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滿足就會匱乏”:你還要被誤導多久?

今天想分享一個案例,來自一個相識已久的媽媽。

我且稱她娟子。

昨天,娟子告訴我:宅家倆月後,終於跟兒子反目成仇了。

事情原本也簡單:

13歲的兒子跟娟子提要求說,希望給些錢,他好在遊戲裡頭買裝備。

第一天,娟子給了三百多。

第二天,又要,娟子咬咬牙,還是給了。

給完錢,娟子數落了兒子兩句,算是消停了兩天。

兩天後,兒子再次向娟子伸手要錢。

一轉眼倆月過去了,做媽媽的算了算,前前後後兒子為了遊戲買裝備,就花掉了四千塊。

整個過程中,娟子都在期待兒子能夠像吃飯一樣,主動撂下碗,跟自己說,“媽,我吃飽了,吃夠了”。

可是沒有。

小夥子對遊戲裝備的需求一天天花樣翻新。

玩遊戲的時長也在悄悄增加。一開始是每天上完網課玩半小時遊戲。

現在每天中午加晚上,每天至少要玩一兩個小時。

娟子心頭憋著火,可還是努力勸自己去接納兒子的狀態。

前天,娟子剛給了兒子一筆錢,昨天一早,兒子就開始抱怨媽媽小氣。

做媽媽的終於忍無可忍,朝兒子破口大罵。

“自私”“索求無度”“喂不飽的狗”等等各種難聽的詞都脫口而出。

兒子先是一臉震驚,然後惱羞成怒,直接摔門而出,當晚就沒回來。

還是同學媽媽打電話來,娟子才知道兒子的去向。

娟子困惑地問我:

專家都說了,孩子不滿足會有匱乏感。我擔心現在不滿足他,以後他會不會更加沉迷?所以,我就一直滿足著,結果卻越來越失控了,為什麼?

“孩子不滿足就會匱乏”:你還要被誤導多久?

不滿足就會匱乏,這的確是個常常會被提及的心理學概念。

大意是說,孩子的需求最好儘量滿足,滿足了孩子就不會再那麼迫切地渴望了,不滿足則容易引發孩子的匱乏感。


這個概念原本是沒錯的。可是,娟子的問題在哪裡呢?

首先,她片面理解了概念。

心理學上講的要滿足孩子的需求,說的可不是要滿足孩子的全部物質需求,它還包括有心理需求。父母跟孩子的交流,絕不僅僅是金錢和物慾層面的。

只要能讓孩子在整體上確定,我們是愛著他的,關注他的,願意傾聽和陪伴他的,平日裡一些小事我們也適度地滿足了,那麼,像頻繁玩具、買裝備這樣的事,不必次次滿足。

我們完全可以在講清楚規則後,堅定地拒絕滿足孩子的某些需要。

孩子不會因為你的幾次拒絕就受傷了,匱乏了。不至於。

他們沒想象中那麼脆弱。

相反,若我們一直不拒絕孩子,而是縱容孩子的慾望,孩子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大。因此,你若非萬貫身家,該對孩子說“不”的時候還是得要說“不”。

“孩子不滿足就會匱乏”:你還要被誤導多久?

其次,做媽媽的在滿足孩子之時,嚴重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娟子家是個普通家庭。幾千塊錢對她而言不是小數。所以,她和兒子的這場互動,像極了是一個奶水本就不充盈的母親,每次孩子只要問她要奶喝,她都會給。

她總跟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了,可孩子仍然還在要。

媽媽終於生氣了,衝孩子吼:你有完沒完!

因為媽媽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憤怒,壞情緒積攢得多了,總會一次性討回來。

娟子所期待的“孩子自己就滿足了,就主動說不要了”,純粹是她自己的想象。

如果你一直滿足孩子,孩子會以為,我的父母是有能力滿足我的。那OK啊,我就放心大膽地繼續要。

娟子的兒子面對媽媽的憤怒為何那麼“震驚”?就因為在他心中,媽媽一直是個奶水豐沛、有求必應的媽媽啊!可是怎麼今天突然變了個人?孩子會困惑,我的媽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媽媽。

某種程度說,孩子是無辜的。

是娟子親手把兒子變成了一個索取無度的孩子。

第三,類似遊戲這種事,它是不能無限度滿足的。

遊戲這個事還不像其他的需求,它比較特殊。

網絡世界具備極大的虛幻性。在玩遊戲時,孩子通過一些簡單操作,就能夠獲得極大的成就感。一身炫酷的裝備,就可能輕鬆贏來遊戲夥伴的讚歎。這太容易刺激人的神經了。

人都是趨樂避苦的。換一個成年人,你給他充分的自由和資金支持,讓他去玩遊戲試試?成年人都可能迅速沉迷其中,何況孩子。

孩子的自制力更弱。所以,孩子接觸網絡和遊戲,必須要從頭就有限制、有規則。(在前兩天的《韓國超大性侵偷拍案曝光!26萬人圍觀,受害者含大量未成年人,甚至還有嬰兒》一文中,我們也有講過。)

再退一步講,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是不是現實生活中缺乏有吸引力的家庭活動,或者父母沒有陪孩子去找到個人興趣愛好呢?

這些事情才是父母真正該試著去滿足孩子的,同時也是不花錢就能辦到的。只要用心就好。

“孩子不滿足就會匱乏”:你還要被誤導多久?

總結一下就是:

如果父母有能力去從物質上滿足孩子,也心甘情願去滿足孩子,那麼就滿足好了。

家裡有礦的人,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一直養著孩子,咱沒啥好攔的。

怕的是,父母沒法一直滿足孩子,卻又一直勉強去滿足,那就一定會出現問題。要麼累死父母,要麼養廢孩子。

不由得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小故事:

一攝影師悄悄跟拍了一頭棕熊和一頭北極熊。是兩頭成年母熊,各有一窩小熊崽。

人們看到,攝影師鏡頭下的北極熊和熊孩子們互動很是溫馨。熊媽媽狩到獵物後,坐在一邊,心滿意足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們狼吞虎嚥。直到孩子們吃得差不多了,熊媽媽才加入其中。

然而,意外的是,棕熊卻經常推開熊崽,獨享獵物。

很多紀錄片不是都告訴我們,動物的母愛近於人類一般忘我而無私嗎,可棕熊為何如此殘忍?

後來人們才發現,北極熊的生存環境中,獵物很好捕獲;棕熊的生存環境中,捕食卻是艱難的。因此,棕熊寶寶必須很早就要學會靠自己的能力狩獵。

這個故事跟我們養孩子何其類似?

我們常常講,要儘可能去愛孩子,滿足孩子。但別忘了,在許多情況下,愛更需要理性。

“不滿足就會匱乏”之類的理論其實都是好理論。但是,要看適用性。

“孩子不滿足就會匱乏”:你還要被誤導多久?

說到底,育兒是需要智慧的。

選擇育兒方法之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情境,不能人云亦云。

就算你無法分辨情境,你總能夠分辨得出自己的心。

比如,你是不是累了?你是不是有憤怒?這樣下去真的好嗎?專家的理論固然好,你作為母親的直覺其實更加重要。

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梳理好自己的真正想法,然後再量力而行。

切記,切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