位。那麼問題來了?郭釗如果不事先做好謀劃,怎麼能保證李恆必然順利繼位呢?

憲宗暴斃的當天,吐突承璀和李惲就被處死,第二天,宰相皇甫鎛及其黨羽被流放、罷官。總之,李恆集團對政敵的處置有條不紊,環環相扣,沒有絲毫的慌亂,反觀李惲集團倒是處處被動,完全被打的措手不及,毫無還手之力。

可見,李恆集團在憲宗死前和死後,都有如未卜先知版預知了局勢的走向,如果憲宗真是意外死亡而非被謀殺,他們絕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有條不紊。

結論:

從上面兩個方面分析,憲宗李純不僅有被殺的充分理由,暴斃前後的一些蛛絲馬跡也證明了他的死亡乃是李恆集團的政治陰謀。

這個觀點,也可以從陳寅恪先生的論述中得到證明:

“唐憲宗為內官所弒,閹人更隱諱其事”——《金明館叢稿》

作為中興大唐的一代雄主,唐憲宗竟慘遭橫死,實在是令後人扼腕嘆息。

《新唐書》、《舊唐書》、《金明館叢稿》


歷史深度報道


唐憲宗李純死於意外?還是一場政治陰謀?

個人覺得唐憲宗的死是一場政治陰謀。

唐憲宗簡歷:

唐憲宗,本名李淳,立太子後改名為李純。他父親是唐順宗李誦,是唐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也是繼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在位幾個月便被幽禁,傳位給太子李純。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李純從小就得他的祖父唐德宗喜愛,《舊唐書》:唐憲宗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問曰:"汝誰子,在吾懷?"對曰:"是第三天子。"德宗異而憐之。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削弱藩鎮勢力,創建“元和中興”的局面。但早明後暗,前期還可以,後期寵信宦官,並沉溺丹藥,變得喜怒無常,四十多歲暴死。

他給唐留下了幾個問題:

1、他沒有立皇后,他的長子李寧立太子後,19歲就死了,母親是紀美人;他的王妃郭氏輩分比他高一倍(郭氏是郭子儀的孫女,郭氏的母親是唐代宗的女兒,唐德宗的妹妹,唐順宗的姑姑,唐憲宗的姑奶),而且郭氏在朝野權利極大。

2、唐憲宗寵信宦官,並重用宦官吐突承璀。

3、繼承人問題上搖擺不定,他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擁立唐憲宗的另一個兒子李惲,而且唐憲宗自己也不喜歡新的太子,就是郭氏生的孩子李恆,這樣就導致了宮廷矛盾,唐憲宗也可能因此而死。

唐憲宗死因:

《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史氏諱而不書。”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弘志弒逆,其黨類諱之,不敢討賊,但云藥發,外人莫能明也。”

唐文宗繼位後,《舊唐書·文宗本紀》:“大和九年九月癸亥,令內養齊抱真,將杖於青泥驛,決殺前襄州監軍陳弘志,以有弒逆之罪也。”

史書皆記載傳言是陳弘志弒逆,而陳弘志後被唐穆宗大肆獎賞,背後可以看出唐憲宗的死與太子拖不了關係。而且唐文宗繼位後以弒逆杖殺了陳弘志。

唐宣宗繼位後,他是唐憲宗的兒子,以太皇叔身份繼位,《東觀奏記》:“憲宗皇帝晏駕之夕,上(宣宗)雖幼,頗記其事,追恨光陵(指的是唐穆宗)商臣之酷。即位後,誅除惡黨無漏網者。時郭太后無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懷慚懼。時居興慶宮,一日,與二侍兒同升勤政樓,依衡而望,便欲殞於樓下,欲成上過。左右急持之,即聞於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初,左軍中尉吐突承璀謀立澧王惲為太子,上(唐憲宗)不許。及上寢疾,承璀謀尚未息;太子聞而憂之,密遣人問計於司農卿郭釗,釗曰:“殿下但盡孝謹以俟之,勿恤其他。”釗,太子之舅也。”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唐憲宗是被謀害的,背後的黑手是郭氏一黨,由唐穆宗的舅舅郭釗一手炮製的。

