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大手筆“救市”,為什麼帶給全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美國超大手筆“救市”,為什麼帶給全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3月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頻繁,以美國為代表等多個國家紛紛採取大幅降息、量化寬鬆等措施,一系列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引發全球關注。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我國一方面應密切觀察,做好政策儲備,嚴防輸入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應堅持“以我為主”,不“聞美起舞”,努力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3月初以來,全球至少已有21個國家及地區降息29次,部分國家甚至降息兩次以上。特別是美國,不到一個月時間之內,連續四次採取大幅度動作:

北京時間3月3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1%-1.25%,還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IOER)降低50個基點至1.1%。

3月16日,美聯儲罕見地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100個基點到0-0.25%,同時還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

3月23日,美聯儲發表聲明,表示將使用全套工具來支持家庭、企業和美國經濟,包括無限量購買所需數量的國債和機構抵押支持證券。

3月25日,經過多次談判後,美國參議院連夜投票通過2萬億美元規模的第三輪緊急經濟救助計劃,這將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救市計劃。

美國超大手筆“救市”,為什麼帶給全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應該說,貨幣金融政策是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衝擊以及恢復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手段。基於歷史視角,面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衝擊,各國央行普遍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如2001年“9·11”事件後的美聯儲、2003年“非典”疫情後的中國央行、2011年“3·11”地震後的日本央行。與美國被動採取寬鬆政策不同的是,疫情發生後,我國金融管理部門主動而為,貨幣金融政策及時有力,針對性強,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良性互動。

一方面,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兩個月來,在金融管理部門支持下,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快資金匯劃、增加信貸供給、強化保險保障等措施,並普遍採取減免息費等手段向實體經濟讓利,與實體經濟共克時艱,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作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開展,經濟和社會秩序逐步恢復,為金融市場保持基本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金融業健康穩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全球金融市場巨大波動的複雜形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這是我國金融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最根本保證。

從外部看,繼2019年之後,全球央行“降息大賽”再一次開啟。對美國而言,當前既面臨著疫情蔓延帶來的短期衝擊,也面臨著經濟長期衰退的巨大壓力。在上述一系列政策之後,美國除了出臺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政策之外,在貨幣政策上仍將可能加碼。如果美國實行負利率,美國國債收益率降至零甚至負值區間,各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美債資產縮水,將可能誘發國際金融市場又一輪巨幅震盪。

總之,美國近期一系列舉措,無論是時間節點選擇還是政策幅度之大,都超出市場預期,極大影響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可以說,美國這些超常規的政策出臺,帶給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我國雖然對資本賬戶實行管制,但隨著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實施,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與海外聯繫日益加深,全球市場波動將可能對我國資本市場產生影響。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密切觀察,做好政策儲備,採取措施嚴防輸入性金融風險。

美國超大手筆“救市”,為什麼帶給全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同時還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既面臨短期衝擊,也存在長期改革問題。面對疫情的短期衝擊,貨幣政策及時有力,金融服務已經較好地發揮了作用;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逐步解決。在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堅持好法治化、市場化原則,並採取措施防範金融業和實體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金融服務既要到位,也不能過度。總之,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因此,雖然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在10%以上,貨幣政策工具豐富,但在宏觀槓桿率有所上升、疫情等因素對物價形成擾動等情況下,貨幣政策不應“聞美起舞”,應堅持“以我為主”,既要更加靈活適度,也不能搞“大水漫灌”。下一步,我國應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穩增長、防風險、控通脹、調結構等多種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美國超大手筆“救市”,為什麼帶給全世界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