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聚力“穩就業”

就業,一頭連著企業運營、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經過艱苦努力,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做好“六穩”工作,穩就業居於首位。只有進一步做好穩就業這篇大文章,更好地推動就業工作、助力各類企業儘快恢復生產經營,才能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3月23日,連雲港市神特新材料公司車間生產線上的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著。(圖片來源:東方IC)

幫助企業減負穩崗

穩就業的關鍵是穩企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社部等部門明確階段性減免企業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住建部等部門明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人民銀行等部門要求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各部門不斷豐富政策“工具箱”,強化社保、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有效緩解企業穩崗壓力和現金流緊張等問題,為穩就業蓄積源頭活水。

據統計,2月份為企業減免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保費單位繳費共1239億元,預計2月至6月減免額度將超過5000億元;已有146萬戶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金額達222億元,共惠及4951萬職工……幫助企業減負穩崗的措施逐步落實見效。雖然現在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但我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隨著市場需求回升,經濟增長逐漸恢復,勞動力需求也將陸續恢復,就業形勢將逐步改善。

截至3月15日,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5億戶,其中企業3905萬戶,個體工商戶8353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19萬戶。未來,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改善市場準入便利程度,提高監管效能,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同時,繼續推動各項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見效,簡化辦事手續,加快推動“一網通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2月27日,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社局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返崗復工包車護送服務,解決了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出行難的問題。(圖片來源:東方IC)

在重點群體上發力

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2019年總量已達2.9億人,其中有1.7億人外出務工。農民工中,一線普工多,靈活就業多,受疫情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精準發力最為重要。在保障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方面,各地已協助近萬家重點企業解決用工40萬人,通過專車專列包機等方式,累計運送農民工超過469萬人;在促進農民工就業方面,人社部出臺了支持返崗復工、幫助招聘錄用、動員投身農業解決、鼓勵重大項目吸納、扶持創業帶動、開發公崗安置等舉措……目前,已有1億農民工外出務工,佔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的80%。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規模創歷史新高,再加上往年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總量壓力不小。為此,教育部將加大力度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到技術開發、內容付費等新就業形態,到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就業。同時,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生,國家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國有企業要連續兩年擴大招聘畢業生規模。人社部和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啟動後僅4天,就有98萬家企業提供了593萬多個崗位。

此外,還要發揮“雙創”的積極作用,更多采取市場化手段促進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各地通過出臺延長創業貸款貼息期限政策,加大對創業載體獎補力度等措施,引導建設“雙創”示範基地和國家創業投資基金,對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無論是為“無形之手”鬆綁,還是給“有形之手”加力,只有更精細化的管理、更科學的決策,才能更好地發揮“雙創”對就業的支撐作用。

圖為外賣和快遞無接觸的分發點。(圖片來源:東方IC)

挖掘更多就業潛力

今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滑較多,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仍實現增長,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信息服務業的生產指數增長3.8%。對於穩就業來說,不光要穩住存量,也要拓展增量;不光要穩住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也要善於從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就業潛力。疫情期間,各地區各部門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促進線上問診、雲辦公、在線授課、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快速發展。

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大數據、遠程醫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雲辦公、健康碼、在線教育等越來越被廣泛地接受。無論是數字經濟、康養產業迎來發展契機,成為吸納更多就業的“海綿”,還是一些企業實施“共享員工”模式,通過借調待崗員工整合人力資源,這些新思路在穩就業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未來,有關部門應該為企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提供便利,在產業發展中擴大就業,不只“應急”,還要推動“升級”。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包括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優勢,在養老、托育、家政、鄉村旅遊、家電回收等社會服務領域探索新模式,以培育更多的就業新增長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年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農民兄弟有活兒幹有錢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更足

亟需出臺有效措施保用工穩就業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