可惜的是,這麼多人擁護的唐穆宗是個草包,昏君,也過早的死了。


熾熱的小丑


大家好啊,我是小青峰曰史,學生一枚,目標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唐玄宗的前世今生。在唐朝的歷史上,唐憲宗算得上是一位很有能力,很有治理手段的君主,最突出的貢獻莫過於就是接觸藩鎮割據局面,還唐朝一片和平與安寧。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雄主竟在一夜之間死在大明宮,這就讓人很納悶了,人們也對其死亡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死於意外,有的人卻說是死於政治陰謀,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在小青峰猜測看來,唐憲宗應該是死於政治陰謀,原因有三。

一、剛愎自用,遭宦官暗算

也是是因為自己年輕時為唐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唐憲宗在晚年時期特別自傲,自以為功績卓著,剛愎自用,有時候甚至是在朝堂上沉溺於自己年輕時的場景,翻來覆去地將這個事拿出來說,經常性地喜怒無常,動不動就遷怒於自己親信的大臣,宦官們,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失去了往日的明君修養,在很快時間內失去了往日的權威。試著想一想,這些大臣宦官們盡心盡力地去輔佐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搞得最後吃力不討好,時不時地挨一頓罵,遭一頓罰,這誰能夠頂得住呢?另外,唐朝時期的宦官專權尤為嚴重,這些宦官就像吃了“激素”一樣,手裡也有兵權,再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宦官們趁機聚集勢力,試圖建立自己的同盟以此來約束帝王,甚至是在重大問題的抉擇上,宦官們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們發話了皇帝才能決策實施命令。再想想,縱然唐朝姓李,但是這又有什麼意義?還不是最終被凌駕,成為有名無實的傀儡罷了。所以,結合以上兩點,宦官暗害唐玄宗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大明宮的地理位置及象徵意義

我們前面也說了,唐憲宗是死於大明宮,而且是月黑風高的晚上,那麼我們也得對大明宮的構造來入手分析。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大明宮曾經一度被毀過三次,雖然有過休憩翻整,但是由於一些迷信封建思想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大明宮不吉利,既然是天子住的地方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毀呢?這肯定是不好的象徵。

另外,大明宮的地理位置特別獨特,類似於一座孤立的城堡,屹立於宮中,可能是為了避免他人的影響,靜心批閱奏摺的緣故,周圍幾乎沒有很聚集的建築。大明宮特別高,雖然沒有畏途巉巖不可攀的氣勢,但也有直入雲霄的壯闊,這樣一個又高,又比較偏僻的地方怎能不容易造人暗算呢?況且唐憲宗對自己迷之自信,也就放鬆了警惕,只安排了很少的侍衛保護,畢竟是自己的寢宮,安排那麼多人晚上自己辦事情也不方便啊,那多尷尬呀。可是萬萬沒想到,由於他自己的疏忽,在大明宮慘遭暗殺。

三、郭貴妃對唐憲宗的怨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郭貴妃到底是什麼身份,郭貴妃是唐朝開國功臣郭子儀的親孫女,可能是因為郭氏家族中的大臣曾經忤逆了唐憲宗,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在皇家是很有道理的,唐憲宗一直打壓郭氏家族,郭貴妃作為憲宗的原配妻子始終也沒有得到皇后的名號,這讓誰都受不了啊。我想,這也許就是她的動機吧,推翻自己的丈夫,讓自己的兒子繼位,然後自己再將權利收攬過來自己獨掌大權。從這個角度考慮,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呀!畢竟皇家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存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女人要你死,有的是辦法!當然,郭太后親自殺害唐憲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一旦發現她從此就地位不保,所以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指使別人去暗害唐憲宗,一來明哲保身,二來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小青峰總結:唐憲宗的死亡一直是一個千古謎題,無人揭曉其正確答案,我們也只能透過現象來預測,感受唐朝的歷史,感嘆唐憲宗的死。


小青峰曰史


唐憲宗李純之死,史書上的記載是這樣的:

“庚子,(憲宗)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弘志弒逆。其黨類諱之……但云藥發,外人莫能明也。”——《資治通鑑》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史氏諱而不書。”——《舊唐書·憲宗本紀》

一個職階卑微的小小內侍宦官弒殺了當朝皇上,史書上卻“諱而不書”,這本身就很蹊蹺。再結合憲宗死後、太子李恆的一系列行為和表現,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太子李恆很可能參與了這場弒君的陰謀!

