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肖楚瑶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家中的老父亲每次去药店买药,都会遭遇店员的“围攻”,最后买回来一堆不见得有用还贵的“药品”。翻开报纸,几乎每年都有老人家又被那些仿佛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坑得倾家荡产,到头来健康不见得恢复了,钱倒是没有了。“药到病除”、“无任何毒副作用”,这些煽动性的词语,确实会使一些病急乱投医的人迷失了方向,但是保健品是药品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又怎么区分呢?
1、保健品是药吗?
保健品不是药,虽然可能确实有一点效果,但绝不等同于药品。
从定义上来说,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而我们一般习惯称呼的保健品准确点来说应该叫“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国家市场总局已指出保健食品有明确的法律定义,而一般媒体所指的“保健品”实为器械、理疗仪等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无明确法律定义。)
一个是明确的“药品”,一个是被定义为“食品”,从定义来上来说,已经有明确的区分。
2、怎么区分“药品”与“保健食品”?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查看包装或标签上的批准文号跟标识区分。药品的批准文号以“国药准字”开头,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以“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开头。此外标识也不同,保健食品具有“蓝帽子”标识,一般药房能买到的非处方药在药盒上具有“OTC”标识,而药盒上不带“OTC”标识但具有药品批准文号的为处方药。
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识
非处方药的“OTC”标识
3、保健食品是否具有药效?
可以明确的是,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调节机体、预防某些疾病或者改善体质的作用,但它具备的是食品属性而非药品,其使用不以治疗为目的,仅作为辅助作用,其说明书也必须注明“本品不得替代药品”,治疗疾病不能光靠保健食品,否则会延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得添加药品,不得声称具有治疗疾病的效果,但某些“保健食品”依然宣称具有对某疾病具有治疗效果,除了虚假宣传外,有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药品成分,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因此选购保健食品的时候需要擦亮双眼。
4、孕妇、儿童是否可以使用保健食品?
除了老人容易被“强身健体”这类有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到,家长们也是一类容易被“忽悠”的人群。
曾经有报道一名6岁的儿童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后被诊断为高钙尿症导致尿路感染,原因是每天服用从国外带回来的补钙产品,造成钙摄入量过多而导致的高钙尿症;一名9岁的男童因补锌过度造成激素紊乱,胸部开始发育。
事实上儿童保健品的安全健康事故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合理饮食、正常发育的孩子并不需要额外服用保健品。过渡补充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确实有必要,也应该找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及评估,并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而不应盲目相信百度或者广告宣传。
同理,对于孕妇而言,过渡补充各种营养,也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根据调查,大部分孕妇都服用过各种孕期保健品,甚至同时服用多种,这就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过量等问题,例如维生素D摄入过多容易造成软组织钙化,锌补充每日超过45毫克容易造成早产,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补充剂,实际上是暗藏风险。对于孕期营养的补充需要通过全面合理的膳食来摄入,而不是依赖于保健食品。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使保健食品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而现在媒体宣传手法飞速发展,从而也使一些保健食品增加了宣传渠道,铺天盖地的宣传、煽动的内容确实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盲从。但必须要谨记,任何宣称“药到病除”、“包治百病”、“无毒无害”的宣传都是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预防疾病或调节机体作用,但是不以治疗为目的,仅可作为辅助使用,不可替代药品,有病找医生,方为上策。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 何艳玲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閱讀更多 PSM藥盾公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