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向虛假廣告要“療效”要向科學要答案

近日,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從嚴從重從快查處一批虛假違法廣告典型案件,消費者拍手稱快。

細數這些廣告,共同點是假借抗疫之名、嚴重脫離實際、背離科學,產品宣傳與實際不符。當此之時,打擊這種行為的那隻手一定要硬,收看這種廣告的消費者頭腦一定要清醒。食藥的管理和使用,要向科學要答案。

從嚴打擊虛假廣告的力度,要從“疫時”向“平時”延伸。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利慾薰心的違法商家看到了“商機”,惡意搶注商標、惡意蹭熱點的行為遭遇全國聲討和打擊之後,虛假廣告悄然滋生。但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違法行為的出現與疫情並無必然因果關係,而且我們可以發現,本次疫情的發生,讓我們看到了管理部門整治手段的雷霆效果,意識到了加大打擊此類違法行為力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而有利於更加科學嚴格的管理手段快速出爐。

不論是“疫時”還是平時,都要建立健全廣告的法律監督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加強廣告發布前的審查制度。廣告審查制度是保證廣告內容真實、合法的標尺,要依法嚴令商家在廣告管理機關的監督指導下,設立廣告檢查機構, 依照統一標準,在廣告發布前對廣告內容做“事前檢查”,不得脫離實際、恣意妄為;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進一步完善廣告發布相關的行政規章、標準制定等,實時接受違法廣告投訴, 實現高效查處和複議廣告違法虛假案件;要充分發揮廣告協會及其他群眾組織的作用, 積極組織群眾力量對《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進行監督,一旦出現虛假廣告,能做到及時提供線索, 由執法部門給予嚴厲打擊。

杜絕虛假廣告,需要加大持續科普力度,提升民眾辨識能力,讓欺詐行為無處遁形。毫無疑問,不法商家敢在疫情期間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抓住了消費者“將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和消費選擇不自覺地摻雜在一起”這一心理,說到底,不少消費者在此類知識和常識上還處於相對弱勢。因此,只有用科普來武裝消費者的頭腦,提升民眾的辨識能力和選擇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對廣告欺詐行為進行釜底抽薪,讓這類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疫情的發生使得關於飲食、健康、醫藥等相關科普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疫情防控勝利在望,但是科普力度仍要持續加大。要以法律法規宣傳為基礎,保護消費者依法消費的權益,樹立消費者科學消費的信心;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融媒體等快捷高效的傳播渠道,有組織、有目的地向民眾進行知識普及和常識普及,有力提升消費者判斷力和辨識力;要通過案例宣講、行為規範等方法,著力培養消費者的科學消費意識,讓民眾在選擇商品時,切實做到不唯廣告,不唯宣傳,向科學要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