憲宗被弒的當天夜裡,以王守澄為首的內侍宦官就發佈了天子駕崩的消息,還附帶說明了天子的死因——藥物中毒。

同時,右神策中尉梁守謙帶領全副武裝的神策右軍士兵衝進了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的府邸,不由分說,將其砍殺,緊接著又衝進澧王府,殺死了李惲。

上面的王守澄和梁守謙是支持太子李恆的內侍宦官和禁軍首領,而被殺的吐突承璀則是一直想要廢掉李恆、擁立澧王李惲為太子。就在吐突承璀和李惲被殺以後,李恆立刻以帝國儲君的身份,大舉犒賞了梁守謙和王守澄等人……

總之,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李恆直接參與了弒殺唐憲宗李純的陰謀,但歷史畢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上面的種種跡象至少表明了,唐憲宗李純之死絕不是意外,而是一場驚天陰謀!


小莊讀書


古人無法知今事,今人亦難斷往事。歷史畢竟是歷史,迷團也畢竟是迷團。若真要弄清真相,免不了要去扒細節。究竟是不是意外, 究竟是不是政治陰謀,相信大家會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史料的記載,也只是用“可能”、“據說”等措詞。所以,我也無法用肯定的口吻,對歷史事件作個判斷。本文只是我的推測,不代表史學界的觀點,也不代表平臺的立場。

陰謀論

早年的唐憲宗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是自己效法的榜樣。

唐憲宗將“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出現了“唐室中興”的局面。

(唐憲宗李純)

但他在立太子問題上卻遇到了難題。

照理說,郭妃的兒子“李恆”的勝算最大。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郭子儀是助李家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經過幾十年的深耕,無論是在後宮還是在朝堂,郭氏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所以,從穩定政權來說,必須立李恆為太子。否則,即使立了太子也沒用,郭氏一族可以憑藉其強大的勢力進行奪取,那將是一場血腥的宮鬥,而且郭氏可穩操勝券。

但是,如果立李恆為太子,唐憲宗將會被郭氏家族的強大勢力所牽制。他不想被牽制。再說,他也不喜歡郭妃的兒子李恆。

所以,唐憲宗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猶豫不決,郭氏家族就是看到了他這種搖擺的態度,所以就乾脆先下手為強,派人刺殺了唐憲宗。立李恆為帝(即唐肅宗)

這就是“陰謀論”的依據——唐憲宗不想立李恆為太子,郭氏派人刺人唐憲宗,搶奪皇位。

“意外”論

唐憲宗信仙好佛,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他下詔徵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山人,配製長生不老之於藥,並派宦官使到鳳翔去迎接“佛骨”。

刑部侍郎韓愈極力諍諫,方士不可信,方藥不可服。

韓愈上表切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明帝時,始有佛法。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佛如有靈,能作禍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資治通鑑·唐紀》

憲宗聽後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施極刑。宰相裴度等人奏言韓愈忠直,只是將心裡所想的告訴陛下而已,並無惡意。憲宗這才放過韓愈,把他貶謫為潮州刺史。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

第二年,柳泌完成了配製不老之藥,唐憲宗開始服用。可不老之藥並沒有給憲宗帶來預想的效果,他的性情開始變得暴躁易怒,並經常無緣無故經常斥責和誅殺宦官。

這裡就帶來了唐憲宗“死於意外”的兩種說法:①唐憲宗服用方藥過量,致使心志異常,死於“猝死” 。②身邊的宦官或被責罰,或被誅殺,心生恐懼,出於“自衛”,“情急之下”殺了唐憲宗。

史書的說法

重用宦官一直是唐朝的頑疾。我們所熟知的莫過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了。唐憲宗早年還能重用賢相,遠離宦官。但在同藩鎮的戰鬥中,他重用宦員作為統帥帶兵出征。

