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打造“三餐”健康飲食鏈 樹立餐桌文化新食尚

編者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合餐制”也成為了一種習俗禮儀。然而,合餐制在表達人們親密溫馨氣氛的同時,因“同餐桌、同碗盤、同筷勺”的餐飲習慣,為疾病瘟疫的傳播埋下了隱患。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要重新思考如何把好餐桌安全關,阻斷因合餐引發的疾病。新華網邀請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王立祥教授,來談談如何通過打造“餐者-餐食-餐具”這“三餐”之間的健康飲食鏈,倡導科學飲食健康文化,樹立合餐制向分餐制轉化的餐桌革命新食尚。

防禦餐者傳染病菌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著許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飯菜,人員相互接觸頻率增加,更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在共同就餐時,就餐者就有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者,幽門螺旋桿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過共同就餐傳播。

因此,分餐制就成為防範餐者傳染病菌的可行方式。分餐是將一份或幾份菜餚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獨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觸。

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分餐的記載。但其顯著的特徵是對層級地位的彰顯,是一種禮制。《周禮》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這便是針對筵宴的規格標準。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伴隨著“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確提出分餐制的建議,健康中國行動也再一次強調在集體用餐中採取分餐制,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疾病傳播等具有深遠意義。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如果餐者知曉自己患有可傳染的疾病時,應嚴格避免與他人共餐,注意保持餐者健康,確保身體安全。

飲食習俗的變遷呈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從人類社會初期,以採摘為主的飲食方式就造成了人類的分餐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豐富,人們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臨不斷出現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疾病隱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防控餐食沾染病菌

取之自然的食材,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但自然界在養育人類的同時,也養育了寄生蟲、細菌、病毒等病菌。就飲食安全來說,從源頭上控制病菌沾染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合餐時,餐食種類多,涉及環節廣,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

野生食材沾染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發展史上,飲食也隨之進化發展,以野果野物為主的飲食已成為過去,然而仍有部分人員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慾,仍然食用野生動植物,每年都會有因採食野生蘑菇而中毒死亡的案例。野生動植物容易攜帶不明病菌、毒素,會引發中毒、疾病傳播,還會危害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的風險。

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例,其來源為蝙蝠,中間宿主可能為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濫食野味導致病毒從自然界傳染給人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意味著中國確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制度。

拒絕食用野生動植物,才能從源頭上避免病菌來襲。

農牧食材沾染

隨著溫室培育及糧食儲存技術的進步發展,我們的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餐食,然而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這些食材沾染病菌。我們的主食的主要來源水稻、小麥、玉米都有著巨大的需求量,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發黴,滋生麴黴菌等致癌菌群。蔬菜瓜果等已經可以直接從農田到餐桌,極大地改善和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瓜果蔬菜容易攜帶寄生蟲、殘留農藥等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就會侵襲人體。

加工食材沾染

食材處理是食材到餐桌的最後一步,更是阻擊餐食病菌侵襲人體的重要關口。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涉及的“油鹽醬醋茶”等調料、配料也是繁多複雜,謹慎處理每一個環節,防控餐食沾染病菌。

防阻餐具汙染病菌

餐食從鍋中到口中離不了餐具,這一過程使得病菌容易混入進而侵襲人體,尤其合餐時餐具用量多,波及範圍廣,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餐具需要重複利用,家中合餐時更是如此,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統一的碗盤筷,也不具備消毒條件,所以在清洗上就需要注意。餐具在徹底清洗的同時要及時晾乾,防止病菌滋生,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採用消毒櫃通過紫外線或高溫進行滅菌。

餐具的使用也需要防阻病菌毒素的產生,例如不鏽鋼由於其金屬性能良好,並且比其他金屬耐鏽蝕,被用來製造廚具,並逐漸進入廣大家庭。不鏽鋼餐具由鐵鉻合金再摻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而製成,使用不當會造成微量金屬元素在人體中慢慢累積,當達到某一限度時,就會危害人體健康。使用中需要注意不可長時間盛放鹽、醬油、菜湯等,如果長時間盛放,會使有毒金屬元素被溶解出來;不能用不鏽鋼器皿煎熬中藥,因為中藥中含有很多生物鹼,有機酸等成分,特別是在加熱條件下,很難避免不與之發生化學反應,而使藥物失效,甚至生成某些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切勿用強鹼性或強氧化性的化學藥劑如蘇打、漂白粉、次氯酸鈉等進行洗滌,同樣會與不鏽鋼起化學反應。

在外就餐時,現在大多采用重複消毒餐具,一方面是為了環境保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約成本,所以這些餐具在消毒、儲存、運輸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監控,防阻汙染病菌。在防範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為了防止人群聚集,在集體供餐、外賣餐廳等都採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意味著大量的一次性餐具被需要,所以在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的過程中就需要嚴密監控,防止病菌汙染。對用過的一次性餐具的處理也要注意,既不要亂扔汙染環境,也不可重複使用避免產生毒素、滋生病菌。

此次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合餐存在的健康隱患,疫情也成為推廣分餐制、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機。倡導形成集體飲食分餐制、拒食野生動物、自帶便攜餐具的新型生活方式,引領健康就餐新風尚,既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需要,更是健康民族未來的需要。

王立祥:打造“三餐”健康饮食链 树立餐桌文化新食尚

王立祥,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成員。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委、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委、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等。中國心肺復甦與中華精準健康傳播指南制定者、腹部心肺復甦學創建者、525+CPR工程與百千萬億平安精準健康工程發起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