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如“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卻陷 “燭影斧聲”而身亡,你怎麼看?

羽落滄海


有宋一代,從陳橋兵變,到崖山兵敗,得之於孤兒寡母,也失之於孤兒寡母。大事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半部論語治天下,燭影斧聲,到澶淵之盟,靖康之恥,泥馬過江,精忠報國,莫須有事,鐵馬冰河。儘管時有樓船夜雪,時有鐵馬秋風,但終究落花流水春去也,一枕黃梁淚不幹,非違天時,亦在人謀。儘管文死諫,武死戰,終究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魅力楚天


趙匡胤是死在自己的手上。

趙匡胤是見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後,當晚就出現了“燭影斧聲”的現象,結果趙匡胤就死了。

我認為趙匡胤是死在自己手上,是有理由的。

一個理由,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手下的將士給他“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就是“宋太祖”。當皇帝之前,他是禁軍統帥。那麼這就是一個問題,他一個將領,能夠坐上皇帝寶座,那今後會不會有其他人通過這種方式奪取天下。所以他當上皇帝后,“杯酒釋兵權”,把所有武將的兵權全部解除,收回到自己手裡。自那以後,但凡有人有點兵權,他就會疑神疑鬼,時間長了,就產生了心理陰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變得很脆弱。

第二個理由,他的兄弟趙光義能力也很強,在朝廷官員中的威望很高。趙匡胤於是對他不放心,但又沒有理由找他的不是。這個情況趙光義是知道的,他不願意和趙匡胤兄弟反目成仇,所以,主動去找趙匡胤說清楚。這就是趙匡胤死的前夜出現的情節,趙光義責問他為什麼對他都猜忌?難道世間就沒有兄弟情義?趙匡胤慚愧萬分,覺得對不起兄弟,對不起身邊的人,心理一下就崩潰了。

第三個理由,當時的朝廷是風平浪靜的,沒有什麼事情能夠對他形成威脅,除了他自己。趙匡胤其實是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在南北朝時期,是威名遠播,善於打仗,善於帶兵,部下對他是忠心耿耿,所以他一坐上皇帝寶座,天下就沒有人反對他,可以說是天下歸心。

基於以上理由,說明趙匡胤只能死在自己手上,“燭光斧影”,其實就是說他是被自己嚇死的。趙匡胤其人,就是疑心太重,當然這是跟他自身的經歷有關,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服侍皇帝,落下的病根。

我是白雲山水居,歡迎關注評論,謝謝閱讀。


白雲山水居


燭影斧聲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懸案,他直接關係到一代傑出帝王是否屬於正常死亡和大宋王朝的皇位傳承。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的前一晚從他的寢宮有打鬥的聲音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燭影斧聲,第二天趙匡胤就死了更蹊蹺的是率先的到消息的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迅速進入皇宮繼承帝位。後世由此懷疑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

我是這麼認為的,趙匡胤死的突然不假,但不一定就是趙光義所殺。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雖然有違常理,但不是不可能。

首先,趙匡胤是誰,是和唐太宗齊名的傑出帝王,他對朝政的控制力非同凡響,如果不是趙匡胤在位期間就傳遞了傳位給趙光義的信號,趙光義根本坐不住皇位。

其次,當時的政治氣候,宋朝初年剛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再加上宋是篡奪後周的江山,統治根基不是很穩,如果傳位給威信不重,能力不行的兒子很難鎮住局面。趙光義登基後,趙匡胤的兒子並沒有什麼不滿就是證據。


滄海一粟7528


“燭影斧聲”的由來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事件背景--媽媽要哥哥把皇位給弟弟,哥哥答應了,卻沒有公開

趙匡胤的母親,杜老太太病危之際,思路十分清晰地告訴老趙:

“兒呀,你能當上皇帝,就是因為柴榮的兒子太小呀,如果後周有成年的皇上,這個天下能是你的嗎?教訓呀教訓,所以娘對你說的就是,你死之後,要立你的弟弟接班,這樣才能江山永固呀!”接下來說的就是“汝百歲後當傳位於二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是社稷之福也。”

說趙匡胤答應了老媽最後一個心願,這老太太怕趙匡胤反悔,就讓馬上把那個“參謀”趙普叫來,當著我的面,立下誓書。

於是,趙普火速召來,寫好了千古重於泰山的誓書,並讓趙普切記,在後面簽上“臣普記”三個字,然後裝在皇宮專用的盒子——“金匱”之中,由穩妥謹慎、忠實可靠的宮人專門收藏保管(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就是北宋初年疑案“金匱之盟”官方留下的記載。

