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提到法國普羅旺斯,總會想到明媚的陽光、蔚藍的海水和成片的薰衣草田。普羅旺斯位於法國東南部,全名是“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ote d’Azur)”,散落著無數珍珠般的小鎮,阿爾勒(Arles)就是其中之一。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阿爾勒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利古里亞人居住的時代,公元前123年被古羅馬軍團佔領,公元46年因環境優美成為古羅馬退休軍人的養老城市,被譽為“高盧人的小羅馬”。在羅馬帝國晚期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成為重要的宗教中心,君士坦丁大帝的兒子康斯坦丁二世就出生於此。隨著公元855年成為阿爾勒法蘭克王國的首都,開始了法國人統治的時期。梵高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旅居於此,也讓阿爾勒成為南法最炙手可熱的旅遊城市之一。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何許人也?畫家,著名畫家,他的畫目前是世界最高價。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出生於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20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1888年2月20日,不被巴黎主流藝術圈接納的梵高失意之下來到阿爾勒,租住在一幢有著黃色外牆的廉價旅舍中。小城悠閒的生活和南法明媚的陽光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滿腔熱情化作濃烈的色彩與肆意的筆觸,一幅幅傳世名作從此誕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熱情地邀請他的好友高更來阿爾勒,起初的時光是美妙的,後卻因藝術理念和性格的不合分道揚鑣。梵高在阿爾勒一直住到1889年5月8日,因癲癇多次發作入住聖雷米療養院,次年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雖然他居住在阿爾勒僅僅15個月,卻在發病間隙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一次與高更的爭執後因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留下了那幅傳世名作《纏繃帶的自畫像》。小城見證了二人的 “相愛相殺”,我們無從窺探天才之間思維交匯的火花是如何燃燒的,但他們留下的種種傳奇故事卻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尋找他們生活中曾經的一草一木,感受留下的藝術氣息。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自畫像

我在來阿爾勒之前,對於梵高的畫作感受很一般,尤其是他割掉耳朵的自畫像,總覺得瘋瘋癲癲的太壓抑。人一旦形成這種印象,就很難改變。阿爾勒更吸引我的是這裡的歷史遺蹟,別看小城不大,卻有8處世界文化遺產。我從阿維尼翁乘TGV高鐵前往,僅需20分鐘車程,一出火車站,對面的河岸碼頭上就有梵高的畫作展示。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看梵高的畫,其實感受最深的是色彩和律動,那些強烈對比的色彩、飛舞旋轉的線條展示了畫家的內心世界。欣賞藝術就是這樣,如果我們不是和他處於相同的人生狀態和心態下,即便看到同樣的場景也很難產生相同的色彩感應,說明梵高的畫作的確反映了他真實的人生。比如梵高畫過很多幅 “《阿爾勒的朗盧橋(pont de Langlois)

》”,每幅的色彩都不一樣,說明他當時想表現不同的內心狀況。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阿爾勒的朗盧橋

在這座小城裡,他創作出了包括《夜間的露天咖啡館》、《羅納河上的星夜》、《在阿爾勒的房間》等200餘幅傳世名作,是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梵高的畫作有些動感十足,讓人眩暈、心情焦慮,又有一些因陽光明媚、色彩斑斕而心情愉悅興奮。他的作品讓人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內心時而掙扎痛苦,又時而興奮仿徨。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火車站對面就是羅納河

要不然怎麼說,“天才和瘋子僅一線之隔”呢。

豐子愷在《梵高生活》一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藝術傾向客觀的時候,藝術家的人與其作品關係較少。反之,藝術注重主觀表現的時候,作品與人就有著密切的關係,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梵高的作品是時代生活的記錄,他是在用生命作畫。因此,要讀懂梵高的畫作,就先要讀懂他的人生。

走進阿爾勒老城,先看到的就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遺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在阿爾勒有一句帶有“密碼”意味的話:“梵高向左,愷撒向右”。意思就是說,從小城中心共和國廣場開始,往左走就是尋覓梵高的路線,往右走就是古羅馬遺蹟的遊覽。絕大多數人都因梵高而來,無論懂不懂藝術,也得煞有介事地按照導覽走一遍“梵高之路”。我一個好朋友以前就是學畫畫的,她沒堅持下去的原因讓我樂了半天,她說“畫家不掙錢,死了才掙錢,而且還不一定”。細想一下確實如此,許多畫家活著的時候都窮困潦倒,梵高更不例外,沒想到今天阿爾勒靠他賺的盆滿缽滿。

阿爾勒地面上有一些指示牌,用不同顏色區別不同的旅遊路線,黃色就是代表梵高的。這個形象也出自梵高的一幅作品,直譯為“《病人在去工作的路上(the painter on his way to work)》 ”。畫家在前往自己去畫畫的路上,孤獨地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小城不大,從拿到的地圖上就可以看出,步行大半天足可以遊覽的過來。穿梭於狹窄的街巷中,時光彷彿停止在了梵高生活的年代。間或出現的古羅馬遺蹟又提示著我,這裡也曾有帝國的金戈鐵馬。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老城中心就是“梵高咖啡館(Café Van Gogh)”,梵高曾以這裡為原型創作了那幅《夜間咖啡館》,和許多梵高相關的景點一樣,前面擺放著他的畫作便於比對。其實,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網紅”景點都是一樣的,要麼靠名人噱頭,要麼靠後期渲染,實際上的“內容”並不出眾。很多遊客都反映這裡的咖啡比別的餐廳貴上一倍,味道也著實一般。但這並不妨礙趨之若鶩的遊客來此坐在雅座上發發呆。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其實梵高畫作裡那家咖啡館早已毀於二戰,今天看到的是後期根據他的作品重建的,要不然怎能和畫作上一模一樣?阿爾勒就這麼成功地把它打造成了著名景點,賣的不是咖啡,是情懷。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法國的咖啡館有一種離奇的氣場,似乎只要坐在那裡,桌上擺上一杯咖啡,客人和來來往往的行人之間就是兩個時空的人物。如果說意大利的咖啡喝的是浪漫,法國咖啡肯定喝的就是優雅。但在梵高的眼中就大相徑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作品:

