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辣椒白絹病是辣椒種植區的一種嚴重的土傳病害,嚴重影響了辣椒的品質和產量,阻礙了辣椒種植產業的發展。因此,農戶們必須採取措施加強對該病的預防。本文根據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和田間發病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辣椒白絹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1、病害症狀與傳播途徑

植株接近地面莖基部表皮首先腐爛,初呈暗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後病部凹陷,表皮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呈輻射狀向四周擴展,病斑環繞莖基部一週後,植株萎蔫,葉片凋萎、乾枯、脫落,逐漸整株枯死,發病後期在病部菌絲上產生許多褐色或淡褐色白菜籽狀小菌核。根部受害時,皮層腐爛,在病根上產生的稀疏的白色菌絲。與地面接觸的果實也可發病,發病後果實軟腐,表面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

該病以菌核在土壤或混雜在種子裡過冬。翌年當氣候條件適宜時,菌核長出菌絲從辣椒根部或根莖部侵入為害,使植株莖基部組織腐爛,病株周圍土壤中的菌絲可沿著地表蔓延到鄰近植株上,造成病害的擴展蔓延。菌核也可隨雨水、灌溉傳播。辣椒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2、田間發病的影響因素

2.1溫溼度

調查表明,該病在5月下旬始見,病害流行時段為6~7月,7月底病情達到高峰。8月份後隨著降雨的減少和氣溫的降低,病情不再發展。氣溫低於20℃時,田間不發病;平均氣溫25~30℃有利病害發生。相對溼度高於85%有利病害發生;低於75%,病害發展受到明顯抑制。5~6月份雨季來臨,土壤溼度大,氣溫較高,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蔓延。

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2.2連作

該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連作地塊病害比新種植地重。據調查,重茬地平均病株率24.5%,而新種植地僅10.6%。

2.3地勢

調查結果顯示,地勢低窪地、平原地、丘陵坡地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9.8%、18.3%、8.7%。表明地勢低窪地較平原地發病重,平原地較丘陵坡地發病重。5~6月是雨季,導致低窪地較長時間積水,田間溼度大,病害明顯較重。

2.4土質和栽培方式

據對不同土質的調查結果顯示,黏土、壤土、砂土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3.1%、16.3%、9.4%。表明土壤黏重的地塊發病較重。在調查中還發現,施肥水平高,有機肥和氮、磷、鉀配合施用,辣椒生長健壯的田塊,發病相對較輕;少施或不施氮、磷、鉀肥的田塊辣椒長勢較差,發病相對較重。據不同種植密度的辣椒田調查,種植過密田塊和比較合理田塊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1.7%、13.3%,表明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塊通風透光不好,發病明顯較重。

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3、綜合防治技術

3.1農業防治

一是輪作。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5~6年。辣椒種植應與非茄科作物輪作,最好採用水旱輪作。二是種子處理。先用55℃溫水浸種20min(注意要不斷攪動),然後用30℃清水浸泡4h,最後再用1%的硫酸銅溶液浸種5min,可殺死種子中大部分病菌。三是深耕土壤。深耕可將表層土壤中的病菌翻入深土層,病菌菌核在深土層中難以萌發。因此,深翻土壤可有效地防止該病發生,同時,還有利於根系生長。四是選擇肥、水條件良好的地塊種植。種植辣椒應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排灌方便、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栽培。結合整地施消石灰750 ~1 050kg/hm2,使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可抑制病菌的發生。同時,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2.5~30.0t/hm2,過磷酸鈣600~750kg/hm2,硼砂22.5kg/hm2,硫酸鎂75.00kg/hm2。採用穴施,並與田土充分拌勻後種植。合理密植,一般連畦帶溝寬110~130cm,雙行種植,畦高25~30cm;單壟種植,連畦帶溝90cm。五是拔除病株。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燬,並在病穴及周圍土壤上撒消石灰粉消毒;辣椒收穫完後對田間的殘枝、落葉徹底清除乾淨,以減少傳染源。六是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實行氮、磷、鉀肥平衡施肥,合理施用硝酸鈣、硝酸鉀等氮素肥料可減輕病害為害。在乾旱時應早上或傍晚適量澆水,進入雨季,要及時排水,避免陰雨天進行農事操作。適時中耕、除草、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3.2化學防治

田間發現病株,立即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對細土100~150份混合均勻撒在病株根莖處。也可用77%氫氧化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在莖基部進行淋施,每穴澆藥液250g,7~10d施1次,連續施用2~3次。農藥交替使用,對控制病害的擴展蔓延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