而官史《太祖新錄》與《三朝國史》中說當時趙光義也在場。

趙光義上臺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德昭與德芳都已經成年。趙光義即位也沒有公開對文武大臣講自己的即位是有“金匱之約”的,這一直成了無法考證的“疑案”。

事情真相-- 哥哥反悔,皇位給兒子,弟弟殺了哥哥奪位

趙匡胤在“燭光斧影”中去世,趙光義實有著脫不開的干係不敢示人,其弟趙光義上臺當了皇帝,透過蛛絲馬跡,其種種表現,徹頭徹尾是一個很卑鄙無恥之人。

趙匡胤在世時,趙光義與趙普爭權,他把趙普整倒,而逐漸大權在握,有關“史實”他完全有權力授意按他的意志來“書寫”趙匡胤實錄的。

趙光義北伐慘敗,從徵將士有擁立隨軍的趙匡胤長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的舉動,這深深觸動了趙光義的痛處,據照《金匱之約》,趙德昭是未來的皇上呀。

北伐失敗,將士對徵北漢有功不賞,意見很大,此時趙光義正在養傷,群臣無由覲見,趙德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入宮勸說頒賞之事,不料趙光義聽了勃然大怒,對趙德昭說:“等你當了皇帝后,再頒賞不遲!”

不久,“心小”的德昭就用“水果刀”自殺了。

透過當時趙光義對德昭所講的話,暗示出這趙光義心中有鬼,趙德昭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讓趙光義隱隱感受到潛在的危機,便對侄子德昭下了狠手。接下來趙匡胤的另一個兒子德芳也死了,透過現象看,宋太祖趙匡胤父子都屬於非正常死亡,這幕後有一雙黑手,操縱著一個黑網。


花奈


事件的兩個主角趙匡胤和趙匡義是親兄弟,最後卻手足相殘,趙匡胤 “燭影斧聲”後而身亡,這充分說明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權力什麼都乾的出來,而趙匡胤文治武功,卻被親弟弟害死,只能說陰溝翻了船,宋太祖大意失荊州,被自己人暗算。

金匱之盟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逼迫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退位,自己則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皇帝,第二年,其母杜太后病重,趙匡胤守在身邊日夜伺候,一日,杜太后自知不久人世,就將趙匡胤和弟弟趙匡義聚在身邊,由宰相趙普記錄遺言,杜太后擔心主少國疑的事情在宋朝發生,就勸說趙匡胤百年後由弟弟繼承,趙匡胤考慮到自己正值壯年,離死還早著呢,就答應了杜太后的要求,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金匱之盟由此產生。

皇位漸穩,趙匡胤想毀盟之約

北宋在趙匡胤的治理下,國泰民安,井井有條,朝廷不穩的局勢也漸漸好轉,皇位坐穩以後,趙匡胤開始後悔當初立下的誓言,心中開始盤算如何毀約,並傳給自己的兒子。

趙匡義不滿,遂下黑手

趙匡義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早就暗中收買太祖身邊的內侍王繼恩,太祖的一舉一動都通過王繼恩傳達給趙匡義,當他得知趙匡胤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後,趙匡義開始不滿,認為太祖想毀約在先,遂積極尋找機會奪取皇位。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病重,準備安排身後事,他讓宋皇后把第四子趙德芳召進宮,準備宣佈趙德芳繼承大統,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宮外召趙德芳進宮,可是王繼恩卻偷偷跑去見趙匡義,得知趙匡胤準備傳給他的四子趙德芳,十分氣憤,準備進宮找趙匡胤算賬。

趙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並聽見有斧子掉落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隨後王繼恩拿出太祖遺詔,趙匡胤指定由弟弟趙匡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宋皇后得知大局已定,對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結語

自古宮闈之事,諱莫如深,“燭影斧聲”未必真實,只是的確是其親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這是歷史事實,如果趙匡胤當初能夠多加防範,警惕自己親信的倒戈,可能真是他的兒子趙德芳繼承皇位。



一切都付笑談中


關於這個問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是長久以來的預謀,他自己培養了很多自己的勢力,所以最後能夠順利成功。關於趙匡胤的勢力,我自己做了一期視頻,你可以看一下。

最後趙匡胤死於“斧聲燭影”,是他自己沒有想到的,他沒想到親弟弟會對他下手。

所以兩個對比,一個是蓄謀已久,一個是毫無準備。



生火君


趙匡胤依舊精明,不!不止是精明,而是英明!

