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朝中重臣为什么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司马长史


《明史》中记载,成化皇帝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了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也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皇帝宠爱万贵妃,亲近内侍,造成外戚宦官当权,特务机构横行。当时的一些朝中重臣无甚作为,既不弹劾吏治黑暗,也不敢匡正明宪宗的种种失德之举。上至内阁首辅万安、大学士刘吉、刘珝,下到六部尚书,大多尸位素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被当时人以歌谣戏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究其原因,这与他们的个人品行固然有关,但也和成化年间的政治风气以及官员的晋升机制有很大关系,具体缘由我们一一来看。


万安,字循吉,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虽然万安是以进士出身为官,却没有什么造福百姓的政治理想。据记载,成化七年(1471),天有异象,朝臣们认为这是因为皇帝久不上朝上天给的警示。于是明宪宗召见朝臣问政,其中就包括了万安,而在问及他时他却“俱不能置对,即叩头呼万岁”,于是称其为“万岁阁老”。一可见万安溜须拍马的功底,二则反映他尸位素餐,对自己管辖范围的政务毫不了解。那么万安是如何坐上首辅之位呢?主要是因为他和宪宗皇帝的宠妃万贵妃同姓,便借此攀附亲戚关系,讨好贵妃与皇帝,于是稳坐了十年内阁首辅的位置。

刘吉是继万安之后的内阁首辅,也是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人称“刘棉花”。在当时朝野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如果某位官员被弹劾,则该上奏请求辞官回乡,以表自己不恋权势的志向。然而刘吉在被弹劾之后依旧我行我素,遭到多次弹劾之后依旧稳居内阁,屹立不到,像棉花一样弹不坏,故得此称号。

然而,“纸糊三阁老”中,比起万安和刘吉,刘珝在历史上的评价则好得多。他曾任太子(即明宪宗)侍讲,宪宗称其“东刘先生”,对他很是尊敬,所以在宪宗皇帝德行有失的时候他能说上两句话,但大多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对于宪宗皇帝不理朝政,亲信小人,则不敢多言。后陷入党争被万安和刘吉联手排挤,被迫致仕,辞官回家了,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也被列为了“纸糊三阁老”当中。

除了个人品行之外,这种尸位素餐,不作为的风气也与当时官员的晋升有关。当时晋升官员看重资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得到了进士出身的人大多到翰林院起草诏书,熬资历,以求跻身内阁。而翰林院并无实权,也没有什么功绩可立,所以只要无过,时间长了自然能升官。这种风气便一直延续到了其他行政部门,渐渐形成了“泥塑六尚书”现象。

除此之外,当时特务机构横行,成化年间新设的西厂总督汪直更是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敢于谏言的人动辄被罢免官职,甚至丢了性命。所以上疏谏言的风险很大,而功劳又少,于是做实事,针砭时弊的官员就越来越少,官员们仅有的精力要么用在党争,要么想法设法明哲保身,所以当时人们调侃朝中重臣无人做实事,这便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来源。


邓海春


明成化年间,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每天除了跟心爱的万贞儿腻在一起,就是研究怎么升仙修道!

大太监汪直只手遮天,专门设立了西厂监察百官,内阁几个阁老自知挽不回圣意,斗不过太监,索性占了茅坑不拉屎,喝茶聊天看报纸了

内阁首辅万安,借万贞儿上位,本身也没什么真才实学,更不敢和汪直顶牛,只好安心养老。

刘吉更是不堪,人送绰号刘棉花,不怕弹。除了万岁万岁万万岁也做不了什么治理国民的大事!

刘翊本身具备一些能力,却看不惯朝廷风气,但又无力改变,只好随波追流,一起养老!以上三位是“纸糊三阁老”

朱见深本身就无心朝政,有这么几个老实巴交不没事找事的阁老,也乐的清闲,由他们去了

领导们尚且如此,下边也是有样学样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泥塑六尚书”也顺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分别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以及工部刘昭。

本来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国,经过这样的皇帝,阁老,尚书来糟蹋,也开始显出了颓势!



光明仙君


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经常不理朝政。


“纸糊三阁老”,系明宪宗时期内阁的三位大臣万安、刘珝、刘吉的谚称,三人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对明宪宗的种种失德之举不能有所匡正。此外,据《万历野获编》,三人又因面见明宪宗时不知如何对答、只知叩头喊“万岁”而被谑称为“万岁相公”。


《明史》认为,“纸糊三阁老”中,万安“贪狡”,刘吉“阴刻”,刘珝相较二人为优,但喜好高谈阔论,也被时人认为“狂躁”。


“泥塑六尚书”分别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以及工部刘昭。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