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说法?

书于简册


在下学识浅薄,请题主说一下,究竟是中国的哪一部文化典籍中,有这种“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说法。因为,在下认为,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

也许您会说,大明一统志里说过:

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而后孔子和弟子们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然后第二次见面,"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

也许您还会说,韩愈在《师说》中也曾经说过: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老聃,就是老子。

但是,我想告诉您的是,在以上的实例中,充其量,只是孔子谦虚的向人请教或者学术交流,就像韩愈在《师说》中说过的那样——圣人无常师;而孔子老人家也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如果只是和一些人做过学术交流,那么就把这个人称为孔子的老师,对孔子老人家,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啊?

再举个例子,孔子有个弟子叫做端木赐,别名子贡,他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如果孔子有一天向子贡请教如何经商,那么,您能说“子贡是孔子的老师”吗?显然是荒谬的吧。

所以,孔子只是向老子请教,但是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所以说,我们看古文,一定要深刻理解里面的每个字的含义,古文中的“师”,也有动词“学习”的意思,和今天的“老师”,意思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朗读者老汤


一,在中国文化中,老子是周王室图书馆的管理员时;孔子还是个少年,是周王室分封鲁国的一位世家落魄公子;

老子成名在先,孔子成名在后;老子的文化思想素养对孔子的成长,后来成名有着不可缺失的启发和助力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醍醐灌顶”一语点破梦中人。

二,在奴隶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生活是分等级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有典籍文化知识的权利。作为一位宋国司马后裔的老聃,少年时,拜商朝遗民大礼之士商容为恩师;因老聃聪慧好学,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恩师商容就已无心得可教于他;因而,推荐老聃到周都其师兄周太学博士处进行深造;经年累月老聃已可毕业,周太学博士把他推荐到周王室国家图书馆当管理员;从此开始,老聃如龙入海,在周都图书馆读书从而获得技能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这时候周都的人们开始叫他“老子”,以表示对他的敬仰之情。

三,44岁的孔子因慕名老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给孔子讲述《礼》等相关文化常识的内容。

四,老子获得“名士”的时候,恰好母亲病危,知情后急回老家;但是,只能看见黄土堆的坟茔;当老母亲的英容笑貌出现在繁星满天的夜空时,他忽然没有了刚才的那种“孝不及待”的悲痛感觉;反而,有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意识形态的上升;从而,获得对“德和道”的全新认识;当老子告诉给母亲身边众人时,大家也随之对“生与死”的释然;此时,“道法自然”的理论与实践形成!

老子再回周都图书馆后,因为周王室发生动乱,于是和弟子一同回到了宋国;

五,因鲁国内乱问题,被逼周游列国的孔子,此时已有55岁,在北方地区很名气。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这一次孔子来拜见老子,是为了突破自己的人生瓶颈———向老子问“道”。

孔子回归鲁国后,他和学生们谈起第二次拜访老子的感受时说:“吾见老子 ,其如龙也;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先生在成年后,为了教育和激励弟子们,学问是不分贵贱之别的,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因而,“有三千多位弟子,七十二位贤人”。曾对弟子们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

六,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畅销书籍,中国道教创始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世界十大圣之一,世称“老子天下第一”!

【泛文化写作营】


水晶之恋G


《论语·微子篇》里面有一段故事。子路跟着老师走,但是后来跟丢了,于是向一个老人问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就把前一夜的经历告诉了老师。孔子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人,应该是一个隐士,让子路回去找。于是孔子跟这问隐士有过对话,后世把孔子跟这位隐士的相遇、对话,敷衍为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史记》作者司马迁明白《论语》里记录了许多孔子周游列国途中遭遇隐士,被质疑、被嘲讽的事迹,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可能是从这些事迹当中脱化出来的。司马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他一边写一边在告诉我们,他不知道要不要接受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个说法。

从马王堆帛书本的老子和郭店楚简本的资料来看,老子身份不详,道德经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连时代那么近的司马迁都搞不清楚,我们只能等待今后有什么考古发现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孔子问礼的不一定是老子,即使是老子也称不上老师。


黑普文化


他们两个是同时代的人,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0年。他的活动时间当然在春秋未期,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一种说法认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300年左右,老子孔子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公元前530年以后,春秋未期。



立新书法工作室


事实如此。


倚天屠龙2020


据说孔子当年有拜访过老子,把老子比喻为行跃天空的神龙,浩大深渺,境界高不可及。

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是正当春秋末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所以提倡复古回归礼仪之道,提出君子的人格文化。所以,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的精神文明追求。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呢,天道的运行是客观的,因为客观,所以“无情”,不会因为有情众生的祈求或者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运行法则。

老子以不可说的“道”为本体,以“德”为起用;所以讲究无为清净为本,治国应无为而治,顺应天道法则。

孔子讲君子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有为入世,去建立君圣臣贤的太平盛世。

所以,虽然孔子可能参访过老子,但是二人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出来的文化内蕴,也是大相径庭的。


胜净明心当当胜


首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是这样一个缘故,大明一统志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然后,孔子当时的原话据说是这样的,

其实他们也没见几次,然后第一次见面后,孔子和弟子们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第二次见面就有,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

也不能说是或不是,这要看他们两个怎么想.真要说师,其实予人所得即为师...因此孔子是老子的老师,谢谢你的问题。


还咳咳咳天籁


随便查一下历史,孔子不止一次问道于老子。子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又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再者,《易经》讲天机,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天机,世界万物运行之自然规律;天道、地道、人道为老子所推崇;人道,孔子以人性本善入世救世,是为入世者!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匡扶人间正义为己任。而老子,则,入世救人,出世为仙,飘飘然看尽世间万物、人间冷暖,应世入世,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救世者!

所以,无论从才学,还是从事实,以及对于自然法则世间万物的洞悉,其二者都不在一个量级。所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一点都不为过。老子曰: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而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都说中国社会是人治社会,这与孔子入世推崇的礼乐旧制克己复礼如出一辙!泱泱大国三千年礼仪之邦,孔子功不可没,而其潜在的糟粕弊端也多令人诟病,这里就打住不提!再说就跑题了。就此止笔,谢谢!


行云流水


孔子曾去周王城向老子请教周礼,现在在周王城(洛阳老城)还保留有孔子问礼处石碑


悟道者说


老子是孔子老师,确凿无疑。至于请教多少次,众说纷纭。只表一孔之见而已。据《史记.孔子世家》唯讲一次孔子问礼于老聃。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时年孔子五十一岁,中都宰任上,在孔子学生南宫敬叔推荐下,鲁君赐给孔子“一乘車,两马,一豎子”一块去了东周都城洛邑问礼于老子。临别老子赠言于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1909页)

另,唐代散文家韩愈巜师说》,亦曾据巜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孔子曾向老聃请教关于礼制之事。应为一回事。(20200330)(谢儒释道玄机君的盛情之邀。)(谢系统推荐拙文进巜头条》首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