我想盡力表現咖啡館是一個使人毀掉自己、發狂或者犯罪的地方。我盡力以紅色和綠色表現人的激情,房間是血紅色與深黃色,中間是綠色的彈子檯;房間裡有四盞發出橘黃色與檸檬黃色光的燈,與處處都是紫色和藍色的陰鬱沉悶對比……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的這幅作品展示的只是外牆,相比較起文字對於內部的描述,藍色與黃色的色彩碰撞更給人強烈的視覺衝突。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小城裡另一個與梵高相關的著名景點就是“梵高療養院(Espace Van Gogh)”,鑽過幾條小巷就到了門口。門楣上刻著“上帝之所(Hotel Dieu)”的字樣。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南法素來以和煦的陽光著稱,梵高稱太陽為“王”。拋開他的作品不說,充足的陽光的確對人的精神狀態有好處。在我看來,梵高不僅僅是有癲癇,性格上是個極愛鑽牛角尖的人,他在與高更的爭執後,把責任全部攬在了自己身上,偏執之下割下了左耳,就被送進了這家療養院。1889年4月梵高在這裡創作了名畫《阿爾勒醫院中的花園》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如今的療養院早就不再是醫院,變成了遊客免費參觀的場所。二樓曾是梵高居住的病房,今天成了圖書館。花園裡遊客不多,旁邊的迴廊裡還有紀念品商店。整個花園根據油畫做了重新粉飾,以明黃色為主調。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花園一角擺放了梵高畫作的複製品,與畫中的風景一樣,庭院裡安安靜靜,花朵展現著強勁的生命力。

遺憾的是,安逸的環境並未能徹底根治梵高的疾病,或許他的病症只能從醫學角度解釋,因為產生了視覺和聽覺上的幻覺,在療養院裡繪製出著名的《星夜》。從這時起,他的作品開始出現漩渦紋和向上燃燒的線條,令人感覺極度眩暈。也許這是他發病時真實的感受吧,就畫進了自己的作品裡,讓後人能夠真實地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另外一種說法是,梵高過度酗酒,咖啡和酒精本就是精神疾病的兩大殺手,他極其喜歡喝苦艾酒——一種苦艾草釀製而成高達70度的蒸餾酒!因自帶鬼魅的綠色被藝術家稱為“綠色的繆斯”。細想一下,喝下70度的酒,看什麼都得是朦朧的,難怪梵高的畫作扭曲,說不定真是喝多了。

當然,如果像我一樣並不那麼在意梵高的作品,阿爾勒仍然是一個值得遊覽的地方。因為全法國有39處世界文化遺產,小小的阿爾勒就佔了8處!市中心的阿爾勒競技場(Arènes d'Arles)就是最有名的一處。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這座競技場始建於公元前46年,是世界上至今保存完好的6座競技場之一,呈橢圓形,長136米,橫寬107米,上下兩層共有120個圓拱,可容納2.6萬名觀眾。雖然這座競技場在兩千年間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拆毀,甚至曾有人在裡面居住,修復後重現了當年的雄姿。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今天的競技場仍然在使用中,不再是角鬥士的舞臺。從1850年開始就上演法國特色的鬥牛表演(從每年4月復活節後的星期天到10月21日止),每年夏季還會有戲劇和音樂會。為了保護看臺,座位上都搭起了高高的鐵架子,爬上爬下很是艱難。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通往看臺的通道滿滿的歷史凝重感,兩千餘年的石柱雖然殘破,依然莊嚴感十足。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登上競技場頂部,小城的風景盡收眼底。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在劇場的最高處,石塊裡還嵌了一個貝殼。起初以為是故意做上去的,後來看了其他的石塊發現也有,竟然是真實的化石,不禁感嘆滄海桑田都凝聚於此。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梵高居住在阿爾勒的時候,1888年11月曾繪製過一幅名為《在阿爾勒的競技場》的油畫(原作現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就以此為背景。據說當時鬥牛的習俗是勝利者要割下公牛的耳朵送給自己心儀的女士,這一舉動影響(或者說刺激)到了梵高。他一生窮困潦倒,作品賣不出去就更壓抑,導致惡性循環。他弟弟每個月給他寄200法郎,這筆錢足以使他衣食無憂。在他給弟弟的信裡是這樣寫的:“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裡的火熄滅掉,而要讓它始終不斷地燃燒。

梵高向左,愷撒向右,在這座法國小城讀懂瘋狂畫家的人生

我想,看了他這些話,也許更能瞭解梵高的畫作吧。

====================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