有的大臣勸說唐憲宗這樣做可能會使宦官權力過大。他卻認為自己能將宦官勢力掌握在掌心。他說:“他們不過是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利,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

但是,他的自信心似乎過了頭,後來的局勢根本不由他掌控,宦官的勢力不斷增大。到了後來,他們的權力到了可以毫無顧忌地廢立皇帝的地步。

唐憲宗在中和殿“暴崩”,當時的人都說是被內常侍“陳弘志”殺死的。陳弘志的同黨都是內宮官員,為了替他隱瞞真相,他們都不敢追究兇手,只說是憲宗吃丹藥後,藥性發作而死去的,宮外的人都無法辨別事情的真假。

當時,宦官集團又分為兩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劃“李惲”為太子,梁守謙、王守澄一派卻擁護李恆為太子。憲宗暴崩後,除了擁護李恆以外的一切宦官都被盡誅。李恆即位後,是謂唐穆宗。

(唐穆宗李恆)

對於憲宗是死於意外,還是政治陰謀,我們該持何種立場

怎麼一個盛世唐朝,偏有很多帝王死於丹藥?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都是因為想長生不死,結果因服用丹藥中毒而亡。

但對唐憲宗是因服丹藥中毒而亡的說法,我持懷疑態度。畢竟憲宗服丹藥才一年時間左右,死前也沒有任何跡象。

我倒認同憲宗的死是由於政治陰謀的說法。《資治通鑑·唐紀》是這樣記載的:

(憲宗)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弘志弒逆,其常內諱之,不敢討賊,但云藥發,外人莫能明也。

若是當時懾於宦官勢力而不敢追查兇手,但後來李恆繼承了皇位,還不敢追查嗎?顯然不是。是李恆不想去追查了。而且弒殺憲宗的陳弘志,當時是擁護李恆的。陳弘志弒殺憲宗,應該是受郭氏家族的安排或密令。

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李恆誅殺了沒有擁立自己為太子的全部宦官。這樣的解釋才會合乎邏輯,才會合乎情理。

至於陳弘志為什麼要弒殺憲宗?殺憲宗對他有什麼益處?他又不能當皇帝。不論是誰當政,他還是個宦官,是個家奴。其實不然。

在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就如同家奴和主子的關係。宦官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宦官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奪家產一樣,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的就會達到可以奪取大家族的家產。

陳弘志替穆宗幹掉憲宗,就是為了讓穆宗順利繼位,以使自己日後能夠更加受寵。只是後來的劇情有些狗血,陳弘志並沒有得到他所“憧憬”的榮華富貴,不久便被唐穆宗找個理由誅殺了。

在唐朝,宦官顯赫一時,但也只是皇族爭權奪利的工具而已。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唐憲宗李純(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貞元四年(788年),李淳被冊封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純,監國理政。同年八月,李純繼承皇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元和十五年(820年),駕崩於大明宮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歲。

關於唐憲宗的死因,後世歷史學家一般認為是被唐穆宗害死的,裴廷裕的《東觀奏記》有詳細記載。

《舊唐書·憲宗本紀》載: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這天晚上,唐憲宗突然在大明宮中死去。皇帝猝死,當時都說是太監陳弘志謀殺了皇帝,但史官卻隱諱了這件事不記錄,以致於詳情不得而知。《文宗本紀》認定陳弘志就是元兇。《皇甫鎛傳》記述陳弘志害怕憲宗無故遷怒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害死了憲宗。《后妃傳》中記述唐憲宗拖延不冊立郭氏(汾陽王郭子儀的孫女)為皇后,怕郭家勢大,干涉自己對其他小老婆的寵愛,卻造成了郭氏的怨氣。以郭家的功勳富貴,卻做不了皇后,能不怨恨?而遲遲成不了皇后,即意味著自己遲遲成不了正室,始終是沒有地位的“妾”,而不是作為六宮之主的“妻”,她的兒子自然也就成不了太子、儲君和將來的皇帝。。而憲宗死後,即位的穆宗,正是郭後的兒子,“母以子貴”,郭氏正是因為兒子當上了皇帝,而名正言順成為太后,坐上了正後宮掌權者的位子。

