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望之是东海兰陵人,家里以种田为生。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萧望之可是有来历的,他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的第七世孙。

萧何晚年买田置业,专拣不好的地方,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的后代有才能,可以学习我的节俭,如果我的后代没什么才能,这样也不会被人家盯上把田地夺了去。”

传到萧望之,还别说,前几代都是“以田为业”,即靠田产为生。

萧望之可就有些不一样了,从小读书爱学习,先是学《齐诗》,后来又学《论语》《礼服》,学有所成,京城的名家对他都赞赏有加。

这个时候,主持朝政的是大将军霍光。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长史丙吉推荐了王仲翁和萧望之等读书人,都被召见了

之前刚刚出了上官桀等人的反霍联盟事件,霍光对自己的人身安全特别在意,每次出入都小心翼翼。

凡是下吏或者平民要见霍光,都要除去兵器,接受搜身,还要派两个官吏左右跟着。

其他人都是这样见的霍光,唯有萧望之不肯,召见他时,他转身要从小门走,对那些官吏说:“我不愿见霍大人。”

那两个小吏才不管他说这些呢,气势汹汹地架起来就走。

吵闹的声惊动了霍光,他令人放开萧望之。

萧望之理了理衣服,走到前面,对霍光说:“将军劳苦功高,辅佐幼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翘着脚,急着愿为将军效力。可今天,在下要见将军,竟还要被这要搜身挟持,这恐怕不是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样子。”

咱们交待一下,周公辅佐成王之时,传说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

什么意思呢,吃着吃着饭,来了贤人了,把嘴里这口吃的吐出来,先和人家接洽。洗着洗着头,突然来贤人了,把头发握起来,这头不洗了,先接待人家。

萧望之这句话就是说,你贵为大将军,应该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今天这样对士人,不应该啊。

没想到,霍光对萧望之这话完全没放在心上,王仲翁等人分别都给安排了官职,只有萧望之因为考中甲科做到郎官,被安排在小苑东门候命。

王仲翁此时已经成了朝中的小红人,前呼后拥,好不热闹。

看到当初的老相识萧望之,王仲翁得意地说:“望之你不听从将军所言,只能做个守门官。”

萧望之也不生气,回了一句:“大家各随其志而已。”

意思就是说,大家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没什么可抱怨的。

几年后,霍光去世,汉宣帝继位,霍禹等人把持朝廷政权。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地节三年,京城下了罕见的大冰雹,萧望之上书,要求面见皇帝,有要事禀告。

汉宣帝早就听过萧望之的名气,说:“这不是东海书生萧望之么,让少府去接待一下他,让他有什么说什么,别有顾虑。”

萧望之就写了一封奏章,大意是说,《春秋》上讲,鲁昭公三年下大冰雹,这是因为当时鲁国政权有季氏专权,后来还将昭公给驱逐了。如果鲁昭公能够早知此事,知道这是天象在提醒他而提前准备,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今皇上圣德贤明,但是却有大臣把持大权之事,如任其发展,将枝大于干。明主必选用贤才,参与政事,则政事畅通。

奏章上后,宣帝看了,也不声张,但提拔萧望之为谒者。

宣帝刚刚继位之时,求取贤人,所以,很多人上书言事。宣帝就把这些奏折转给萧望之处理,萧望之将其分为三等加以对待,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置。

宣帝很满意,对萧望之也另眼看待,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至二千石。

霍禹谋反的事情暴露后,被满门抄斩,萧望之更加得任用了。

当时,朝廷选用中央官员到地方担任太守和相国,让萧望之担任平原太守,但萧望之想在中央任职,就给宣帝写信,然后萧望之就被安排入了少府。

宣帝见萧望之有知识,有见地,有意让他担任丞相,但想看看他处理政事如何,任他为左冯翊。

左冯翊是长安三辅之一,相当于现在北京市下一个区长,这职位比从前可低。

萧望之以为皇帝不喜欢他,就请病假。

宣帝派人专门嘱咐他,“萧大人,让您去做这个官,是想考察下您的执政能力,不是因为您做错了什么。”

萧望之这才放下顾虑,安心为官去了。

这一年,西羌造反,汉朝派兵征剿。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京兆尹张敞上书,提出战事暴发,财用匮乏,可令非罪大恶极者以谷抵罪,以增加财用。

萧望之和少府李强商议,认为此事不妥。理由如下:

好义欲利,是百姓都有的自然之心,在位者应行教化之道,引民向善,而不可贸然。

如可以谷抵罪,则富者生,贫者死。如此一来则引起社会风气变坏,一味贪利好利,而损害社会正义。

宣帝让双方又辩论,最后又让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来理论。

魏相和丙吉商量后觉得,从战局看破西羌不会太久,没必要做这么大的政策变动,所以支持萧望之。

萧望之在左冯翊位上任职三年,政声不错,升任大鸿胪,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算是又回了中央,三年后又升任御史大夫,这离做丞相可就不远了。

五凤年间,匈奴大乱,五单于争立,打得不可开交。

有大臣就说,“陛下,此时应出兵匈奴,打他们个落花流水。”

宣帝就问群臣的意见,萧望之对道:“《春秋》有载,晋国出兵攻打齐国,半路听说齐国国君新丧,于是引师而还,世人传为美谈。此前,匈奴曾派人与我们示好,并主动和亲,四海皆知。今如趁人之危,匈奴必远走他乡,伐而无功。不如派人前去慰问,四夷之人,必因此臣服。”

宣帝同意了萧望之的意见,最终护送呼韩邪单于安定了匈奴。

甘露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年,宣帝因匈奴归降,追忆往昔有功之臣,画十一画像于麒麟之上。

其中,萧望之因朝政、外交处置有方,被定为麒麟阁功臣第十。

不过,萧望之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本来,宣帝是把萧望之当丞相来培养的,没想到,萧望之做御史大夫之后,说了一些对于丞相丙吉等人不好的话,而且态度不是很尊敬。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丙吉可是汉宣的救命恩人,宣帝将萧望之降为太子太傅。

之后,丞相换了一任又一任,萧望之在太傅位上一直没再有提用,转而专心以《论语》等古籍教授皇太子。

宣帝病重,临终前,任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一起辅佐年幼的汉元帝。

作为当今皇上的老师,萧望之这地位,一下子重要了起来,他自己也很重视,向汉元帝推荐了很多儒生,也都得到了汉元帝的任用。

眼看着,萧望之要迎来政治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不料,萧望之遭到中书令弘恭和石显的陷害,派兵包围了宅第。

那时,萧望之已经六十多岁,不肯入狱,最终饮鸠自杀,含恨而死。

大家看,萧望之有政治上有见识、有本领,也有能力。

离丞相只差一步的萧望之

他本来离丞相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没有当时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他都能做两回丞相了。

但事实就是这样,一次是因言行不逊,一次是因奸人陷害。

有时,你离你想要的东西就差一步了,但却一次次被打回来。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不懈坚持。

因为一旦退步,就是功亏一篑。

在萧望之,他本有能力再次翻盘,可他太爱惜名节,选择自杀,令人叹惜。

今天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