趙匡胤建立宋王朝後,以個人威望加強中央集權,消除軍閥割據的隱患,徹底終結了五代十國以來大分裂、大動盪的局面。

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瑰麗、最富庶的朝代。經濟興盛、文化發達、技術先進,這一切源於帝國開明的政治。趙匡胤推崇文化,以文抑武的治國理念功不可沒。

皇位繼承是帝國的頭等大事。趙匡胤傳位給弟弟沒傳給兒子,違背了中國傳統的立長立嫡原則,肯定會出現各種猜測,傳言也就有了。

五代十國時期,多個朝代多位“幼主”被軍閥篡位。趙匡胤正是吸取了這一教訓,才和母親弟弟一起商量了這樣一個繼承原則,並且他也一直是把趙光義做為繼承人培養的。

燭影斧聲,字面看恐怖可怕,似乎大殿窗戶忽明忽暗,裡面有利斧劈開空氣的尖嘯。

可這一切經不起推敲,傳說的斧聲是戳地的聲音,不是字面理解的意思。而這斧子也不是利器,而是玉斧,一種文房用具。

所以燭影斧聲只是一個傳言,都是後人想象出來的。


明月海上生


歷史已成為過去。

趙匡胤究竟是“暴病而亡還是被弟所害”?趙光義究竟是否順應“兄終弟及還是對兄致暴”都只是留下了千古懸案。無從查證,亦無法評說。

時代造英雄。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有恩於己的後周,本身也不是取之有道。趙光義比之其兄之精明,更勝一籌。其狡詐心狠,從射殺花蕊夫人之死就可窺之一二。後逼迫小周後入宮淫辱,致大才子李煜羞憤鬱終,就可看出兄弟比哥哥更狠,品性更陰。

權力,對於身在帝王家幸還是不幸,沒法評論。都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歷史,總在前進。但,宋太宗趙光義也沒有算到,最終,歷經時間的流逝,權力的更迭,最終,還是大哥的後代繼承了正統,也算是後人在品評這段歷史時的慰藉吧。


成昕2


說起宋太祖必須要說一下當時的背景,五代是中國第三個大亂世,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手裡有兵權就可以當皇帝,所以亂在體制,節度使的權力太大了,兵權,地方財政稅收,人口,軍隊都在節度使手裡,弄的五代時期民不聊生,天下分為十幾個小國,當時北方的遼國已經崛起壯大,中原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和遼國抗衡,英雄換了一波又一波,皇帝三五年一換,50年間朱溫也好,李克用也好,郭威,都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最多隻是仗著自己手裡的兵權顛覆一個小國,而且統治時期相當短,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在位五年雖打了一些勝仗,但也沒有改變大局,而且死後就被顛覆了國家,所以江山輪流做的遊戲規則還是沒有改變過來,體制還沒有變,中央對節度使沒有壓倒性的比重,所以哪怕柴榮在活50年也不敢說王朝不會像之前的朝代一樣短命,只有趙匡胤的出現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亂世的根本就在於節度使權利太大,威脅到皇權了,所以五代上位的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趙匡胤也不例外,當時趙匡胤表面上是皇帝,但是局面並沒有改變,權,錢,兵都在武將手裡,就連京城的白麵都是節度使供給,記得有一次趙匡胤對南唐發動一場經濟戰爭都沒有錢,還是找石守信借了十萬冥,所以要想統一天下不收繳節度使的權力根本不可能,可能前腳剛踏出去,後院就起火了,要統一天下必須要先收節度使手裡的權,錢,兵,這就是趙普的強幹弱枝。第二要改變體制,所以重文輕武,這樣才徹底改變了五代短命的現象,直到宋朝的建立才徹底扭轉了局勢,才有了跟遼國抗衡的實力,太祖時期是無敵了,滅了當時諸多小國,大財遼國北漢6萬多部隊,重文輕武給宋代帶來了比較穩定的發展,320年沒有從沒有大規模的起義,所以宋代也是唯一不是亡於內亂的朝代,但重文輕武也有一些弊端,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弊端就在於武將權力太小,一個文官可以隨意殺死一名有戰功的武將,重文輕武肯定是對的,但應該要求皇帝必須立武帝。至於燭光斧影至今也是未解之謎,所以沒辦法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