所以,後世史家和學者推斷郭氏極有可能謀害了憲宗,然後把自己的兒子推上皇位。匡復唐室的功臣郭子儀,是她的爺爺,憲宗皇帝的祖父德宗皇帝的大妹妹昇平公主,又是她母親,她實際上是憲宗皇帝的表姑,本身就是大唐的皇室貴戚。

郭皇后的出身,使她有雄厚的靠山左右皇權。事實也正是如此,此後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皇帝(唐敬宗、文宗、武宗都是穆宗的兒子,即郭太后的孫子)都由她控制著。

《東觀奏記》的作者裴廷裕是唐宣宗時人,他在該書中寫道,宣宗即位,記得兒時父皇遇害的舊事,他終於如願以償除掉了殺父大仇人。郭後做賊心虛,想用墜樓而死來造成宣宗“過”的惡名,被侍從救回。宣宗聽說後,非常生氣。當天晚上,太后暴崩。

唐宣宗是晚唐中聲譽較高的一位皇帝,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與唐憲宗同時代的詩人元稹在樂府詩《將進酒》中寫道:“將進酒,將進酒,酒中有毒酖主父,言之主父傷主母。母為妾地父妾天,仰天俯地不忍言。佯為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旁人知妾為主說,主將淚洗鞭頭血。摧集主母牽下堂,扶妾遣升堂上床。將進酒,酒中無毒令主壽。願主回思歸主母,遣妾如此事主父。妾為此事人偶知,自慚不密方自悲。主今顛倒安置妾,貪天僭地誰不為。”

詩中的主,指的是唐穆宗,主父,指唐憲宗,主母,就是郭太后。雖然一會說“酒中有毒”,一會又說“酒中無毒”,看似矛盾,但作者是故作狡黠顛倒,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郭氏殺了憲宗!

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曾引用《東觀奏記》的話寫到,宣宗即位後,追報殺害父親憲宗的仇,郭太后害怕得想跳樓。殺害憲宗的陰謀詭計,暴露在這件事平定之後,那麼憲宗之死的元兇,不是郭太后和唐穆宗,又是誰?唐穆宗因為是長子繼承皇位,殺父的事情當時又沒有太暴露,所以大臣不敢說,史官不敢記載,而苟且偷安並且還為此事婉轉塗飾。當年韋皇后謀殺丈夫唐中宗李顯,後來被唐玄宗剿滅,郭太后卻逃過了這樣的處決。南朝宋文帝被兒子劉劭殺害,後來宋孝武帝起兵殺了劉劭,而唐穆宗也逃過了這樣的懲罰。陳弘志當時逃過了處決,而成為千古疑案。唐朝到這個時候,國家中還能說有敢說敢為的棟樑嗎?而裴度、張弘靖、柳公權、韓愈這樣的忠臣,是怎樣的尸位素餐,就可窺一斑了。把郭太后擬作殺了中宗的韋皇后,唐穆宗擬作殺了宋文帝的劉劭,還不直接嗎?!



朝花夕拾杯中酒


唐憲宗李純,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透過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協助,迫使父親唐順宗讓位予自己,即“永貞內禪”。即位後,曾一度討平不服朝廷的藩鎮,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中國,史稱“元和中興”,也因此成為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相當高的皇帝。

唐憲宗的暴斃疑雲

憲宗的帝位是由宦官擁立的,因此憲宗重用宦官,軍隊中許多將領與監軍由宦官擔任,有些宦官擁有很高的軍權,但憲宗對宦官亦不優待,其後期好長生不老之術,多服金丹,“日加躁渴”,性情暴躁易怒,動輒責罰左右黃門,宦官們不堪鞭笞。

元和十五年(820年)陰曆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卒,據說是被宦官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享年42歲,在位15年,諡聖神章武孝皇帝。大中三年,加諡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王夫之在其《讀通鑑論》中推理認為憲宗之暴斃實則是郭氏(穆宗生母)與穆宗縱逆之所為。


雜談小部落


死於政治陰謀。當時內憂外患,親小人,遠賢臣,寵信宦官,迷信長生不老,服用金丹中毒,被宦臣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